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九十一集) 2009/9/2 臺灣 檔名:12-47-9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十九面,我們還從第叁行看起,從六:
【六。起六觀者。依前五門即觀之止。而起即止之觀。何以故。理事無礙法如是故。定慧雙融離分齊故。一多相即絕前後故。大用自在無障礙故。】
前面我們學到『理事無礙』。宇宙萬法確實有無盡的奧理,有無量無邊的變化,不是我們用言說能說得盡的,也不是用我們心理思惟能夠想得到的,我們的言語、我們的思考能力非常有限。對于一切法的真相,佛法裏面常用六個字來說明,性相、理事、因果,萬事萬物總離不開這六個項目。它到底從哪裏來的?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自性裏頭圓滿具足。自性不能分割,它是整體,大到虛空法界是一體,小到一微一塵還是整體,這是大乘教裏常說的不思議的境界。《華嚴經》末後一品,《四十華嚴》的經題就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入有能入、有所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是所入,普賢行願是能入;換句話說,修普賢行願就能入華嚴不思議解脫境界。我們可以說不是普賢菩薩就沒有辦法入,普賢菩薩跟一般的菩薩有什麼差別?差別就在圓滿的菩提心,這普賢菩薩。什麼叫菩提?菩提是梵語,翻成中文是覺悟的意思。圓滿的覺悟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一絲毫妄情都沒有,那個妄真的是斷盡,幹幹淨淨,所以它還源了,徹底明白了。明白法界是什麼樣子?沒有障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爲什麼?『法如是故』。佛家名詞「法爾如是」就是此地講的「法如是故」,它就是這個樣子,本來就是這樣。這裏頭沒有理由,你如果想理由的話,你又在搞分別執著,一有分別執著就處處都是障礙。
障礙從哪來的?障礙是我們自己起心動念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佛在經上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切法就是世間法。出世間法,你用的是世間的心,情執,出世間法還是世間法,這個要知道。法實在講沒有什麼世間出世間,唯識所變,從心想生。心不想,什麼障礙都沒有,那個法叫大圓滿,叫無障礙法;一起心動念就變質、就有礙。在起心動念雖然有礙,還不算太大,可是如果一有分別,障礙就大;一有分別,一真法界的實報莊嚴土就不見了,變成十法界。如果從分別裏面又起了執著,那麻煩就更大,四聖法界不見了,六道出現;六道是染汙,這裏頭有善有惡,善多惡少在叁善道,惡多善少就變叁惡道去了,十法界各個隱現不同。這些道理、現象,我們感激佛菩薩爲我們說出來,我們總算明白了。明白之後最重要的一樁事情,中國古聖先賢常說的趨吉避凶,這是一個有智慧的人、聰明人。趨吉避凶不是在外面,在內心,內心裏把凶惡放下,把善念、善心、善行提起來,現在一般人所講自然的災害、人爲的禍害、戰爭,自然就沒有了。佛法講內學,向內不向外,從自己內心裏面去做,如果向外求永遠不能解決問題,這個要知道。爲什麼?向外求你肯定分別執著,分別執著是製造麻煩的東西,它怎麼能解決麻煩?它製造。什麼才能解決問題?內心的清淨平等覺,就把問題解決了。
所以事理無礙,接著就跟我們講『定慧雙融』,怎麼雙融?定中有慧、慧中有定。這是佛門裏面所講的禅定,跟外道所講的不一樣。外道修行,定中沒有慧,慧中沒有定,無論他是修定修慧都不能成就,這個道理佛在經典上講得太多了。定慧雙融,定慧可以互爲體用,定是體,慧是它的作用,定起作用是智慧;如果換過來說,慧是體,定是作用。真的,佛與大菩薩應化在十法界、在六道,像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間爲我們示現八相成道,顯示出圓滿無比的智慧。八相成道從投胎到雙樹林入般涅槃,佛有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心動念尚且沒有,他哪裏會有分別執著!那就是常在定中。八十年示現八相成道,佛在定中,大乘教裏面常講的「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從什麼地方能看到?從相上你能看得到。得要會看,你不會看你看不到。諺語所謂「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看熱鬧你不知道,看門道你知道。大智慧的表演,他全在定中,他沒起心動念過,這是大定,究竟圓滿的性定,自性本定。我們有沒有?都有,每個人都有。爲什麼我們起不了作用?我們因爲煩惱、妄想、執著把它障礙住,雖有,它不起作用;它所起的作用是妄想分別執著,它起這個作用。好像自性上面蓋著一層灰塵,灰塵起作用,它被掩蓋住了在底下。它有沒有變質?沒有變質,永遠不變質、永遠清淨。
