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一集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一集)  2009/3/23  臺灣華藏電視臺  文件名:12-47-1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第叁頁倒數第四行看起,我們從第一段:

  【一、顯一體者。謂自性清淨圓明體。然此即是如來藏中法性之體。從本已來性自滿足。處染不垢。修治不淨。故雲自性清淨。性體遍照。無幽不燭。故曰圓明。】

  我們從這一段看起。這部論的文字不長,確實是《華嚴》奧旨,奧是玄妙、是奧妙,旨是最重要的修學方法。怎麼修法?下面告訴我們,妄要盡,自然就還源了。什麼是妄?當然是世尊在大經裏常常講的妄想。妄想要盡了,給諸位說,也就是斷盡,分別執著自然就沒有了。佛在這部經上告訴我們,我們在前面已經講過十次,講過二十個小時,《華嚴經》講些什麼這不能不知道,在前面也是多次給諸位報告,過去惠能大師在中國爲我們示現妄盡還源。源就是自性,就是這個地方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這就是源,宇宙萬法的本源,在哲學裏面講本體,宇宙萬有的本體。這樁事情古今中外哲學家、科學家,包括許多宗教家都討論到,有不少不能說不高明,已經探索到宇宙本體的邊緣,說得最清楚、最明了的無過于《華嚴經》。所以我們在半個世紀的學習之中,雖沒有能證悟,可以說我們有相當程度的體悟,也就是佛法裏面講的解悟。確實是方東美先生所說的佛經哲學,這是個哲學問題,是哲學上的大問題,是哲學上的根本問題;佛經哲學是全世界哲學的最高峰。我們讀了這篇文字,對方先生所說的這個話,自自然然會感到他的話說得正確,一點都不過分。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放下妄想,妄想一放下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成佛就是成就究竟圓滿的智慧,成佛不是成神,不是成仙,諸位要知道,神仙沒有出六道,這是對于宇宙的源起徹底的明白。他爲我們細說「自性清淨圓明體」的現相、作用,從本體、現相、作用,不厭其煩和盤托出,這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方東美先生把這部經肯定說它是佛經哲學概論,這個話說得不錯,佛經的哲學概論,佛經哲學概論。在中國惠能大師一千叁百年前,在中國示現的也是放下妄想,妄盡,他老人家也還源了,其實那個時候他才二十四歲,釋迦牟尼佛明心見性的時候是叁十歲,六祖二十四歲。放下就還源,六祖的境界跟釋迦牟尼佛的境界完全相同,同入一個境界,就是都成佛了。爲什麼他不叫佛?這是佛法裏面常說的,應以什麼樣的身分出現幫助衆生,就以什麼樣的身分出現。這種身分不是他自己定的,而是衆生的根性,《楞嚴經》上所說的,「隨衆生心,應所知量」,沒有自己的意思。在印度,大家盼望著佛出世,所以釋迦是以佛陀的身分出現,應以佛身而度之,即現佛身而爲說法;能大師在中國,中國希望有祖師出現,所以能大師示現的是應以祖師身出現,即現祖師身而爲說法。《普門品》叁十二應裏面所講的,無論現什麼身,這個現身是因衆生心而現的,沒有一樣不自在。

  能大師明心見性,給我們說二十個字,前面都跟諸位做了報告。我們每次報告有重複的地方,原因是什麼?現場聽衆不一樣,有不少人今天第一次來聽,前面沒聽到,我們也不能夠忽略這些人,把前面所說的要略略的提一提,使大家知道一個大概。能大師說了五句話,實際上二十個字,釋迦牟尼佛則說了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知道,能大師這五句話是略說,也都說出來了,圓圓滿滿,釋迦牟尼佛這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細說,內容沒有兩樣。能大師的五句展開就是《華嚴經》,《華嚴經》濃縮起來就是能大師的五句話。《華嚴》太大了,我們總要把能大師這五句話記住。自性清淨圓明體是什麼?我們依能大師所說的,簡單扼要,第一句「何期自性」,何期自性是問話,沒有想到自性,「本自清淨」,本自清淨這是第一句,第二句「何期自性,本不生滅」。這要知道,我們的自性就是真心,這不是妄心,是真心,真心本來是清淨的,現在呢?現在還是清淨的,它不會汙染,汙染的現象那是妄相,不是真相,這一定要知道。我們中國古大德跟我們講的「人性本善」,本善就是清淨的,現在是不是本善?本善還在,決定沒有失去,那才叫本善。第二個,不生不滅。所以我們不要怕死,爲什麼?沒有生死,生死是什麼?生死是軀殼、身體,身體不是我,這一定要肯定,身體是我所有的,就像衣服一樣。這個諸位知道,衣服不是我,是我所有的,衣服穿髒、穿壞了,自然脫掉一件再換一件,身體亦如是,用的時間長了,不太好使用,換一個。永遠不會死的,本不生滅,這個一定要知道。

