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些人肯定是煩惱少、妄念少,心地清淨自在,沒有憂慮、煩惱,縱然有,很輕,這道理講得通,所以他不容易看到老化。還有不少人是未老先衰,四、五十歲的時候看起來就像老頭,就已經老化,這什麼原因?煩惱多、憂慮多,他身體自然就老化。我們細心觀察都在眼前,千變萬化。佛門、還有一些宗教修行重視禅定,它有道理。禅定,放下這些境緣,物質環境跟人事環境,放下攀緣、放下憂慮、放下牽挂。我們說得更透徹一點,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更重要的是放下對立,養成心平氣和,你就不衰。
第四個是「不死」,六道衆生沒有不怕死的,事實呢?事實裏頭確實沒有死。這裏說「謂此涅槃之理,從本不生,今亦不滅,故曰不死」。這話是講真話,從本以來他有沒有生?沒有,一切法不生。既然不生,哪來的滅?沒有滅。這個事實真相,彌勒菩薩跟我們講得最清楚,現象到底怎麼回事情?一切現象都是從心想生。念頭叫心想,起心動念,心一起、念頭才一動,整個宇宙就出生,就是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出現了。是不是真的出現?沒有,它比作夢那個頻率還要高,爲什麼?夢我們能覺察。晚上做個夢醒來之後還挺清楚,能覺察,就是它的頻率不是太快,我們能夠意識得到。而起心動念的頻率太快,快到我們不能覺察,它真有,什麼人能覺察到?佛在大乘經裏面告訴我們,八地菩薩,八地叫不動地。由此可知,菩薩定功之深,接近本性,本性是不動的。惠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在大乘教裏叫自性本定,沒動搖,自性本定。八地菩薩接近自性,往上去九地、十地,等覺是十一地,妙覺,四個位次,真的接近妄盡還源。極其微細的振動,他能夠感受到,清清楚楚的感受到,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秒鍾一千二百八十兆這樣的振動。
一秒鍾裏頭振動多少次?一千二百八十兆次,八地菩薩能感受到,往上去愈來愈清楚,愈來愈明了。所以佛經有講「不生不滅」,就講這樁事情,生滅同時,也是講這樁事情,《楞嚴經》上講「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還是講這樁事情。它一生立刻就滅掉,你抓都抓不到,你還沒起念的時候,它的生滅不曉得多少次!懂得這個道理,一切法本來不生,所以它也沒有滅,哪有死!哪有這種道理?我們今天在六道,六道裏頭有沒有生死?說實在話,沒有,只是不斷的在換身體。真正明了事實真相,你心就定,你真能放下。你放得愈多,你證得愈深,煩惱慢慢消融,沒有了,智慧隨著增長。智慧不是從外頭來的,自性裏頭本具的般若智慧現前。我們今天放不下,是因爲不知道事實真相,知道事實真相,應該要放下。放下不是難事,真了解一切法不可得,放下就是幫助自己提升,徹底都放盡,那你就達到究竟圓滿,妄盡還源了,回歸到常寂光,究竟圓滿。
我們早年初學佛的時候,也可以說是在學佛前二、叁十年,這些問題常常在腦海裏面盤旋,總是有疑惑。回歸到常寂光還起不起作用?還會不會倒駕慈航應化在六道?好像沒有。又聽古大德說了一句話,諸佛菩薩大慈大悲「留惑潤生」,也就是最後那一品生相無明他確實有能力斷,他不斷,爲什麼不斷?留著這一分迷惑,來幫助十法界的衆生。就好像我們讀書一樣,我們讀到畢業班,確實有能力畢業,一畢業不就離開學校了嗎?學校就好像十法界,這個人慈悲,我考試故意不及格讓我留下來,留下來幹什麼?幫助同學們。以前聽到這個話點頭,這個有道理,諸佛菩薩證到究竟果位,他這一招顯示出他的大慈大悲,這一個觀念在我們學佛過程當中至少是叁、四十年。現在搞清楚了,有沒有這個必要?沒有,不必要。那就是常寂光與十法界有沒有感應道交?肯定有。我們從江本勝博士的水實驗,得到科學的證明,留惑潤生是古大德的方便語,教初學,初學人不懂,用這個暫時安慰安慰他,逐漸逐漸他就恍然大悟。就像佛經裏面說諸佛菩薩說法,黃葉止啼是善巧方便。叫小朋友不要哭,地上撿一片落下來的樹葉,這很值錢,是黃金,你可以拿去買糖吃,小朋友拿到樹葉就不哭,目的達到。到後來慢慢長大,大人做得沒錯,目的是叫我們不要哭,是不是真的假的不必去執著。這是階段性的,諸佛菩薩教化衆生階段性的多,這是隨順二谛說法,這隨順世谛,不是說是假話,方便,叫善巧方便。
到你程度向上提升,再給你講真的,真谛,講真的給你說沒有生死。《中觀論》上講了八個不,「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常不斷」。所以大乘教裏面講「不二法門」,生死是二,來去是二,常斷是二,沒有二,所以才叫一。禅宗裏面所說的「識得一,萬事畢」,這就是什麼?宇宙之間只有一沒有二。那個一是什麼?一念,一念是能生一切法,能生萬法。可是那一念的時間很短,這一念沒有,萬法就沒有了,可是第二念它又起來。我們今天所看到宇宙的現象,是一念一念一念的相續法,還不能講相續,相續那是一成不變,它裏頭有變化,所以我們只能說是相似相續法。相似相續,絕對沒有兩個念頭完全相同,找不到,相似相續。森羅萬象不可思議,這是什麼道理?自性裏頭本來具足,惠能大師見性的時候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這個道理。像萬花筒一樣,理並不複雜,現相、作用無量無邊、無數無盡,性德不可思議。
