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叁卷▪P3

  ..續本文上一頁薩。圓教初住菩薩,就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他就明心見性了,他就算佛了。爲什麼?這種菩薩他有能力、他有神通。看到一切衆生,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示現八相成道,就示現成佛的身分來度衆生。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裏面所說的,“應以佛身而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爲說法”。圓初住的菩薩就有能力現佛身,比他高的那更不必說了。所以從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是四十一尊佛,那叫“諸佛”。實際上在圓教,他是菩薩。

  

此地所講的無數“諸佛”,是講的究竟圓滿佛,是圓教佛。不是天臺家所講的藏教佛、通教佛、別教佛。那些佛都是菩薩的果位,是菩薩示現的。這個地方是究竟佛果,圓教的佛。

  

“無數諸佛”。這一些諸佛,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因爲一切諸佛都是一個心願,希望一切衆生快快成佛,希望一切衆生立刻能脫離六道輪回,圓成佛道。

  

衆生的業障、習氣太重,佛雖然有這個心願,也沒有辦法度盡這些衆生。畢竟被阿彌陀佛想出一個非常巧妙的方法,能令一切極重罪業的衆生,都能在一生中圓成佛道。諸佛一看,沒有一個不歡喜。這正是我要做的,阿彌陀佛做成功了。那一些諸佛,趕緊把他的學生都送到阿彌陀佛那裏去。是這麼一回事情。所以西方極樂世界,人數這麼多,不可思議。他們是十方一切諸佛介紹、推薦、保送到極樂世界去的。

  

所以諸位要知道,佛的經論無量無邊,應機而說。這個世界的衆生沒有這個根機,佛絕對不說這一部經。但是所有一切諸佛,沒有不講《無量壽經》的,沒有不講《十六觀經》的,沒有不講《阿彌陀經》的。爲什麼?這叁經是一切諸佛之所贊歎,一切諸佛必定要講這個法門。這叁經是一切如來的“正說”,換句話說,這叁經以外是一切諸佛的“旁說”。好像我們在學校的時候,有必修課,有選修課。淨土叁經是一切諸佛對衆生講經說法的必修課,是正課。佛所講的其他一切法門都是一切衆生的選修課,不是正修課。這個我們一定要認識清楚。

  

叁經的內容,是說阿彌陀佛無比殊勝的功德,說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依正莊嚴”就是我們今天所講的生活的狀況,修學的狀況,成就的狀況。“之善”。這個“善”是止于至善,是他方一切諸佛世界之所不及的。

  

如果他方世界有跟極樂世界一樣的,那這些人何必去往生?不要說其他諸佛世界了。我們所熟悉的華藏世界,是《華嚴經》上所說的毗盧遮那佛的世界。毗盧遮那佛的後補佛,也就是毗盧遮那佛的傳人,是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這是華藏世界的華嚴叁聖)。文殊、普賢在《華嚴經》還要發願求生極樂世界,這就是說明了,西方極樂世界一定是勝過華藏世界。否則文殊、普賢在華藏世界成佛就好了,何必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這事我們要多想想。把這個想通了,才真的能放下萬緣,死心塌地老實念佛。否則的話,會以爲還有其他法門比這個更善,比這個更好,比這個更高。那全是妄想,全想錯了。

  

我作佛時。十方衆生。聞我名號。至心信樂。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這是第十八“十念必生願”。這一願是古來大德認爲是四十八願中最重要的一願,“十念必生”。諸位同學一定要知道。

  

隋唐的大德們,將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做了一個比較。在一切經之中,那一部經第一?幾乎大家都公認《華嚴》第一。《華嚴》叫根本*輪,圓滿的*輪。《華嚴經》跟《無量壽經》做個比較,《無量壽經》第一了。爲什麼?因爲《華嚴》在末後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歸到《無量壽經》了。《無量壽經》是《華嚴》的歸宿。《華嚴》像大海一樣,所有河流的水都流到大海,都流到華藏世界。不管你學禅也好,學密也好,學什麼法門都好,學成功了,都到華藏世界。到了華藏世界,再跟著文殊、普賢,念阿彌陀佛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拐這麼大彎,還是到極樂世界去了。那麼《無量壽經》是專講極樂世界的,所以是《華嚴》的歸宿。

  

那麼《無量壽經》現在這個本子裏面有四十八品,那一品第一?我們現在講的這一品,第六品——四十八願。這是淨宗的根本*輪。這四十八願就好像西方極樂世界的憲法,非常重要。四十八願有四十八條,那一條第一?古來祖師大德公認,第十八願第一。這一層一層比較,把頂尖找出來了。這第十八願講什麼?第十八願就是講的“執持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就是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在整個佛法裏找到頂尖的頂尖,就是這一句佛號。

