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第五卷)
淨空法師講述
一九九四年于加州迪安薩學院
第五卷
除其本願爲衆生故。被弘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雖生他方世界。永離惡趣。或樂說法。或樂聽法。或現神足。隨意修習。無不圓滿。若不爾者。不取正覺。
這是第叁十六“教化隨意願”。這一願非常重要。使我們對于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什麼時候可以離開阿彌陀佛到他方世界去自由活動?這個疑問得到了具體的答案。
從這一願來看,確實西方世界真正是無比的殊勝。在任何地方修學,總得要費一段時間,自己能得到智慧、神通、德能,才有能力自在的幫助別人。因爲這不是普通的事情,不是普通的學科能力,因此確實是要費很長的時間才能成就。到西方世界,幾乎全部時間都省下來了。彌陀願文裏面,明白告訴我們,他沒有任何限製,真正是隨意自在。
“除其本願,爲衆生故”。願度一切衆生,是每一個人的本願。四弘誓願第一條就是“衆生無邊誓願度”。這是一切人基本的願望。如果願力很強,又感覺到衆生天天在受苦、受難,迫切地需要幫助,我們到達西方之後,就想要趕快去幫助這些苦難的衆生。
“被弘誓铠”。“被”跟“披”是同音,也是一個意思。是披铠甲。“弘誓”是指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我們常常發,到達西方世界,如果有能力,我們的誓願應當要對兌現。就是“教化一切有情”。
“皆發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賢道”。這叁句是菩薩教化衆生的內容。
我們教衆生什麼?當然像佛菩薩、祖師大德,爲一切衆生講經說法。經論科目非常多,歸納起來不外乎以下叁條。這叁條是有層次,有階段的。
第一階段是初學,要教衆生“發信心”。信什麼?蕅益大師在《要解》裏面告訴我們至少有六樁事情,一定要建立信心。
第一“信自”,要相信自己。古人說:“人皆可以爲堯舜、人皆可以作聖賢”。要相信自己有良好的本質,相信自己可以作聖、作賢、作君子。我們要有這個信心。人對于自己有信心,前途真的是非常光明遠大。一個民族有信心,一定能建立一個偉大的國家,爲世界帶來和平、幸福。所以信心非常重要。
我們學佛一定要有信心,決定能成佛。佛告訴我們,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就應當要作佛。佛是具足究竟圓滿智慧的人,具足圓滿德能之人。佛能做到,我們也能做到。相信我們念佛,一定能生極樂世界,一定能見阿彌陀佛,一定能得到阿彌陀佛本願的加持。這是相信自己,自己沒有信心,那就沒有法子了。佛菩薩幫助人,是幫助有信心的人,沒有信心的人,就叫無緣之人,佛菩薩幫不上。
第二“信他”。“他”是指世出世間的聖賢人。古聖先賢對我們沒有任何要求,所以他的教訓、教誨,決定是公正、沒有私心。他並不求我們恭敬,也不求我們供養。他對我們的慈愛是沒有任何條件的。父母對子女還有條件,唯獨聖賢人對于社會大衆沒有條件。佛法稱之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對他要相信,他們對我們的教導決定是好的、是善的、是美滿的。
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訓、孔孟的學說,流傳到後世,後人奉爲經典。諸子百家裏面也有很多寶貴的教訓,這是古聖先賢留給後人的。諸佛菩薩對于一切衆生的教誨,都留在經典之中。佛門的經典,我們稱之爲《大藏經》,這是佛陀對衆生教學的全部課程。我們要相信。這是“信他”。
“信自、信他”,是基本的。第叁要“信因”、第四要“信果”。世出世間一切法,絕對不會超過因果的定律。善因一定有善果,惡因有一定有惡報,因緣果報是真理。如果說做善因得的是惡報,造惡因得的是善果,佛說絕對沒有這種事情。
我們往往看到世間的惡人很享福;看到很多善人生活很艱苦。這是我們肉眼凡夫只見到現前的狀況,不知道因果是叁世的。我們這一生所受的果報是前生種的因。他前生修福,所以這一生享修福得的果報;他這一生沒有繼續修福,卻造罪業,所以我們看到享福的人造罪業。怎麼沒有果報?他享的福是前生修的,罪是現在造的。現在造的罪業,是來生受報。
佛告訴我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要想知道前生造的是什麼因,我們現在這一生享受的就是。前世造的因,是現在所受的果報。“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我們要曉得來生的果報如何?這一生所造作的就是。這一生造作的是善,來生必定得善果。這一生造作的是惡,來生免不了有惡報。所以因果是叁世的,不是在眼前的。這我們一定要曉得。要相信因,要相信果。整個佛法是建立在因果的理論上。
