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一集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一集)  2008/11/14  臺灣華藏電視臺  文件名:12-47-0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今天是淨空離開臺灣應該是有十二年了,第一次回到臺灣來跟諸位同學一起來學《華嚴經》。這些年來,我們《華嚴經》是從頭開始講的,已經講了四千多個小時,十四品還沒講完,照目前這樣的進度,這部經講圓滿大概還需要一萬個小時。這部經是早年我初學佛的時候,方東美先生介紹給我的。那個時候我們很年輕,對于宗教,尤其是佛教,了解太少了,也隨著社會大衆人雲亦雲,以爲這是迷信。尤其是佛教,從表面上看它什麼都拜,裏面的神很多,所以在宗教裏面就把它歸列到多神教、泛神教。諸位要知道,多神教跟泛神教是屬于低級宗教,高級宗教它只有一個神,唯一的真神,這是我們年輕時候的一些概念,所以對佛教就很排斥,不容易接受。我跟方老師學哲學,他老人家最後一個單元跟我講的是「佛經哲學」。我很訝異,我說佛教是宗教,而且是低級宗教,它哪來的哲學?方老師告訴我,他說你年輕你不知道,他說:釋迦牟尼佛是大哲學家、是聖哲,佛經是高等哲學,是世界哲學裏面的最高峰,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他是把佛教這樣介紹給我,所以我就接觸到佛的經典。他告訴我,他說真正的佛教是在經典裏面,你必須要在經典上下功夫,而特別給我介紹的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這是我學佛的因緣。

  緣確實是很殊勝,我接觸經典大概二個月不到叁個月,我就認識章嘉大師。方老師不是專攻佛學的,他是研究哲學的,章嘉大師則是專攻佛學,所以在佛學經典裏面他知道,非常樂意的教我。也跟方先生一樣,每個星期給我兩個小時,星期天我到他的住所,青田街八號,這樣子我跟他叁年,所以我的佛學基礎是他老人家奠定的。他告訴我,釋迦牟尼佛十九歲離開家庭出去求學,叁十歲成道,也就是我們一般講叁十歲開悟,就是禅宗裏面所說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知道在中國也有這麼一個人,明心見性、大徹大悟,跟釋迦牟尼佛完全同等的境界,就是唐朝時候禅宗六祖惠能大師。這兩個人給我們的示現,讓我們有很大的啓發,所以佛教是教育,它不是宗教。

  釋迦牟尼佛叁十歲成道之後,這個成道,用我們現在一般講的話,就是學習畢業了,學習達到圓滿,再沒有東西好學,到了頂頭,他就開始教學。當然他所悟入的境界不是我們凡夫能接受的,所以他要告訴誰?現在科學家也承認,宇宙之間確實有不同維次的空間,高維次空間的那些生命比我們聰明很多,智慧比我們高,定功比我們深,所以佛就示現在定中宣講《大方廣佛華嚴經》。講了多久?有些經上講二七日中,二七十四天,也有經上講叁七日中,叁七二十一天,他就講完了。這部經典被大龍菩薩,那也是個等覺菩薩,也不是普通人,他把它收藏在龍宮。一直到六百年後,龍樹菩薩有個特殊的因緣,大龍菩薩接引他到龍宮去參觀他所收藏的《華嚴經》。《華嚴經》是一切經的總名稱,就像我們現在講的《大藏經》一樣,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講的。他看到了,這個經的分量多大?我們現在無法想象,他看到的經本是「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偈,一四天下微塵品」,這是佛學裏面的術語、名詞。我們中國的書籍是用字數爲單位,像佛經,《金剛經》大概五千多字,在中國,老子的《道德經》諸位也聽得很熟,叫五千言,是以字數爲單位。印度不是的,印度是以四句做一個單位,不管四句這個句子的長短不論,只要四句是一個單位,叫一首偈,叫一偈;不一定是偈頌,就是我們散文也是如此,四句就算一首偈。《華嚴經》有多少偈?有十個大千世界微塵偈,這還能算數嗎?算不出來,這個經太大了。龍樹菩薩看了之後,這是我們閻浮提衆生,就是地球上的人,沒有人能接受的,分量太大,這部經送到地球上,整個地球也裝不了。不但地球裝不了,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報土娑婆世界也容納不下,娑婆世界是一個叁千大千世界,這部經是十個叁千大千世界微塵偈。

  佛怎麼說的?怎麼能在,就算叁七二十一天,他怎麼能說得出這麼豐富的典籍?我們深入《華嚴》才明了,原來時間不是真的,空間也不是真的,在一真法界裏面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時空都不是真實的東西。我們在這個單元裏面,就是《妄盡還源觀》裏面,我們可以能夠學到,知道事實真相。那就是佛在這個經上會給我們講到宇宙的起源,你看《華嚴經》一開始,給我們講到「世界成就品」、「華藏世界品」,這給我們講宇宙的起源。宇宙從哪裏來的?我從哪裏來的?佛法裏面講依正二報,依報是講宇宙,正報是講我自己,我從哪裏來的,禅宗裏面主要的是要你把這個問題找到,對自己來說,就是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是什麼。這兩個問題是哲學、科學裏面,一直到今天都沒有辦法解答,還包括神學,都不能夠圓圓滿滿的解答這個問題,可是在《華嚴經》裏面都說得很清楚、很明白。