所以學道的人,首先要曉得沒有生死,你對于生老病死苦的恐怖就能放下。相有,理上沒有;事有,理沒有;相有,性沒有,總得搞清楚、搞明白。真正通達明了,抓住一句阿彌陀佛,一句佛號念到底,這一生決定是圓滿成就。法門雖然無量無邊,我只取一門,取這一門這是智慧。爲什麼?釋迦牟尼佛爲我們介紹的,不但世尊介紹,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沒有一個不贊歎,這個贊歎就是大家一起介紹。十方叁世無量無邊諸佛給我們介紹這個法門,那還有錯的嗎?你能夠接受,你能夠依教奉行,你真了不起,你真得到了,得到什麼?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所談的妙法,就是這個法門。這個法門的理太深太深!大乘教裏常說「唯佛與佛方能究竟」,等覺菩薩都還搞不清楚,我們能夠深信不疑,這種善根還得了嗎?徹底放下萬緣,知道萬緣不是真的,徹底放下,一心把阿彌陀佛抓住,你心裏面什麼樣憂慮恐怖全部都消失掉,都沒有了。阿彌陀佛就是大般涅槃,古德說得好,「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第五個「清淨,謂此涅槃之理,安住清涼,諸障悉淨,故曰清淨」。我們雖然沒有證得涅槃,我們很幸運,在大乘經教裏面得到世尊慈悲教誨,我們能信、我們能解、我們能依教奉行,我們念阿彌陀佛往生西方就是能證,就是證得了。在這個大時代裏,最爲可貴的就是小道場,與外面隔絕;外面是五濁惡世,濁惡到極處。這小地方是清涼世界,這是阿彌陀佛的淨土,幾個志同道合的在一起,清淨不染,這個福報多大,稀有難逢,無比殊勝。自己要認識,要好好把握住,要做好樣子,在小道場修行成就,這是真正教化衆生。你今天給人說,人家不相信,人家說你迷信,到我們修成功了,我們自在往生,做出這個樣子讓他看到,他相信了,這是你真正慈悲,你真的把有緣衆生都度!你要不做出樣子來,他不容易接受;做出樣子,有善根的人看到恍然大悟。善根沒有成熟的,見到也相信了,做不到,業障障礙著他,能知不能行。
我們在經教裏面,也常常看到世尊講親近善知識,我們找不到善知識怎麼辦?這個世間誰是善知識?我在這麼多年學習當中,也常常向同修們做報告,善知識有不是沒有,眼前我們找不到善知識,找古人。我在臺中求學,李老師很慈悲,也很謙虛,這是他老人家的德行,教導我們,他告訴我,「我的能力只能教你五年」。這當然是謙虛話,五年之後,我到哪裏再去找善知識,找比他高明的?他介紹我他的老師印光大師。印光大師不在了,《印光大師文鈔》在,那個時候《印光大師全集》沒出來,在臺灣流通最普遍的《文鈔正編》、《續編》,《正編》兩冊,《續編》兩冊,一套四冊,他老人家送我一套,告訴我學印光法師。印光法師就是我們的老師,每天讀誦他的著作就是跟他學習,對于老師有信心。老師的教誨能夠體會他的真實義,沒有把老師教誨錯解,依教奉行。印祖一生教學的綱領四句話,總綱領,「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在《文鈔》上常講,講了很多遍,我們守住這個綱領,就是印祖的好學生。
以後我講《無量壽經》的會集本,我講了十一遍,最後一遍沒講完,最後是細講。我常常對同修們介紹,我們親近善知識親近誰?親近無量壽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裏?《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一生不要改變,就是依照這部經修行,阿彌陀佛是老師,老師沒有離開我們,經典所在之處就是佛所在之處,展開經卷就接受老師教誨。我每天拜阿彌陀佛,身業禮敬;讀誦經典,持佛名號,口業恭敬;思惟經義,憶念佛的慈悲德行,特別是四十八願,這是意業相應。這樣念佛,同學不拘多少,叁個、五個不少,印祖說不要超過二十人,二十、叁十不多,這是現前正法道場。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真正依照這個道理做,這一生沒白來,永脫輪回,永離十法界,到西方世界去作佛去了。《無量壽經》我還會詳細把它講一遍,上一次沒講完,在新加坡講,離開新加坡之後就沒有再繼續,好像是講到「往生正因」,「叁輩往生,往生正因」,那是講一半的。
講《華嚴經》是弘護正法,目的是希望正法久住。因爲《華嚴》是圓滿*輪,無論是宗門教下、大乘小乘、顯教密教,《華嚴》是它的源頭,諸宗是它的支流,源頭要是找到,大小、顯密、宗教你都能夠通達。我們是帶這麼一個頭,也是應同參好友的啓請。我講《華嚴》的方法很活潑,我遵循《華嚴經》裏面的教義,「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是什麼?這一堂課兩個小時,一切是全部圓滿的《華嚴經》。一堂課裏頭,每…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六十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