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一大门

  

安乐集

  

[唐]释[1]道绰 撰

  

林克智 白话译注

  净土宗要典。二卷。唐·道绰(562—645)撰。收在《大正藏》第四十七册。道绰是并州(今山西太原)汶水人(一说是并州晋阳人),原来学涅槃部,并修习禅观,嗣后在他的故乡汶水石壁谷玄中寺(在今山西交城县)看见碑文所载昙鸾(476—542)的吉祥事迹,发生信仰,于是放弃所学而专弘净土法门。讲《观无量寿经》近二百遍,著《安乐集》两卷,宣扬净土之教,因之本书又名《净土论》

  ●《安乐集》卷上

  此《安乐集》一部之内,总有十二大门,皆引经论证明,劝信求往。

  在这部《安乐集》内,总分为十二个大门来加以论述,每门有一番至九番料简,共三十八番料简,皆引经论证明。集内引文,计经四十四部,律一部,论八部,释三部,共五十六部。以劝引众生信奉,并愿求往生到西方极乐国土。

  第一大门

  第一大门中有九番料简,主要说明净土法门易修易证,应时应机而广劝修学;并说明《观无量寿经》、《观佛三昧经》等以观佛三昧、念佛三昧为宗,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中王。又说明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是报身报土,阿弥陀佛净土的地位通于上下,上至菩萨,下至凡夫,都可以往生,而且弥陀净土的领域还超出三界等。

  △今先就第一大门内,文义虽众,略作九门料简[2],然后造文:

  现在先将第一大门中,很丰富的文义,概括成九个方面来说明。然后再详说:

  第一、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

  一、说明净土法门兴起的原因,以及它所适应的时代与根机,以劝众生往生净土。

  第二、据诸部大乘,显说听方轨[3]

  二、根据诸部大乘经论,从说法和听法的两个方面,来显示净土法门的义理。

  第三、据大乘圣教,明诸众生发心久近、供佛多少,欲使时会听众,力励发心。

  三、根据大乘经论,说明众生发心时间的长短,以及他们供佛的多少,希望与会听众,努力励行发愿往生。

  第四、辨诸经宗旨不同。

  四、说明佛教各部经典的宗旨是不一样的。

  第五、明诸经得名各异。如《涅槃》、《般若经》等,就法为名,自有就喻。或有就事,亦有就时、就处,此例非一。今此《观经》[4],就人、法为名:“佛”是人名,“说观无量寿”是法名也。

  五、说明各部经典命名的方法不同。如《涅槃经》、《般若经》等,是以佛所说之法的性质来命名的。也有就所说之事,或从说法的时机、处所等来命名的,这种例子多得很。本书所举的《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则以说经之人,以及所说之法而名。其中“佛”是说经之人,“观无量寿”是所说之法。

  第六、料简说人差别。诸经起说,不过五种:一者佛自说,二者圣弟子说,三者诸天说[5],四者神仙说,五者变化说。此《观经》者,五种说中,世尊[6]自说。

  六、区分所说之人的差别。佛说各种经典的起因,不外下面五种:第一是佛自说,第二是由佛弟子说,第三是由诸天宣说,第四是由各种神仙所说,第五是由各种变化身说。此部《观无量寿经》是这五种说中,由世尊亲自宣说的。

  第七、略明真、应二身[7],并辨真、应二土。

  七、简略说明有关佛的真身、应身,并说明真土、应土的问题。

  第八、显弥陀净国,位该上下,凡圣通往。

  八、讲明阿弥陀佛清净国土的果位,包括上下各种根机的众生。不论六凡和四圣,一切众生都可往生极乐国土。

  第九、明弥陀净国,三界[8]摄与不摄也。

  九、说明阿弥陀佛净土,是否统摄三界。

  ○第一大门中,明教兴所由,约时被机,劝归净土者。

  第一、阐明净土法门兴起的原因,以及它所适应的时代和根机,以劝众生往生净土方面:

  若教赴时、机,易修易悟。若机、教、时乖,难修难入。

  如果教法与所处的时代、众生的根机相契合,那么就容易修行,也容易领悟。如果所说教法与时代及众生根机相背,那么就难以入门,更难以修行。

  是故《正法念经》云:“行者一心求道时,常当观察时、方便。若不得时,无方便,是名为失不名利。何者?如钻湿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时故。若折干薪以觅水,水不可得,无智故。”