  

所以四十八願可以說,是解釋這個名號功德的。《無量壽經》解釋四十八願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是解釋《無量壽經》的。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是解釋《華嚴經》的。這麼來回一看,才真正把佛法的頂尖找到了。然後你就死心塌地念這句佛號,絕對不會動搖了,這一生中決定圓滿成就。這非常重要。

  

佛號怎麼念法?這一段經文裏面告訴我們念佛的要領,我們必須要遵守。

  

“十方衆生”。“十方衆生”當然包括我們自己在其中。阿彌陀佛說這句話,釋迦牟尼佛爲我們介紹。這已經包括我們自己在內。這才知道這個經典、法門跟我是什麼關系?關系太密切了。裏面講到我,我在其中。

  

“聞我名號”。這個“聞”是菩薩聞、思、修叁慧。如果不是叁慧具足,你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怎麼可能至心信樂?所以“聞”是個關鍵。也就是說我們無量劫來的“善根、福德”,在這一生中成熟了。聞是“因緣”。善根、福德、因緣,叁個條件同時具足,無始劫的善根現前。

  

所以“至心信樂”。這個“至心”是真心,真正的相信,真正歡喜。這裏沒有說“解”,只講信,只講歡喜。說得好!有的人聽到之後,完全明白了,歡喜心生起來。很多鄉下老太太念阿彌陀佛,臨終站著往生、坐著往生,預知時至。問他懂不懂?他不懂,他不解,但他真相信,他真歡喜。他確實具足了“至心信樂”。

  

“所有善根,心心回向,願生我國”。在日常生活當中,所做一點很小的善事,都回向求生淨土。做善事,就有福報、有善果。真正念佛人,他不享福,他不接受善果,他要把所修積的這些善根、功德,都回向求生淨土。希望在臨命終時,沒有病苦。臨終見到佛來接引,歡喜安詳的隨著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所以說預知時至,臨終不生病,曉得什麼時候走,走得非常自在、非常潇灑。

  

“乃至十念”。這是講念佛。一天念多少?有些人說我的工作、生活非常繁忙,沒有時間念佛。沒時間,一天念十句佛號,就行了。念十句的時間應該有。所以清朝初年,慈雲灌頂法師傳給我們“十念法”。工作非常繁忙的人,早晚功課,就用十念。他的十念是一口氣爲一念。這一口氣不拘念多少。每一個人身體狀況不相同。身體很好、氣很長的人,他一口氣念很多聲。身體衰弱、氣短的人,一口氣念叁、五聲。沒有關系。念十口氣,不要念多,念多傷身體。

  

去年我在馬來西亞講經,傳給大家一個新的“十念法”,比灌頂法師的十念法還要簡單、還要容易。我教人念的十念法,就是十句阿彌陀佛。時間大概一分鍾就夠了。合掌“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一堂課就做完了。但是這個十念法一天要念九次,才有效果。效果很好。這個十念法,陸居士把它寫出來,我們印了大概有叁四十萬張,流通全世界。這是真的是無量功德。早晨起床念一次,家裏有佛像,在佛像面前合掌,恭恭敬敬,放下萬緣,把早課一分鍾就做完了。吃早飯的時候做一次,把心放下,用真誠、清淨心念十聲佛號,念完了再吃飯,那個飯吃得一定很舒服,也幫助消化。上、下午上班、下班各一次,一共就是九次。時間很短,但是每一次距離的時間不長,一天九次(愈多愈好),收的效果就非常大了。不可以少過九次,一次只要一分鍾,對你的工作、事業毫無妨礙(只有幫助,沒有妨礙)。所以用這個十念法。乃至十念,以清淨心、真誠心來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將來決定得生淨土。

  

“假令叁千大千世界衆生”。叁千大千世界是一尊佛的教化區域,一尊佛教化的範圍。這是一個很大的星系。佛在經典裏面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的狀況,真的很像現代天文學家觀察宇宙星系所說的那個模樣。但是釋迦牟尼佛那個時候,沒有發明望遠鏡,他說得比現在科學家講得還要清楚。過去有人認爲佛法中所說的叁千大千世界,就是現在科學家發現的銀河系。我們對銀河系的狀況,逐漸逐漸明了了。

  

但是黃念祖老居士在《無量壽經注解》後面,有一篇文章,他的看法也蠻有道理。他說銀河系不是叁千大千世界,只是一個單位世界。單位世界就是我們經上講的一個小世界。這個小世界是以一個須彌山爲中心。日月星辰,以及我們的星球都繞著須彌山轉。所以他的看法,認爲銀河系的中心就是佛講的須彌山。這個說法能說得通。確實我們太陽系是圍繞著銀河系轉的。這個說法沒說錯。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叁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