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四卷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第四卷)

  

淨空法師講述

  

一九九四年于加州迪安薩學院

  

第四卷

  

第十八願後面還有一句話。雖然是十念必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我們在《觀無量壽經》下品下生章裏面看到,即使造五逆罪也能往生。不能往生的,是“誹謗正法”。因爲他不相信,不能接受,不願往生,這才是真正的障礙。佛爲什麼加上“唯除五逆”?大概是造作惡業的人,特別是造作重罪的人,很難信受這個法門。那麼造極重之罪的人,在臨終的時候,遇到善友教他忏悔,教他念佛求生淨土。他在這個時候,能相信,能接受,能發願,這都不是偶然的。

  

如同佛爲我們說阿阇世王子。我們在《觀經》裏面看到他殺父親、害母親、與提婆達多勾結,破壞僧團。換句話說,五逆罪他都造了,而且是造極重的五逆罪。他以後的結果如何,《觀經》上沒有記載。在《阿阇世王經》裏說得清楚,佛告訴我們,他到臨終時才後悔,知道他一生做錯了,于是認真忏悔,念佛求生淨土。他往生了。在我們一般人看,這一種人往生,大概品位不會太高。而佛告訴我們,他往生的品位很高,是上品中生。

  

由此可知,往生有兩種原因。一種是平時修行,所謂信、願、持名,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往生的。另外一類,就是臨終忏悔往生的。因此我們決定不可以低估了忏悔的力量。認真殷重的忏悔,往往使他往生品位很高,不是我們能預料的。這也讓我們對于造作罪業的人不敢輕視。當然這一類人,往生的不多。依照正當途徑修行,往生的多。古德所說的“萬修萬人去”,是指從正途修學去往生的。

  

我們要特別提高警覺,千萬不要認爲臨終忏罪可以往生,多造一點罪業沒有關系。要是這樣想法、這樣作法,就錯了。諸位必須要知道造作一身罪業,臨終忏罪往生,至少要具足叁個條件。這叁個條件是很難遇到的。

  

第一個條件,頭腦要清楚。幾個臨命終的人,他頭腦很清楚,不迷惑?這很難得到。假如臨終迷惑了,遇到善知識教他,他也聽不進,他也念不了佛,那就空過了。一定是隨業流轉。這是很可怕的事情。

  

第二個條件,他必須遇到善知識。遇到深信淨土的善知識,臨終教他忏悔,教他念佛求生淨土。在關鍵的時候,要遇到這麼一個人,相當不容易。

  

第叁個條件,這個善知識勸導的,他立刻就相信,立刻就照做。這是相當不容易。

  

這叁個條件要缺一條,這個造罪的人,就不能往生。若不能往生,必墮惡道。所以忏罪往生,是萬人中難得有一、二人。我們決定不能存僥幸之心。這是善導大師在《觀經》下品下生章裏面給我們講得很清楚,讓我們提高警覺。

  

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號。發菩提心。修諸功德。奉行六波羅密。堅固不退。複以善根回向。願生我國。一心念我。晝夜不斷。臨壽終時。我與諸菩薩衆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薩。不得是願。不取正覺。

  

這裏面包括兩願,第十九“聞名發心願”,第二十“臨終接引願”。這兩願對我們來講,也是非常重要。因爲佛在《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叁輩往生的條件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專念”就是第十八願,教我們執持名號。而“發菩提心”,正是第十九願。由此可知,念佛人善根確實是非常深厚的。

  

“菩提心”,佛在《觀經》裏面講得很詳細。佛說“至誠心、深心、回向發願心”,這叁心就是菩提心。與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裏面講的叁心“直心、深心、大悲心”,名稱稍稍有點不同,意思、境界完全是一樣的。

  

菩提心怎麼會有叁心?佛爲我們說,一個是心之“體”,兩種是心之“用”。有體、有用,菩提心是一個。“至誠”是心之體。“深心”跟“回向發願心”是作用。作用裏面分成兩大類,就是佛法裏常講的“自受用”與“他受用”。也就是說我們用什麼樣的心對待自己?用什麼樣的心待人?待人是他受用,對自己是自受用。

  

真誠心是“體”。從真誠裏面産生自重、自愛的心,這就是深心。自己能自重、自愛,對于別人,是從至誠心裏面生起的大慈悲心,能愛護一切衆生,能幫助一切衆生,這叫他受用。這都是從真誠裏面生起的。這叫發菩提心。

  

依照蕅益大師的解釋,意思就更清楚、更容易明了。蕅益大師說,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真正相信,真正發願求生,執持名號,這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這就更好懂了。所以說“聞我名號,發菩提心”。

  

