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四卷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第四卷)

  

净空法师讲述

  

一九九四年于加州迪安萨学院

  

第四卷

  

第十八愿后面还有一句话。虽然是十念必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我们在《观无量寿经》下品下生章里面看到,即使造五逆罪也能往生。不能往生的,是“诽谤正法”。因为他不相信,不能接受,不愿往生,这才是真正的障碍。佛为什么加上“唯除五逆”?大概是造作恶业的人,特别是造作重罪的人,很难信受这个法门。那么造极重之罪的人,在临终的时候,遇到善友教他忏悔,教他念佛求生净土。他在这个时候,能相信,能接受,能发愿,这都不是偶然的。

  

如同佛为我们说阿阇世王子。我们在《观经》里面看到他杀父亲、害母亲、与提婆达多勾结,破坏僧团。换句话说,五逆罪他都造了,而且是造极重的五逆罪。他以后的结果如何,《观经》上没有记载。在《阿阇世王经》里说得清楚,佛告诉我们,他到临终时才后悔,知道他一生做错了,于是认真忏悔,念佛求生净土。他往生了。在我们一般人看,这一种人往生,大概品位不会太高。而佛告诉我们,他往生的品位很高,是上品中生。

  

由此可知,往生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平时修行,所谓信、愿、持名,念到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往生的。另外一类,就是临终忏悔往生的。因此我们决定不可以低估了忏悔的力量。认真殷重的忏悔,往往使他往生品位很高,不是我们能预料的。这也让我们对于造作罪业的人不敢轻视。当然这一类人,往生的不多。依照正当途径修行,往生的多。古德所说的“万修万人去”,是指从正途修学去往生的。

  

我们要特别提高警觉,千万不要认为临终忏罪可以往生,多造一点罪业没有关系。要是这样想法、这样作法,就错了。诸位必须要知道造作一身罪业,临终忏罪往生,至少要具足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是很难遇到的。

  

第一个条件,头脑要清楚。几个临命终的人,他头脑很清楚,不迷惑?这很难得到。假如临终迷惑了,遇到善知识教他,他也听不进,他也念不了佛,那就空过了。一定是随业流转。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第二个条件,他必须遇到善知识。遇到深信净土的善知识,临终教他忏悔,教他念佛求生净土。在关键的时候,要遇到这么一个人,相当不容易。

  

第三个条件,这个善知识劝导的,他立刻就相信,立刻就照做。这是相当不容易。

  

这三个条件要缺一条,这个造罪的人,就不能往生。若不能往生,必堕恶道。所以忏罪往生,是万人中难得有一、二人。我们决定不能存侥幸之心。这是善导大师在《观经》下品下生章里面给我们讲得很清楚,让我们提高警觉。

  

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密。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间。即生我刹。作阿惟越致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

  

这里面包括两愿,第十九“闻名发心愿”,第二十“临终接引愿”。这两愿对我们来讲,也是非常重要。因为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三辈往生的条件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向专念”就是第十八愿,教我们执持名号。而“发菩提心”,正是第十九愿。由此可知,念佛人善根确实是非常深厚的。

  

“菩提心”,佛在《观经》里面讲得很详细。佛说“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三心就是菩提心。与马鸣菩萨在《起信论》里面讲的三心“直心、深心、大悲心”,名称稍稍有点不同,意思、境界完全是一样的。

  

菩提心怎么会有三心?佛为我们说,一个是心之“体”,两种是心之“用”。有体、有用,菩提心是一个。“至诚”是心之体。“深心”跟“回向发愿心”是作用。作用里面分成两大类,就是佛法里常讲的“自受用”与“他受用”。也就是说我们用什么样的心对待自己?用什么样的心待人?待人是他受用,对自己是自受用。

  

真诚心是“体”。从真诚里面产生自重、自爱的心,这就是深心。自己能自重、自爱,对于别人,是从至诚心里面生起的大慈悲心,能爱护一切众生,能帮助一切众生,这叫他受用。这都是从真诚里面生起的。这叫发菩提心。

  

依照蕅益大师的解释,意思就更清楚、更容易明了。蕅益大师说,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真正相信,真正发愿求生,执持名号,这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这就更好懂了。所以说“闻我名号,发菩提心”。

  

发心,当然他就“修诸功德”。这个“功德”是专指信、信、愿、持名。

  