所以佛教我們沒有別的,佛不居功,爲什麼?你修行成佛,佛說我沒有給你一點點。佛給我們的只是把他的經驗告訴我們,把他所見到的真相告訴我們,我們今天見不到的原因在哪裏,這個告訴我們。把我們見不到的原因除去,誰除?自己除,別人幫不上忙。爲什麼?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你自己造的,不是別人給你造的;別人給你造的,別人就能幫助你除掉。這是你自己自作自受,除了你自己之外,沒有任何人能幫得上忙。怎麼樣除?記住,放下!再說一句老實話,我們在六道裏生生世世爲的是什麼?幹什麼要在六道裏頭?沒有別的,就是學習放下。到哪一天你在六道裏面把執著這門功課做圓滿,什麼也不執著,連佛法也不執著,連自性清淨圓明體也不執著,假名,你執著這個名字幹什麼?統統放下,恭喜你,證阿羅漢果,你在佛法裏得小成就了。六道沒有了,你永遠再不墮六道,再不搞輪回的把戲。你看看我們沒有學別的,就學放下,經教學不學無所謂。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表演的,學了十二年還得放下,不放下還不行,就變成障礙,叫所知障,放下了。惠能大師給我們表演的不需要學習,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一生一部經也沒聽過,他怎麼成佛?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所謂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屠刀是比喻,是殺人的利器,比喻什麼?比喻傷害我們的法身慧命,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像一把屠刀一樣。
如果不肯放下,你在佛門裏面所修的一切都叫做福德,沒有功德。大概在中國佛教史上講到修福,可能一直到今天還沒有人能比得上梁武帝。梁武帝建造寺廟四百八十座,護持出家人,這是護法,照顧出家人十幾萬人。修這麼大的福報,空前,我們不敢說絕後,但是一直到今天沒有人能趕上他。你看達摩祖師到中國和梁武帝見面,梁武帝很自負,向達摩祖師請教,說他這一生護法的工作,問達摩祖師: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告訴他:並無功德。怎麼知道並無功德?從他問這句話就知道,「我的功德大不大」,你看看「我的」,我執沒破。《金剛經》上講的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他全都在,他沒有放下。功德是什麼?功德是定慧。戒不是的,戒是福德,這諸位要知道。因戒得定,那個持戒就是功德;如果戒持得很好,沒有得定、沒有開智慧,那個持戒是福德。功德、福德一定要搞得很清楚。功德能解決問題,什麼問題?生死大事,能開悟、能證果,這是功德。福德不行,福德所感得的是來生的福報。福報小一點的在人間,人間得富貴;福報大的,人間沒有這麼大的福報,到天上,就生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以上還得有一點定功,修了一點定,但是定沒有修成功,在佛法叫未到定,就是考試不及格。這是上面的四層天,欲界: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自在天,修定不及格。如果定修成了就不在欲界,這個諸位要明了。定修成怎麼樣?把煩惱伏住了。有時候說斷,但要曉得不是真的斷,伏斷,古人講「石頭壓草」,沒除根,但是它不起作用,伏住了,這在六道。如果這個煩惱真的斷掉,他就不在六道,他證阿羅漢果,他出去了,這才是我們一生修學真正目的之所在。
自行就是化他,你給別人做出好樣子,讓人家看到受到感動向你學習,這真的化他。菩薩在修行過程當中,遇到緣分不能舍棄,舍棄怎麼樣?你沒有慈悲心。你慈悲心在哪裏表現?像現在這個時代衆生很苦、災難很多,要不要幫助?要。幫助要有助緣,我想幫助沒有這個緣幫不上忙,幫不上忙就用自己修行的內功回向,有效,不是沒有效果。你自己真的修行有功夫,這個功夫回向能幫助他化解災難,自己沒有功夫那就沒有法子。那是世間人所謂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有心幫忙我能力做不到。這個能力有兩方面,一個是道行,一個是福報,兩者都具足,那不可思議,那是大功德!沒有福報,有功行,他修的是功德;有福報沒有功夫,他修的是福德,都值得贊歎。
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曉得修行最重要的是戒定慧,佛法裏稱爲「叁學」。大經大論,大經是《華嚴經》,大論是《大智度論》,佛菩薩都告訴我們,「戒爲無上菩提本」。佛在《十善業道經》上告訴我們,十善這十條是人天法、聲聞菩提、緣覺菩提乃至無上菩提的大根大本。人天法好像我們蓋個平房、蓋個小房子,無上菩提好像是一百層的大廈,十善業是什麼?十善業是這個房屋的地基,你沒有好的地基你就建不上去,你能不重視?今天是什麼社會?這佛法管不管用?學了佛法有沒有真正的好處?說實在的話,沒有好處。爲什麼?大乘經教講得再白再淺,聽不懂,沒有入進去,得不到真正的受用。如果說有好處、有用,也能講得通,什麼用處?幫一切衆生在阿賴耶識裏種種子,所謂「一曆耳根,永爲道種」,你阿賴耶識裏種了有《華嚴經》的種子,這很可貴。但是這一生當中它不起作用,它對你真的是幫不上忙,爲什麼?現在人不學經教了。《華嚴經》是在哪個階段的課程?最高的,研究所的。現在大學沒念過、中學沒念過、小學也沒念過,一下就聽研究所的課程,那怎麼可能?如果說我們在阿賴耶裏面種善根,這行。我們知道,學佛的人、稍稍契入境界的人明白,古今中外法師講經的道場聽衆多,肉眼看得見的是一些,肉眼看不見的還有很多,特別是大乘教。…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九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