  什麼是自己?一般人講靈魂是自己,這在佛法裏講是誤會,靈魂不是自己。但是靈魂比身體存在的時間是要長,我們這個身體用個幾十年就不好使用,但是靈魂只要沒有離開六道,它就存在。要是離開六道,它就不存在,它就換個名字,不叫靈魂,叫什麼?叫靈性。脫離六道之後,它叫靈性,靈性就永恒不滅。所以靈魂還有一次變易生死,它會轉變成靈性。也就是說,靈性是覺悟的,靈魂是迷惑的,靈魂要不迷,它怎麼會到叁惡道去!它會到叁惡道去,說明它胡塗,它迷惑。由此可知,靈性跟靈魂的差別,實在講是一樁事情,迷的時候叫靈魂,覺悟的時候叫靈性,它在六道裏面迷惑,它脫離六道就不迷,它就覺了。脫離六道在佛法裏有個名稱叫阿羅漢,阿羅漢你看他在修行層次上,他得的是什麼位次?得的是正覺,你看他覺悟了,他不叫靈魂,他正覺了。正是正確,是真正,他不是假的,他不是邪覺,他不是偏的覺悟,他是正覺,這是說靈性,所以名稱叫阿羅漢。阿羅漢是梵語,古印度的言語,意思是無學,無學是六道裏面東西沒有了,畢業了,無學就是念畢業了,在六道裏畢業,畢業就離開六道,像我們在學校念書,畢業你就離開學校。

  所以要知道,我們在六道,在六道裏爲的是什麼,這個要懂得,生生世世在六道裏,你幹什麼?在六道裏要學習,要認真的學習,首先要學斷惡修善,要學這個。爲什麼?惡的念頭、惡的言行是叁惡道的業因,餓鬼、地獄、畜生,這是不善的行業造成的現象。這現象不是外頭有的,實際上它本來都沒有,是你不善的思想、言語、行爲變現的境界,是這麼回事情。我們斷惡,叁惡道就沒有了,叁惡道沒有,我們出現在哪裏?出現在叁善道,我們的思想善,我們的言行善,所感得的果報則是天、人、還有阿修羅,這是叁善道,這總在六道輪回裏面。首先教我們離開惡道取叁善道,然後在叁善道裏面再把染汙去掉,我們修清淨心,心清淨,言語、行爲都清淨。六道是染,四聖法界清淨,前面跟諸位多次報告,四聖法界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佛,是娑婆世界裏面的淨土,六道是穢土,我們就脫離六道的穢土生到娑婆世界的淨土,四聖法界是淨土。第一種煩惱放下了,就是見思煩惱,也是《華嚴經》上所說的執著。所以我們對于世出世間一切法執著的念頭要淡薄,我們才能夠脫離六道輪回;如果樣樣都是執著,修得再好也不過是叁善道而已,出不了六道輪回,這個不能不知道。

  所以只要沒有脫離十法界,我們永遠在學習,學習目的是提升自己的靈性,享的叫清福,不是世間的福報。世間的福報我們中國人說那叫紅福,紅福是什麼?它有染汙。教你享清福,身心清淨,一塵不染,這叫清福。這是不斷向上提升,一直要提升到什麼?提升到妄盡還源,這是佛法教學的目標,還源就成佛了。所以在四聖法界裏面,我們要放下分別,要放下妄想。妄想放下了,你在佛法是真正畢業了,畢業這個學位就叫佛陀,恭喜你成佛了。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示現成佛,在中國惠能大師給我們示現成佛,除惠能大師之外,諸位看看《高僧傳》,《高士傳》,就是居士傳,《善女人傳》,在家的女居士,你看曆代達到這個境界的,也就是妄盡還源的,不少人!中國曆代沒有留下文字記載的我們不知道,有文字記載的,在這些傳記上記載的,我概略的估計至少也有叁千人左右,這些人都成佛了。尤其是淨宗法門,只要往生極樂世界,不管什麼樣的品位都圓滿了,都可以說是妄盡還源,太難得、太稀有了。

  六祖大師說的第叁句,「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這一句跟末後的一句「能生萬法」,它兩個是一對,什麼一對?佛法裏面常講隱顯一對,能生萬法是顯,明顯的顯出來;而第叁句講的是隱,沒有顯出來,本自具足,這個很難懂。可是我們現在利用電視做比喻,諸位就很容易懂。隱是什麼意思?我們電視頻道沒有打開,關掉,電視裏什麼也看不見,本自具足,你相信嗎?你不能說我頻道沒有開,電視裏面沒有畫面,不可以這麼說法,這諸位都知道,爲什麼?頻道一按,畫面就出現,畫面出現叫能生萬法,它就顯現出來,叫隱現不二。隱的時候你不能說它沒有,現出來的時候能生萬法,你不能說它有,這是諸法實相,真相,你不能不知道。

  第四句,這個很重要,我們要認真學,「本無動搖」,本無動搖是什麼?就是自性本定,告訴你,你的自性、你的真心本來是不動的。這個不動搖是什麼?不起心、不動念,是處在這個狀況之下。諸佛菩薩,我們說的菩薩是法身大士,當然引申也能夠包括權教菩薩跟阿羅漢跟辟支佛,他們應化在我們的世間,像釋迦牟尼佛、像六祖能大師,也穿衣,也吃飯,也跟我們有同樣的日常工作,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裏?不一樣的地方,他心沒有動過,他沒有起心動念過,這就是《還源觀》後面四德裏頭第一條,叫隨緣妙用。我們隨緣,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就是動搖,這是凡夫;他們隨緣,他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這個太妙了,這可以說是應化在十法界裏的第一德,不起心,不動念。這講到後面我們再來詳細報告,這是我們…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