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樂集》白話譯注 第一大門▪P2

  ..續本文上一頁是希望以先往生者之事迹導引後來者,以後去者繼承前行者,使往生的人能連續不斷,願無休止,爲度盡無邊生死海中的衆生。

  ○第二、據諸部大乘,明說聽方軌者,于中有六:

  第二、根據諸部大乘經論,從說法和聽法兩方面來顯示淨土法義,可分六點來說明:

  第一、《大集經》[19]雲:“于說法者,作醫王想,作拔苦想。所說之法,作甘露想,作醍醐想。其聽法者,作增長勝解想,作愈病想。若能如是,說者、聽者,皆堪紹隆佛法,常生佛前。”

  一、《大集經》說:“應當把說法者看作最高級的醫師,他能解除病者的痛苦。把他所說的法看作是甘露,是醍醐。作爲一個聽法者,應該認爲這是增長智慧見識,能治好疾病的大好機會。如能這樣,則說法者和聽法者都能繼承和興隆佛法的大業,並能常生于有佛的世界,可以見到佛,也能聽到佛所說的法。”

  第二、《大智度論》[20]雲:“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于語議中,聞法踴躍心悲喜,如是之人應爲說。”

  二、《大智度論》說:“聽法者有如饑似渴的聽法要求,聽到所說的法能端詳審視,一心鑽研所聽到的法義,聽聞到佛法後心生歡喜踴躍,對這樣的人應當爲他講解佛法深義。”

  第叁、彼論又雲:“有二種人,得福無量無邊。何等爲二?一者樂說法人,二者樂聽法人。是故阿難[21]白佛言:“舍利弗[22]、目連[23],何以所得智慧、神通,于聖弟子中最爲殊勝?”佛告阿難:“此之二人,于因[24]中時,爲法因緣,千裏不難,是故今日最爲殊勝。””

  叁、該論又說:“有兩種人可得無量無邊的福報。是哪兩種人呢?一是喜歡講說佛法之人,二是樂于聽聞佛法的人。所以阿難曾問佛陀說:“舍利弗和目連兩人爲什麼獲得的智慧和神通,在諸佛弟子中最爲突出呢

  ”佛陀告訴阿難說:“這兩人在過去的修行過程中,爲了聞法的緣故,能千裏奔波而不畏艱難,所以現在他們獲得的成就最爲殊勝。””

  第四、《無量壽大經》[25]雲:“若人無善本,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

  四、《無量壽經》說:“如果沒有善根的人,就聽不到此經。只有清淨持戒的人,才能有聽聞正法的機會”。

  第五、雲:“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奉事億如來,樂聞如是教。”

  五、經中又說:“曾經多次見過佛的人,才能毫不猶豫地信奉淨土法門。曾經奉事過億萬如來的人,才能更加喜歡聽聞有關淨土的法”。

  第六、《無量清淨覺經》[26]雲:“善男子、善女人[27],聞說淨土法門,心生悲喜,身毛爲豎,如拔出者,當知此人,過去宿命[28],已作佛道也。若複有人,聞開淨土法門,都不生信者,當知此人,始從叁惡道[29]來,殃咎未盡,爲此無信向耳。我說此人未可得解脫也。”是故《無量壽大經》雲:“驕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

  六、《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說:“信佛的善男子、善女人,聽到淨土法門,心生慈悲、歡喜,甚致有全身毛發都豎起來的感覺。可知道這些人在過去世,就已經學佛修行了。如果有人聽了淨土法門之後,不能生起信仰之心,可以知道他是剛從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中轉生到人,他前世的禍殃罪業還未報盡,所以對淨土法門不會産生信仰。我說這樣的人是不可能即得解脫的。”所以《無量壽經》說:“有驕、慢、弊、懈、怠之心的人,難以信奉這個淨土法門”。

   ○第叁、據大乘聖教,明衆生發心久近、供佛多少者。

  第叁、依據大乘聖教,說明衆生發心的遠近及供佛的多少。

  如《涅槃經》雲:“佛告迦葉菩薩,若有衆生,于熙連[30]半恒河沙[31]等諸佛所發菩提心[32],然後乃能于惡世中,聞是大乘經典,不生誹謗。若有于一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于惡世中,聞經不起誹謗,深生愛樂。若有于二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于惡世中,不謗是法,正解信樂,受持讀誦。若有于叁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于惡世中,不謗是法,書寫經卷。雖爲人說,未解深義。”