發心,當然他就“修諸功德”。這個“功德”是專指信、信、願、持名。

  

“奉行六波羅密”。雖然發願求生,在沒有往生之前,我們的身體還在這個世間。既然在世間,就不能脫離社會,不能脫離人群。跟社會大衆相處,我們用什麼態度?奉行六波羅密。這六條就是我們處事、待人、接物的原則,我們一定要遵守。這就是菩薩行。

  

我們的心、願、解、行,都能做到“堅固不退”。“堅固”是決不爲其他知見所迷惑,決定不退轉。“複以善根回向,願生我國”。這是聞名發願,求生淨土。

  

“一心念我,晝夜不斷”。這是教給我們念佛的方法。念在“心”,不在口。心裏面時時有“阿彌陀佛”,時時有西方極樂世界。心裏不要放其他的東西。換句話說,心裏除了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決定沒有其他的牽挂,這就叫“一心念我”。不是口上的佛號晝夜不斷,而是心裏的念頭不斷。這就是我們常講的念佛功夫成片、一心不亂。到這個境界,也就是淨宗裏面常說的念佛叁昧。

  

下面是第二十“臨終接引願”。

  

“臨壽終時”。我們在這個世界,壽命是業報。這個要知道。縱然不幸夭折、橫死,還是業報。戰爭中死亡的、意外死亡的,也是業報。這個事實一定要明了。我們的壽命長短,在這一生中有沒有方法延續?有的!如果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求長壽得長壽。

  

在《了凡四訓》裏,孔先生給袁了凡居士算命,他壽命只有五十叁歲。他遇到雲谷禅師,了解道理之後,就斷惡修善。確實他所求的幾樁事情都得到了。他沒有求長壽,而壽命也延長了,他活到七十多歲。由此可知,五十叁歲以後的壽命是他這一生修的,不是他的業報。他的業報是五十叁歲。

  

由此可知,壽命是可以延長的,也可以縮短。那些人壽命縮短了?作惡多端的人,本來壽命很長,結果減短了。也許有人說,有很多大惡人,壽命很長,活到八十、九十。實際上他如果不做那些惡事,而做大善事,壽命大概是一百多歲。所以他壽命還是縮短了。

  

另外一種是修行人,像修淨土的人,真正達到一心念佛,晝夜不斷。念佛叁昧成就之後,他想早一點往生,不願意再待在世界受苦、受罪。行不行?行!我們在《往生傳》、《淨土聖賢錄》裏面,看到許多念佛叁年、五年就往生的。如果偶而有幾個人念佛叁年往生,這還講得過去。怎麼那麼巧,念佛叁年都走了?這是他的意願。他不願在這個世間多住,願意早一點走。這可以辦得到的。所以修行人確實有能力控製壽命,不受定業所轉。

  

念佛人往生,是佛的本願。“我與諸菩薩衆迎現其前”。“我”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一定與諸菩薩衆來迎接你往生。所以你只要一心專念,不要怕西方世界很遠,找不到。想這些,你就自己找麻煩。念佛裏面有懷疑,是障礙。決定不要懷疑,臨終阿彌陀佛會親自來接引我們去往生。

  

也許有人聽到,很懷疑。十方世界念佛往生的人那麼多,阿彌陀佛一個一個去接引,恐怕很難。往生的人太多了,我念佛,萬一佛把我忘掉,怎麼辦?很多人有這個懷疑。實在講,衆生會把佛忘掉,佛對于一切衆生是不會忘掉的。極樂世界的人,六通都是圓滿的。他們天眼洞視、天耳徹聽、他心遍知,那會忘掉?阿彌陀佛來迎接是非常自然的。諸佛菩薩來迎接我們,都是應化身。釋迦牟尼佛在《梵網經》上告訴我們,他的能力是千百億化身。十方世界有多少衆生,念佛成就了要往生,佛就變化多少身去迎接。佛是化身去的,多自在!

  

我們將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十方世界去度一切衆生,去幫助我們家親眷屬,也是化身去的。我們身體在佛的面前沒動,自然就化身去幫助一切衆生。就像《普門品》裏面講的觀世音菩薩叁十二應身。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樣的身相;應當說什麼法門,就說什麼法門,一點都不會錯,完全契機、契理。

  

這是佛來迎接。諸菩薩衆也來迎接。那些菩薩?諸位同修要知道,假如這些菩薩與你在過去生中沒有關系,他不會來迎接你。來迎接你,總有緣故的。現在我們每一天念觀世音菩薩,念大勢至菩薩,這些菩薩一定會跟佛來迎接。爲什麼?我們天天念他,跟他的緣很深。另外一種緣很深的,是我們過去生中的家親眷屬,同參道友,他們…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四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