  這次回來,大家啓請的是希望我接著在這邊講《華嚴》,我說我們時間不太長,我們給大家介紹賢首國師的《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這是什麼?這是《華嚴經》修學的綱領,是華嚴宗前面叁代祖師修行證果的方法,確實是稀有難逢,也就是《華嚴經》的精華。你看看這個題目就曉得,「修」是真幹,「華嚴奧旨」,奧妙的宗旨。怎麼樣學法?必須把妄斷盡,妄太多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這《金剛經》上說的,妄要斷盡。世尊在這部經上告訴我們,妄太多了,把它歸納不外叁大類,一個是妄想,一個是分別,一個是執著,只要這叁個斷盡,你就還源了。還源是什麼?回歸自性,那就叫圓滿成佛,就是圓證無上菩提。所以我們先把這個給大家介紹出來。

  我們同學們真正想學佛,那就不能不向釋迦牟尼佛請教,他是真正妄盡還源,我們要找這樣的過來人,我們才會有成就。六祖能大師也是個過來人,他講的簡單明了,給我們留下一部《壇經》。《壇經》裏面所說的,給諸位說,跟《大方廣佛華嚴經》完全相同,一個是簡單的說,一個是詳細的說,只有言語文字多寡不一樣,內容完全相同,這點我們要知道。可是我們畢竟是博地凡夫,像能大師那樣的提綱挈領,我們很難體會,不容易還源,回不了頭。《華嚴》說得詳細,龍樹菩薩在龍宮看到大本,就是原本,太大了,就放棄;看中本,中本是什麼?中本是《華嚴經》的綱要,分量還是太大,我們也沒有能力接受;最後選的是下本,下本是什麼?提綱,目錄提要。就好像我們中國的《四庫全書》一樣,分量太大,不是一個人一生所能夠讀得完的。連當年乾隆皇帝下命令編這部書,他也知道他沒有能力讀完這部全書。那怎麼辦?他叫總編纂紀曉岚先生給他編一部《荟要》,《荟要》是全書的叁分之一,我們臺灣世界書局翻印出來,精裝五百冊。全書,商務印書館翻印出來,也是精裝一千五百冊,這都很難受持,沒法子讀。最簡單的是什麼?就是《總目提要》,《總目提要》精裝五冊,這就好辦,就是每部書裏面說些什麼。紀曉岚先生編這個提要,把提要每天送給皇上看。

  龍樹菩薩從龍宮裏面帶出來的《華嚴經》就是提要,傳到中國來的時候還不完整,這個書已經散失,傳到中國來大概只有一半。所以我們現在學的是半部《華嚴經》的目錄提要,這個半部我們的學習每天來做報告,你看看用了四千多個小時才到十四品,全經叁十九品。就這個提要,我們盡一生的精力都不容易完成。像我現在這種講法,這一部《華嚴經》從頭到尾講一遍,我估計需要用二十年,才能把這部經講完。可是這個經非常有味道,百讀不厭,學習確實帶給我們像方老師所講的(我念念不忘老師的恩德)人生最高的享受,這一點不假。所以,我有一次講演用了一個題目,「人生最高的享受是聽經、是講經」,講經跟聽經確實是人生最高的享受。這裏頭其樂無窮,證明孔子在《論語》裏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快樂!世尊在大乘經裏常講的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沒有比這個更快樂的事情。所以古人有句話說,「世味(世間五欲六塵這種味道)哪有法味濃」,這必須是唯證方知,你沒有契入境界,這個味道你嘗不到,你享受不到。所以,我們這一生當中沒有白來,特別是讀了《妄盡還源觀》,曉得應該怎樣修、怎麼樣去學。前面介紹我想到此就可以,不必再細說,連《華嚴經》的經題我也把它省略,因爲在《華嚴經》的光盤裏面諸位可以聽到。現在我們看賢首國師的這篇文章,開頭: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睹纖毫以齊彰。】

  我們看這兩句話。開頭這四個字就很不容易,誰敢講?『滿教』,什麼人敢講?滿是圓滿,佛經裏面所講的無上菩提,佛經裏的術語叫無上正等正覺,梵語稱之爲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才叫「滿教」。什麼人敢講,你所學的東西圓滿了,再沒有了。我們中國古人常常告訴我們,「智無窮,學不厭」,「活到老,學到老,學不了」,學不完的!誰敢講學完了、學圓滿了?真的沒有人敢講。這個話釋迦牟尼佛敢講,什麼時候講的?叁十歲講的。惠能大師敢講,什麼時候講的?二十四歲的時候講的。

  我們看這個文章的題目,「妄盡還源」,能大師當年在世常常給人講這個問題,這樁事情,就是明心見性,與學、不學沒關系。他這個話我們可以從釋迦牟尼佛跟他兩個人證悟體會到。釋迦牟尼佛學,學了十二年,怎麼開悟的?放下開悟的。他要是不放下,那十二年所學的就變成叫所知障,放下了,所知障就沒有了,這才大徹大悟。這是我們通常講的二障,煩惱障跟所知障。惠能大師沒有學,不認識字,一天經都沒有聽過,黃梅住了八個月,沒有進過講堂,也沒有進過禅堂。五祖忍和尚只是派了他一個工作,…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第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