  如《涅槃經》說:“佛告訴迦葉菩薩說,如有衆生能于熙連河或半條恒河中的沙子那麼多的佛前,發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的無上大心,然後才有可能在此穢濁的惡世之中,聽到大乘經典而不生誹謗。如有人在整個恒河數沙那麼多的佛前發過無上大心,然後能于穢濁惡世中,聽聞大乘經義不但不生誹謗,而産生深切的喜愛和歡樂之情。如有人在二倍于恒河沙數的佛前發過無上大心,才能在惡世中不誹謗大乘教法,可以正確地理解、樂于信奉,還能受持讀誦此大乘經典。如有人在叁倍于恒河沙數的佛前發過無上大心,才能于穢濁惡世中不謗大乘佛法,並能書寫(現在則加上印刷)經卷來傳播佛法。雖然也能講解大乘佛法,但還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甚深妙義。”

  何以故?須如此較量者,爲彰今日座下聞經者,曾已發心供養多佛也,又顯大乘經之威力不可思議。是故經雲:“若有衆生聞是經典,億百千劫不墮惡道。何以故?是妙經典所流布處,當知其地即是金剛[33],是中諸人亦如金剛。”故知聞經生信者,皆獲不可思議利益也。

  爲什麼要作這樣的比較呢

  作這樣的比較,是爲了顯示現今座下正在聽聞佛法的人,都是曾經發過無上大心、供養過無數尊佛的人。也顯示出大乘經典的不可思議的威力。所以經還說:“如有衆生聽聞此經,百千億劫不會再墮落到惡道之中。爲什麼呢?要知道這種微妙的經典所流布到的地方,即是金剛之地,而其地能夠受持此經典的人,也同金剛一樣堅固不壞。”所以聽聞大乘經典而能生信仰者,都可獲得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

  ○第四、次辨諸經宗旨不同者。

  第四、說明佛教各部經典的宗旨不同。

  若依《涅槃經》[34],佛性爲宗。若依《維摩經》[35],不可思議解脫爲宗。若依《般若經》,空慧爲宗。若依《大集經》,陀羅尼[36]爲宗。今此《觀經》,以觀佛叁昧[37]爲宗。若論所觀,不過依、正二報[38],如下依諸觀所辨。

  如《涅槃經》是以“佛性”爲宗,《維摩诘經》是以“不可思議之解脫”爲宗,《般若經》是以“空”和“慧”爲宗,《大集經》是以“密咒真言”爲宗。現在這部《觀無量壽經》則是以“觀佛叁昧”爲宗,如果談到所觀的對象,不過是依報和正報二種,如下文依各種觀法所說明的。

  若依《觀佛叁昧經》[39]雲,佛告父王:“諸佛出世,有叁種益:一者,口說十二部經,法施利益,能除衆生無明暗障,開智慧眼,生諸佛前,早得無上菩提。

  如依《觀佛叁昧經》所說,佛告訴他的父王說:“諸佛出世都有叁種利益:一是口說十二部經,以佛法的施舍來利益衆生,能滅除衆生的無明暗障,打開智慧之眼,可以往生于諸佛之前,盡早得證佛果。

  二者,諸佛如來有身相光明、無量妙好,若有衆生稱念觀察,若總相,若別相,無問佛身現在、過去,皆能除滅衆生四重五逆[40],永背叁途[41],隨意所樂,常生淨土,乃至成佛。

  二是諸佛如來的身相光明,都有無量微妙美好,如有衆生稱念觀想,不論總體或部份,不論是過去的,還是現在的佛,都能滅除衆生四重五逆之罪,永遠背離火途、血途、刀途,而隨意得到歡樂,常生佛國淨土,以至于成就佛道。

  叁者,勸令父王行念佛叁昧。”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42]實相[43]第一義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諸佛果德,有無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脫,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行念佛叁昧。”

  叁是勸導父王修行念佛叁昧。”這時父王對佛說:“佛地果位德行,真如實相第一義空之理,爲什麼不叫弟子修行呢

  ”佛告訴父王說:“諸佛果位的德行,有難以說清的深妙境界和神通解脫效用,這些都不是凡夫能夠達到的,所以我勸父王實行念佛叁昧。”

  父王白佛:“念佛之功,其狀雲何?”佛告父王:“如伊蘭[44]林,方四十由旬[45]。有一棵牛頭栴檀[46],雖有根芽,猶未出土。其伊蘭林,唯臭無香。若有啖其花果,發狂而死。後時栴檀根芽漸漸生長,才欲成樹,香氣昌盛,遂能改變此林,普皆香美。衆生見者,皆生希有心。”

  父王問佛:“念佛之功效如何,其狀態又是怎樣的呢

  ”佛告訴父王:“就如一片方圓四十由旬的大伊蘭林中,有一棵牛頭旃檀樹。此樹雖有根芽,…

《《安樂集》白話譯注 第一大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