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集▪P3

  ..續本文上一頁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跟這句話意思完全相同。下面又說「藏」,藏是什麼意思?藏是「庫藏」的意思,前面我們也說過。「諸佛所有一切功德皆在其中」,就是收藏在裏面,就叫做「如來藏」。「現行功德未能起,故不名法身」,這個意思很完全,這就在凡夫位,現行功德不能現前,所以不叫做法身。我們就知道,迷的時候叫如來藏,覺悟的時候就證得法身,爲什麼?如來藏裏面的無量功德都現前,諸佛所有一切功德都現前了,它起作用,都現在生活當中,都現在工作裏面、待人接物之處,充滿智慧、德能、相好,這就是佛,證得法身就稱佛。底下《起信論義記》裏面講,「隱時能出生如來,名如來藏」,隱時是隱藏的時候,隱藏的時候,如來藏在裏頭,沒出生。沒出生,但是他一覺悟就出生,如來就現前,所以叫如來藏。底下有個括號說「能攝故出生也」,從這些講法,我們逐漸都明白了。後面說「顯時爲萬德依止,名爲法身」,這個意思好,就是隱顯,隱的時候叫如來藏,顯的時候叫法身。所以這非常明顯的告訴我們,經論裏面都說這樁事情,隱顯不同,法身跟如來藏是一體的兩面。

  如來藏大意我們搞清楚了,對我們有很大的好處,搞清楚叫看破,看破之後才肯放下,知道放下的功德利益是無法想象的。不知道事實真相,勸你放下你不肯放下,你認爲一放下我什麼都沒有。這也不能怪大家,爲什麼?好像事實擺在面前不是像佛所說的。佛教我們放下財富你就得財富,我放下了真的會得到嗎?得不到。這是什麼原因?是不是佛說錯?佛沒說錯,我們把佛的意思錯會了,我們沒有放下,自己以爲放下,其實沒有放下。我們在這裏投機取巧,像做生意一樣,你放一塊錢明天就賺一萬塊,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一本萬利。僥幸的心、投機取巧的心來學佛,你怎麼會有成就?你怎麼會有感應?哪有這種道理?這裏頭有個原理、有個真理,就是我們的看破放下要與性德相應,才能起作用。我們孝養父母這是覺悟,放下什麼你才真覺悟?放下不孝父母,放下不敬父母,因爲不孝、不敬是煩惱不是性德。孝父母、敬父母是性德,性德它與自性的智慧德相相應,起感應道交的作用。佛真的沒有說錯,我們自己聽經、讀經,我們把佛的意思想錯、解錯,爲什麼會錯?我們的心本來就錯,妄心,它不是真心。真心你聽經、你聞法,你所得到的是正知正見;我們不是真心,聽經聞法所得到的多半還是邪知邪見,所以這才叫真正難。

  誰能夠把自私自利放下?我們都是凡夫,而且根性都不利,所謂是中下根性,我自己也是屬于中下根性,怎樣才能轉得過來?慢慢的轉,不能著急。就像一根木頭泡在水裏面,已經泡幾十年濕透了,我們要問,這根木頭裏面還有沒有火?還能不能點燃?木的性裏面就藏著有火,肯定能點燃,但是現在它濕透,怎麼點也點不燃。可是只要你有耐心,你有長時間,你慢慢去點,一年點不燃就兩年,兩年點不燃就叁年,我相信能夠有十年、二十年肯定點燃。就是要有耐心、有恒心,锲而不舍,我們學經教就是走的這個過程。最初的因當然還是過去的善根,佛家講的「善根福德因緣」,有善根就是你能信,你接觸之後能信能解這是善根,肯真幹這就是福德,遇到緣這才能走上成功之道。自己過去生中有這一點善根,在這一生當中能遇到方老師,這是緣;一介紹我們就相信、就肯幹,這就是福德。幹得很辛苦,不退轉,天天讀經愈讀愈有味,最初的十年是最難熬的。爲什麼?最初十年念不懂,能體會的意思非常淺薄,也就是我們常講的法喜得不到。夫子所講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喜悅得不到。也就是前十年都是落在佛學常識,義理悟不到,這是個難關,最難過的。所以往往學佛這一關不能突破就退轉,就不學,那就沒有法子。如果肯學,锲而不舍,二十年、叁十年肯定有悟處,法喜現前,也就是學佛嘗到佛法的味道,叫法味。

  古人有句話說得好,如果你嘗到法味,他說「世味哪有法味濃!」世是世間的這種快樂,世間味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個味道,不能跟佛法比,佛法的味比那個濃得太多,佛法裏頭有真樂。世味五欲六塵、名聞利養,這個東西世間人以爲是樂,是有樂,那個樂像什麼?像吸毒,像打嗎啡,樂過去之後悲就來了,樂極生悲,它有苦!不像佛法,佛法樂是永恒的、不變的,這是真樂。你要很長的時間慢慢心定下來,心定就開智慧,智慧開了再接觸佛經,你會看到字字句句無量義。我們肯定確實是無量義,那一點都不假,每個字出生無盡叫無盡義,字字句句無盡義。我們從什麼地方相信?每年讀這部經,每年都有新意思出來,上次讀沒見到的,這次讀意思浮出來。所以這個經就永遠有興趣,讀不厭的,遍遍有新意思,它是活的不是死的。所以這就是性德,性德與它相應,它是不是性德?它是性德。彌勒菩薩講得很好,「念念成形,形皆有識」,它怎麼不是性德!念是性德,念裏面成形,物質現象是性德,物質現象裏含藏精神還是性德,法味無窮!能嘗到這個你就永遠不會退轉,什麼困難也難不到你。可是這個總得要有叁十年以上的功夫,锲而不舍,你才能夠熬出來,你沒有這個功夫不行!而且還真的要幹,幹就是依教奉行,佛在經教裏教我們怎麼做法,我們真做,不折不扣的去做。