我們看古大德的判教,《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五周因果,《妙法蓮華經》是一乘因果,都脫離不了因果。《華嚴》是佛法裏面的根本*輪。根本是依因果建立的。一切經、一切法門,皆是根本的枝葉,是《華嚴》的眷屬,當然也離不開因果的定律。
第五要“信事”,第六要“信理”。“事”跟“理”離不開,有理一定有事,有事一定有理。我們的信心至少要建立在這六個基礎上∣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理如果真的明白了,真正能肯定了,有許多事我們並沒有見到,我們能信。爲什麼?有理論做依據。
佛在大乘經典裏面講這些理,講得很廣泛、很深刻。佛說得很多的,像《華嚴》裏面所講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講十法界依正莊嚴怎麼來的。佛把道理給我們說出來了。如果對這個道理參透了,經上講的虛空、法界無量無邊,我們能信得過。佛又告訴我們“一切法從心想生”。這也是個重要的理論。一切法既然從心想生,這心想什麼,就能變現什麼。于是許多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也能接受了。爲什麼?從心想生。這確實是真實的。大到虛空世界,小到我們身體的生活狀況。這個道理都包括了。
我們能信,才能立志奮發,才能立志向上作聖、作賢、作佛、作菩薩,不會自甘墮落。這一條非常重要。
有圓滿的信心,再提升一層,第二個階段的教學要偏重在“菩提行”。“行”是生活行爲。我們想奮發向上,一定要有良好的生活行爲。我們現代人所追求的幸福、快樂、美滿,這些確實可以得到。從那裏得到?從“菩提行”當中得到。“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悟”。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都要覺,不能迷。迷就會做錯,就造罪業。如果樣樣都覺悟,樣樣都明了,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爲,自然就做到恰到好處。對自己有利益,對別人也有利益,自利利他,這就是菩薩行。菩薩教化衆生,是教的這些事情。
最後一個階段是“普賢道”。菩薩叫“行”,普賢叫“道”。“行”跟“道”有一點差別。道是大道,是通到大聖人這一條路。修這個法門可以成佛,這才叫道,是通達如來果地上的大道。
普賢行我們在阿彌陀佛願文裏面看到了。在《無量壽經》第二品裏面,我們看到“鹹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是世尊爲我們介紹的)。本願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這很要緊。說明了西方極樂世界,都是修普賢道。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實在是普賢大士的法界,是純一菩薩法界。不像我們這個世界是十法界,佛、菩薩、聲聞、緣覺,底下還有六道。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這十法界,所以它是大乘當中的大乘,一乘當中的一乘。大乘菩薩衆多,修行的法門也衆多。西方極樂世界所有菩薩只修一種法門——普賢行。也就是《華嚴經》末後給我們講的“十大願王”。他們修學的這十條是總綱領,念念都離不開這十個綱領。
普賢行跟其他菩薩不相同的地方,普賢行的心量是周遍法界,是任何一個菩薩不能比的。菩薩心量已經很大了,但是還有限度,還沒有達到圓滿。譬如菩薩行,像月光一樣,從初叁、初四的月牙一直到十叁、十四,光明越來越大。菩薩的地位越往上升就越大。但是十五的月亮才圓滿,十四還沒有圓滿。普賢行是十五的月亮,是滿月。他的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圓滿起修。所以他的“禮敬”、“稱贊”,都是稱性、都是圓滿的。跟一般大乘菩薩不一樣。
以上是教化衆生叁個階段。一切佛菩薩倒駕慈航到我們世間來教化衆生,有這叁個階段。衆生的根性是初發心的,就教他建立信心;已經有信心的,就教他修正自己的生活行爲;已經修正生活行爲的,就教他普賢大道。
“雖生他方世界”。到極樂世界的這些人,他們度衆生的願很懇切,見到阿彌陀佛,就向佛報告想到他方世界去幫助衆生。阿彌陀佛會同意,他立刻就可以到他方世界去。
你是帶業往生的,煩惱沒斷;到達他方世界,又有六道,會不會再造業?會不會再墮落?會不會再受惡報?這是我們很擔心的一樁事情。有阿彌陀佛這一願加持,就不會…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五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