“奉行六波罗密”。虽然发愿求生,在没有往生之前,我们的身体还在这个世间。既然在世间,就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人群。跟社会大众相处,我们用什么态度?奉行六波罗密。这六条就是我们处事、待人、接物的原则,我们一定要遵守。这就是菩萨行。

  

我们的心、愿、解、行,都能做到“坚固不退”。“坚固”是决不为其他知见所迷惑,决定不退转。“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这是闻名发愿,求生净土。

  

“一心念我,昼夜不断”。这是教给我们念佛的方法。念在“心”,不在口。心里面时时有“阿弥陀佛”,时时有西方极乐世界。心里不要放其他的东西。换句话说,心里除了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决定没有其他的牵挂,这就叫“一心念我”。不是口上的佛号昼夜不断,而是心里的念头不断。这就是我们常讲的念佛功夫成片、一心不乱。到这个境界,也就是净宗里面常说的念佛三昧。

  

下面是第二十“临终接引愿”。

  

“临寿终时”。我们在这个世界,寿命是业报。这个要知道。纵然不幸夭折、横死,还是业报。战争中死亡的、意外死亡的,也是业报。这个事实一定要明了。我们的寿命长短,在这一生中有没有方法延续?有的!如果断恶修善,积功累德,求长寿得长寿。

  

在《了凡四训》里,孔先生给袁了凡居士算命,他寿命只有五十三岁。他遇到云谷禅师,了解道理之后,就断恶修善。确实他所求的几桩事情都得到了。他没有求长寿,而寿命也延长了,他活到七十多岁。由此可知,五十三岁以后的寿命是他这一生修的,不是他的业报。他的业报是五十三岁。

  

由此可知,寿命是可以延长的,也可以缩短。那些人寿命缩短了?作恶多端的人,本来寿命很长,结果减短了。也许有人说,有很多大恶人,寿命很长,活到八十、九十。实际上他如果不做那些恶事,而做大善事,寿命大概是一百多岁。所以他寿命还是缩短了。

  

另外一种是修行人,像修净土的人,真正达到一心念佛,昼夜不断。念佛三昧成就之后,他想早一点往生,不愿意再待在世界受苦、受罪。行不行?行!我们在《往生传》、《净土圣贤录》里面,看到许多念佛三年、五年就往生的。如果偶而有几个人念佛三年往生,这还讲得过去。怎么那么巧,念佛三年都走了?这是他的意愿。他不愿在这个世间多住,愿意早一点走。这可以办得到的。所以修行人确实有能力控制寿命,不受定业所转。

  

念佛人往生,是佛的本愿。“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我”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定与诸菩萨众来迎接你往生。所以你只要一心专念,不要怕西方世界很远,找不到。想这些,你就自己找麻烦。念佛里面有怀疑,是障碍。决定不要怀疑,临终阿弥陀佛会亲自来接引我们去往生。

  

也许有人听到,很怀疑。十方世界念佛往生的人那么多,阿弥陀佛一个一个去接引,恐怕很难。往生的人太多了,我念佛,万一佛把我忘掉,怎么办?很多人有这个怀疑。实在讲,众生会把佛忘掉,佛对于一切众生是不会忘掉的。极乐世界的人,六通都是圆满的。他们天眼洞视、天耳彻听、他心遍知,那会忘掉?阿弥陀佛来迎接是非常自然的。诸佛菩萨来迎接我们,都是应化身。释迦牟尼佛在《梵网经》上告诉我们,他的能力是千百亿化身。十方世界有多少众生,念佛成就了要往生,佛就变化多少身去迎接。佛是化身去的,多自在!

  

我们将来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到十方世界去度一切众生,去帮助我们家亲眷属,也是化身去的。我们身体在佛的面前没动,自然就化身去帮助一切众生。就像《普门品》里面讲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样的身相;应当说什么法门,就说什么法门,一点都不会错,完全契机、契理。

  

这是佛来迎接。诸菩萨众也来迎接。那些菩萨?诸位同修要知道,假如这些菩萨与你在过去生中没有关系,他不会来迎接你。来迎接你,总有缘故的。现在我们每一天念观世音菩萨,念大势至菩萨,这些菩萨一定会跟佛来迎接。为什么?我们天天念他,跟他的缘很深。另外一种缘很深的,是我们过去生中的家亲眷属,同参道友,他们…

《净宗朝暮课诵经文讲记 第四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