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講記 定慧品第四

  

六祖壇經講記

  

定慧品第四

  前已講疑問品,現續講定慧品。定慧在佛法修學中,是極重要法門。佛法行者,不論自修或利他,皆不能缺少定慧。法華經說:『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衆生』。佛之所以成佛,是安住大乘中,修習大乘止觀,修止而成定,修觀而成慧,以此福德智慧莊嚴所證得的佛果,亦以定慧大法度化衆生,使衆生同樣得到福智莊嚴。天臺智者本此說:『若能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解深密經分別瑜伽品說:『一切聲聞及如來等,所有世間及出世間一切善法,當知皆是此奢摩他、毘舍那之果』。印順大師在『成佛之道』,將這歸納爲『叁乘諸勝德,悉由定慧生』兩句頌文。定慧由修止觀而成,修到相當程度,就應止觀雙修,不可偏廢。如偏修止而求得定,不修觀行而求智慧,雖可止息妄念,難免成爲枯定;如偏修觀而得到慧,不修止而求得定,雖可有所了知,難免成爲狂慧,是都不健全的,當難得到極果。所以如實行者,務須止觀雙運,達到定慧圓融,方能成就無上菩提,證知定慧二者,絕對不可偏廢。六祖爲詳明定慧真義,所以立名定慧品。

  定是安定不動的意思,亦即凝住所緣一境,決不向外馳散流動,使心善住所緣之處,不散亂不動搖,名之爲定。定的自性,是心止住一境的狀態。慧是簡擇事理的精神作用。俱舍第四說:『慧謂于法能有簡擇』。不論是什麽法,經過慧的簡擇,立即了知此法是善或不善,是好或不好。不過,同樣是慧,有的是善慧,有的是惡慧,惡慧追求勐利,是不利于行者,所以在煩惱中立名惡見;善慧正確追求,是屬非顛倒的,所以在精神作用中立名正見。

  

  

定慧體用

  師示衆雲:善知識!我此法門以定慧爲本。大衆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若識此義。即是定慧等學。諸學道人,莫言先定發慧,先慧發定各別。作此見者,法有二相。口說善語,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內外一種,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若诤先後,即同迷人。不斷勝負,卻增我法,不離四相。善知識!定慧猶如何等?猶如燈光。有燈即光,無燈即暗;燈是光之體,光是燈之用;名雖有二,體本同一。此定慧法,亦複如是。

  六祖大「師」開「示」大「衆」說:「善知識」!「我」所修學以及開導你們「此」一圓頓「法門」,是「以定慧爲本」。定與慧在用語言說出時,當然是有前後的,但是諸位「大衆」聽後,千萬「勿迷」于語「言」以爲「定慧」二者是差「別」的。以佛說的教理言:定是由止成的,止的唯一功用,在于止息散心。原來吾人的心,真是心猿意馬,從來沒有息時。佛陀告訴我們,唯有運用集中意志的止力,才能止息時而想這,時而想那的妄念。經中不是說『一心不亂』,就是說『製心一處』。慧是由觀成的,觀的唯一功用,在于揀別抉擇,使吾人的認識,不致有所錯誤!是以止觀二者,應該相應不離,修到止觀相應,不但可成辦一切功德,且能斷除種種纏縛。

  一般教理雖說止觀雙修,但止觀不是沒有區別,此中說定慧無別,是以定慧一體爲主,與佛所說教理不同。于是接著說:「定慧」是「一體」的,「不是」如一般所說是「二」。爲什麽說是一體不二?因即「定」的時候,就「是慧」的自「體」,即「慧」的時候,就「是定」的功「用」,因「即慧」的「時」候,「定」就「在慧」中,定慧一體,還有什麽差別?「即定」的「時」候,「慧」就「在定」中,定慧一體,還有什麽差別?當定在慧中就沒有定,當慧在定中就沒有慧。行者「若識此」定慧的意「義」,就可說「是定慧等學」。有人對此『即定是慧體,而慧是定用』之說,不表同意,因在傳統教義中,沒有這樣的說法,似對定慧不二,沒有怎樣了達。經中常說:『即定即慧,即慧即定,定慧不二』,不是說的定慧不二是什麽?

  六祖叫聲「諸學道人」!然後說:你們不要說:「先定發慧,先慧發定」。以爲二者是「各別」。在佛陀所說的教理中,總是說『因定發慧』,並未見說『先慧發定』。就叁學次第說:大小乘中無不是說:『因戒生定,從定發慧』。現在祖說:『先慧發定』,當是祖師的特見。諸學道人,如說先有寂靜的定力,後有觀照的慧力,或說先有觀照的慧力,後有寂靜的定力,假使「作」這樣的「見」解,無異將定慧妙「法」,分「有二」種「相」,乃將定慧分開來說,是不合乎『定慧一體』的。定時沒有慧就成枯定,慧時沒有定就成狂慧,以爲法有二相,如是修定慧,不能成解脫。「口」頭上雄辯滔滔所「說」,雖是「善語」,別人聽了以爲說得非常巧妙,但「心中」卻是懷著「不善」之意,因爲心中有了分別。這樣「空」空說「有定慧」,而實「定慧」是「不」平「等」的。假「若心口」相應,是則言是,非則言非,真實不虛,是就名爲「俱善」。如是「內外一如」,或說表裏一致,是爲「定慧即等」。