  所以《正法念经》说:“当修行者一心追求佛道时,应经常观察时机和方便。如不合时代,又没有适宜的机遇,那就是失而不是利。为什么这样说呢?有如钻湿木以求火,那就得不到火,因为木头此时尚未干燥。又如挤干柴想得到水,那也不可能,可以说是无知。”

  是故《大集月藏经》云:“佛灭度[9]后,第一五百年,我诸弟子,学慧得坚固[10];第二五百年,学定得坚固;第三五百年,学多闻读诵得坚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坚固;第五五百年,白法[11]隐滞,多有诤讼,微有善法得坚固。”

  所以《大集月藏经》中说:“佛入灭后的第一个五百年,我的许多弟子,通过修习智慧能够得道;在第二个五百年中,用修习禅定的方法能够得道;第三个五百年间,要经常听闻佛法、读诵佛经可以成道;第四个五百年中,用修建佛塔寺院,修习福德和忏悔自己的过失,也能修成佛道;到了第五个五百年,则世间一切善法隐滞,诤讼纷起,很少有人能用修习善法而成就佛道的。”

  又彼经云:“诸佛出世,有四种法度众生。何等为四?

  一者口说十二部经[12],即是法施度众生;二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光明、相好[13],一切众生但能系心观察,无不获益,是即身业[14]度众生;三者有无量德用、神通道力、种种变化,即是神通力度众生;四者诸佛如来有无量名号,若总若别,其有众生系心称念,莫不除障获益,皆生佛前,即是名号度众生。”

  该经还说到:“诸佛出世,用四种方法来救度众生。是哪四种呢?一是讲说三藏十二部佛教经典,这是以佛法救度众生;二是诸佛如来之身,有无量光明、相好,一切众生只要能够系心观察,没有不得到利益的,即是以身业来度化众生;三是诸佛如来有无量功德的效用,有种种神通道力,可千变万化,这是佛陀以神通力来救度众生;四是诸佛如来有数不完的名号,有的是统称,如佛、如来、世尊等,有的则是各自的别称,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等等。如有众生专心称念,必然会灭除各种障碍获得利益,都能生到佛的面前,这是诸佛以名号救度众生。”

  计今时众生,即当佛去世后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应称佛名号时者。若一念称阿弥陀佛,即能除却八十亿劫[15]生死之罪。一念既尔,况修常念,即是恒忏悔人也。

  现在计算起来,正处于佛入灭后的第四个五百年,正好是忏悔罪过、修习福德,应该称念佛的名号之时。若能一念称诵阿弥陀佛名号,就能除去八十忆劫生死之罪。一念尚能有如此功德,更何况能经常持念佛名,这是经久不断的忏悔人。

  又若去圣近,即前者修定、修慧,是其正学,后者是兼。如去圣已远,则后者称名是正,前者是兼。何意然者?

  又如离圣人在世的时间近,则应当以修习各种禅定和智慧为主,修福、忏悔等事兼带。如果离开圣人在世的时代已很远,那修行就应以称名念佛为主,禅定和智慧只能作为兼带。为什么要这样呢

  

  实由众生去圣遥远,机解浮浅暗钝故也。是以韦提[16]大士自为,及哀愍末世五浊[17]众生,轮回多劫,徒受痛烧,故能假遇苦缘,咨开出路豁然。大圣加慈,劝归极乐。若欲于斯进趣,胜果难阶。唯有净土一门,可以情悕趣入。

  实在是由于我们离开佛世太远,故而根机肤浅、愚昧迟钝。所以韦提希夫人一是为了她自己,另一方面也是哀愍末法时五浊恶世中的众生,因在轮回之中多劫难,徒然遭受痛苦。故而假借自己被幽禁受苦之缘,启请佛陀开出脱离苦海的光明大道。佛陀以慈悲加被于众生,劝导众生归于西方极乐净土。如能在这方面精进,则所得的效果难以衡量。唯有净土这一法门,可因悲悯之情得以趣入。

  若欲披寻众典,劝处弥多。遂以采集真言[18],助修往益。何者?欲使前生者导后,后去者昉前,连续无穷,愿不休止,为尽无边生死海故。

  如果想披览搜寻许多佛典,可以看到很多地方都是劝导归向净土的。所以,我搜集经典中的佛语,以有助于同修们的往生。为什么呢

  为的…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一大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