  首先就自度,自己得利益,自己得利益才能幫助別人;自己沒得到,沒有法子幫助別人。所以首先要成就自己,自利才能利他,自利就是利他,利他就是自利,自他不二!所以你就會很熱心,真的是大慈大悲熱心爲一切衆生服務,你不會感覺得疲勞,你也不會感覺得辛苦。爲什麼?到那個境界逐漸不再執著我,不再執著我這個身體,天天工作不會累。誰累呢?我累!有我就會累,沒有我不會累,無我就真正契入佛菩薩的境界。有我,人會老、會衰退,無我他就不老,他就不會衰退。有我,就有生死、就有病痛。無我,誰生病?誰生死?沒有!這也是大乘經教裏面佛常講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學佛頭一關破我執,這一關難,但是它把這個放在第一關,第二關是邊見,就是對立。我們現在在學習過程當中,深深能夠體悟到,破我執難,但是我們如果能夠把對立這個概念放下,比破我執容易。所以先學,我自己的學法是如此,首先學不跟任何人對立,別人跟我對立,我不跟他對立,這個很自在、很快樂。對人、對事、對一切萬物不對立,平等心慢慢就現前,對一切人平等,不要去分別,不要去執著。

  首先下手處,怨親平等,最重要的,我們學佛的同學常講冤親債主。你在日常生活當中,這不是這一生,過去生生世世你跟這些衆生結怨,這是真有不是假的。冤冤相報麻煩可大了,這是學佛最大的障礙,殺生你欠人家命債,借債你得要還錢,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個事是大麻煩事。所以學佛我們要想在這一生成就,時時刻刻要念著無量劫來的冤親債主,我們把自己所修學的功德要回向給他們,希望怨結能化解,我們一同修行,一同往生淨土同成佛道,念念不忘,菩提道上才能夠一帆風順,障礙才能夠減少。障礙要完全能夠化解,那是分別執著真的放下。只要一切不分別、不執著,冤親債主就能化解,你才真正能得到諸佛如來威神的加持;如果你分別執著還有那麼一點點,你的冤親債主都還跟在你後面,所以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一樁事情。但是我們要有信心,那就是說我們的自性是如來,所以佛稱贊我們是佛,佛說的話是真話,不是假話。我們每個人真正都是佛,只是現在是迷惑顛倒的佛,現在還在造作罪業的佛,沒有清醒過來的佛,這是佛說話的本意。我們明白,怎樣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對了。

  我們講如來,佛法裏講的。現在一般人呢?一般人他講真理,真理意思就是如來,相信真理,我們佛經裏面講相信自性,都是一個意思。我們讀了這段文,知道一切衆生煩惱心中,確實具足無量無邊不思議的智慧德相,真有,決定不是假的。諸佛菩薩應化在十法界無量無邊的功德,我們自性裏頭統統具足。只是我們現在被煩惱蓋覆,不能夠現前,不是沒有。好像黃金,金在礦裏面跟礦石合在一起,你拿到礦石,你不能說礦石裏頭沒有金。我們前面說木頭裏面有火,你一點燃它就燒起來,你不能說它沒有。可是它沒有點燃的時候,木頭裏你看不到火,你磨擦它慢慢就燃燒起來。這個石頭裏面你去提煉,提煉它就有黃金,它不是沒有。我們現在再嚴重的煩惱,煩惱裏頭有如來智慧德相。

  如來藏,在大乘法裏面有講兩大類,空如來藏跟不空如來藏,有這兩種說法。「空如來藏」是說我們的心性,雖然隨染淨緣,隨著清淨就叫涅槃,隨染汙就叫生死;這個意思講,隨六道衆生就叫生死,隨四聖法界就叫涅槃,四聖法界是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隨著他們是清淨的,心清淨的。都說之爲衆生,六道裏面六凡稱爲界內,這個界限就是六道跟四聖法界當中的界限,這是界內的凡夫;四聖法界是界外的凡夫,就是六道以外的凡夫。爲什麼稱他凡夫?他用的是妄心不是真心,就是用八識五十一心所,他用的是這個心。四聖法界爲什麼稱爲淨土?雖然用妄心,他的妄心用得跟佛很接近、很相似;換句話說,佛的教誨他們各個依教奉行,與戒相應、與定相應、與慧相應,這四聖法界。所以他們居住的環境叫淨土,他沒有染汙、沒有災難。六道凡夫裏面,這裏面有善惡,善有善果,惡有惡報,如果我們世界上居民,這個地球上居民人心都是善的,這個地球就非常美好,不會有一點災難。

  今天還有同學問我,明後天我要到澳洲去,人家告訴我澳洲南部大火,北部有水災,現在地球上處處都有災難,氣候異常,這什麼原因?佛經裏頭解釋,但是很多人不相信,認爲什麼?認爲這是宗教、這是迷信,那就沒法子。世尊在《楞嚴經》裏面告訴我們,災難是怎麼發生的?水災是貪欲發生的,貪心是水,火災是瞋恚感應的,風災是…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