  修道之人,貴在「自悟」,如實「修行」,「不在于」口頭上「诤」論先後,「若」在口頭上「诤」論定慧「先後」,或說先定發慧,或說先慧發定,彼此各不同時,是「即同」于「迷」惑愚「人」,不知什麽是定,什麽是慧,甚至「不斷」爭個「勝負」,如是所修定慧不但不相應,由于好勝心不除,反而(卻)「增」長「我法」二種執見,「不」能遠「離」我、人、衆生、壽者「四相」。金剛經中一再說到這四相,也一再要人遠離四相。四相,實際是一有情異名,每相都無它的實在自體,可是衆生不知,以爲各有實相,于是堅固執著。我在金剛經講記中說:『謂于色心和合相續的生命假相中,執有一個永恒的自由的主宰者,是爲我相;因爲有了實在的我相,必然就有對待的人相,如廣大的人類,站在我的立場,就稱他們爲人,是爲人相;但與我相對待的不是一人或少數人,所有人及非人,如所說的九類衆生的差別相,是爲衆生相;在一期的生命相續中,不論是執壽命的長短,不論是計我見的相續不斷,是爲壽者相』。有了四相的觀念存在,就不能獲得生命解脫,所以應該遠離四相。不離四相,反增我法二執,怎能善修定慧而出生死?

  「善知識」!六祖叫後又道:「定慧猶如何等」?恐怕你們不知,現我再舉喻說:「猶如燈光」,「有」了「燈」,必然「即」有「光」。如扭開電燈,其光就能照到所能照的地方,假定「無」有「燈」的燃起,其地立「即」會「暗」下來,什麽都看不到。因此,「燈是光之體」,以現在話說,燈是發光的本源,有燈而未點燃,也不會有光的。而「光」則「是燈之」作「用」,因有了光,就可使人看到室內的一切。如此,燈光是「名雖有二」種,其「體」實在「本」來「同一」。當知「此定慧法」原理,「亦複如是」,非一亦非二,不能看成兩個,以爲名異體異,而實名雖不同,其體實在是一。有說燈之與光,並不存在體、用的關係,因燈與光,不但名字不同,體也是有別的,燈與光如此,定與慧亦然,同樣定慧的名稱相異,其體亦是各別的,不可說爲定慧一體。

  

  

一行叁昧

  師示衆雲:善知識!一行叁昧者,于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淨名經雲:『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叁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叁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叁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爲自縛。若言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诘诃。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衆。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六祖大「師」又「示衆雲」:諸位「善知識」!所謂「一行叁昧者」,在教理上說,又名一相叁昧,或稱一相莊嚴叁摩地,觀法界平等一相,名爲叁昧。文殊師利所說摩诃般若波羅密經卷下說:『文殊師利言:世尊|雲何名一行叁昧』?佛言:『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叁昧。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叁昧,當先聞般若波羅密,如說修學,然後入一行叁昧……』。大般若波羅密多經五百七十五曼殊室利分雲:『此叁摩地,以法界相爲莊嚴,是故名爲一相莊嚴叁摩地』。宗密說:『若頓悟自心本來清淨,元無煩惱,無漏自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是最上乘禅,亦名如來清淨禅,亦名一行叁昧,亦名真如叁昧』。達摩門下輾轉相傳的就是此禅。

  叁昧、叁摩地,皆可說爲正定,就是專注一行,修習正定,平等持心。達摩門下所傳的既是此禅,所以六祖現以「于一切處(有的本子說于一切時)」,在「行、住、坐、臥」中,「常行一直心」,說明一行叁昧。常行,在此最爲重要,意對所修的一行叁昧,不論在什麽時候,都要精勤不懈的,做到行亦禅,坐亦禅,語默動靜體安然,是真一行叁昧。所說直心,不是通常意義的正直之心,是指真心,亦即真如、佛性。常行直心,即常住真如,常契佛性。如引淨名經說:『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似顯正直之心,不是指真如或佛性,對此應善分別。

  淨名經就是維摩經:維摩是印度話,中國譯爲淨名。此經菩薩品,佛令光嚴童子去慰問維摩诘病,光嚴說我不能去問疾,因爲有次碰到維摩,問他從何道場來?他不直接答我所問,而說『直心是道場』等,所以我不堪任去問其疾。『直心是道場』,出維摩诘經佛國品。原因時有寶積長者子,請佛宣說菩薩淨土之行,佛陀告以『直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不谄衆生來生其國』等…

《六祖壇經講記 定慧品第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