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集
[唐]釋[1]道綽 撰
林克智 白話譯注
淨土宗要典。二卷。唐·道綽(562—645)撰。收在《大正藏》第四十七冊。道綽是並州(今山西太原)汶水人(一說是並州晉陽人),原來學涅槃部,並修習禅觀,嗣後在他的故鄉汶水石壁谷玄中寺(在今山西交城縣)看見碑文所載昙鸾(476—542)的吉祥事迹,發生信仰,于是放棄所學而專弘淨土法門。講《觀無量壽經》近二百遍,著《安樂集》兩卷,宣揚淨土之教,因之本書又名《淨土論》
●《安樂集》卷上
此《安樂集》一部之內,總有十二大門,皆引經論證明,勸信求往。
在這部《安樂集》內,總分爲十二個大門來加以論述,每門有一番至九番料簡,共叁十八番料簡,皆引經論證明。集內引文,計經四十四部,律一部,論八部,釋叁部,共五十六部。以勸引衆生信奉,並願求往生到西方極樂國土。
第一大門
第一大門中有九番料簡,主要說明淨土法門易修易證,應時應機而廣勸修學;並說明《觀無量壽經》、《觀佛叁昧經》等以觀佛叁昧、念佛叁昧爲宗,念佛叁昧是一切叁昧中王。又說明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是報身報土,阿彌陀佛淨土的地位通于上下,上至菩薩,下至凡夫,都可以往生,而且彌陀淨土的領域還超出叁界等。
△今先就第一大門內,文義雖衆,略作九門料簡[2],然後造文:
現在先將第一大門中,很豐富的文義,概括成九個方面來說明。然後再詳說:
第一、明教興所由,約時被機,勸歸淨土。
一、說明淨土法門興起的原因,以及它所適應的時代與根機,以勸衆生往生淨土。
第二、據諸部大乘,顯說聽方軌[3]。
二、根據諸部大乘經論,從說法和聽法的兩個方面,來顯示淨土法門的義理。
第叁、據大乘聖教,明諸衆生發心久近、供佛多少,欲使時會聽衆,力勵發心。
叁、根據大乘經論,說明衆生發心時間的長短,以及他們供佛的多少,希望與會聽衆,努力勵行發願往生。
第四、辨諸經宗旨不同。
四、說明佛教各部經典的宗旨是不一樣的。
第五、明諸經得名各異。如《涅槃》、《般若經》等,就法爲名,自有就喻。或有就事,亦有就時、就處,此例非一。今此《觀經》[4],就人、法爲名:“佛”是人名,“說觀無量壽”是法名也。
五、說明各部經典命名的方法不同。如《涅槃經》、《般若經》等,是以佛所說之法的性質來命名的。也有就所說之事,或從說法的時機、處所等來命名的,這種例子多得很。本書所舉的《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則以說經之人,以及所說之法而名。其中“佛”是說經之人,“觀無量壽”是所說之法。
第六、料簡說人差別。諸經起說,不過五種:一者佛自說,二者聖弟子說,叁者諸天說[5],四者神仙說,五者變化說。此《觀經》者,五種說中,世尊[6]自說。
六、區分所說之人的差別。佛說各種經典的起因,不外下面五種:第一是佛自說,第二是由佛弟子說,第叁是由諸天宣說,第四是由各種神仙所說,第五是由各種變化身說。此部《觀無量壽經》是這五種說中,由世尊親自宣說的。
第七、略明真、應二身[7],並辨真、應二土。
七、簡略說明有關佛的真身、應身,並說明真土、應土的問題。
第八、顯彌陀淨國,位該上下,凡聖通往。
八、講明阿彌陀佛清淨國土的果位,包括上下各種根機的衆生。不論六凡和四聖,一切衆生都可往生極樂國土。
第九、明彌陀淨國,叁界[8]攝與不攝也。
九、說明阿彌陀佛淨土,是否統攝叁界。
○第一大門中,明教興所由,約時被機,勸歸淨土者。
第一、闡明淨土法門興起的原因,以及它所適應的時代和根機,以勸衆生往生淨土方面:
若教赴時、機,易修易悟。若機、教、時乖,難修難入。
如果教法與所處的時代、衆生的根機相契合,那麼就容易修行,也容易領悟。如果所說教法與時代及衆生根機相背,那麼就難以入門,更難以修行。
是故《正法念經》雲:“行者一心求道時,常當觀察時、方便。若不得時,無方便,是名爲失不名利。何者?如鑽濕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時故。若折幹薪以覓水,水不可得,無智故。”
所以《正法念經》說:“當修行者一心追求佛道時,應經常觀察時機和方便。如不合時代,又沒有適宜的機遇,那就是失而不是利。爲什麼這樣說呢?有如鑽濕木以求火,那就得不到火,因爲木頭此時尚未幹燥。又如擠幹柴想得到水,那也不可能,可以說是無知。”
是故《大集月藏經》雲:“佛滅度[9]後,第一五百年,我諸弟子,學慧得堅固[10];第二五百年,學定得堅固;第叁五百年,學多聞讀誦得堅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堅固;第五五百年,白法[11]隱滯,多有诤訟,微有善法得堅固。”
所以《大集月藏經》中說:“佛入滅後的第一個五百年,我的許多弟子,通過修習智慧能夠得道;在第二個五百年中,用修習禅定的方法能夠得道;第叁個五百年間,要經常聽聞佛法、讀誦佛經可以成道;第四個五百年中,用修建佛塔寺院,修習福德和忏悔自己的過失,也能修成佛道;到了第五個五百年,則世間一切善法隱滯,诤訟紛起,很少有人能用修習善法而成就佛道的。”
又彼經雲:“諸佛出世,有四種法度衆生。何等爲四?
一者口說十二部經[12],即是法施度衆生;二者諸佛如來有無量光明、相好[13],一切衆生但能系心觀察,無不獲益,是即身業[14]度衆生;叁者有無量德用、神通道力、種種變化,即是神通力度衆生;四者諸佛如來有無量名號,若總若別,其有衆生系心稱念,莫不除障獲益,皆生佛前,即是名號度衆生。”
該經還說到:“諸佛出世,用四種方法來救度衆生。是哪四種呢?一是講說叁藏十二部佛教經典,這是以佛法救度衆生;二是諸佛如來之身,有無量光明、相好,一切衆生只要能夠系心觀察,沒有不得到利益的,即是以身業來度化衆生;叁是諸佛如來有無量功德的效用,有種種神通道力,可千變萬化,這是佛陀以神通力來救度衆生;四是諸佛如來有數不完的名號,有的是統稱,如佛、如來、世尊等,有的則是各自的別稱,如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等等。如有衆生專心稱念,必然會滅除各種障礙獲得利益,都能生到佛的面前,這是諸佛以名號救度衆生。”
計今時衆生,即當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應稱佛名號時者。若一念稱阿彌陀佛,即能除卻八十億劫[15]生死之罪。一念既爾,況修常念,即是恒忏悔人也。
現在計算起來,正處于佛入滅後的第四個五百年,正好是忏悔罪過、修習福德,應該稱念佛的名號之時。若能一念稱誦阿彌陀佛名號,就能除去八十憶劫生死之罪。一念尚能有如此功德,更何況能經常持念佛名,這是經久不斷的忏悔人。
又若去聖近,即前者修定、修慧,是其正學,後者是兼。如去聖已遠,則後者稱名是正,前者是兼。何意然者?
又如離聖人在世的時間近,則應當以修習各種禅定和智慧爲主,修福、忏悔等事兼帶。如果離開聖人在世的時代已很遠,那修行就應以稱名念佛爲主,禅定和智慧只能作爲兼帶。爲什麼要這樣呢
實由衆生去聖遙遠,機解浮淺暗鈍故也。是以韋提[16]大士自爲,及哀愍末世五濁[17]衆生,輪回多劫,徒受痛燒,故能假遇苦緣,咨開出路豁然。大聖加慈,勸歸極樂。若欲于斯進趣,勝果難階。唯有淨土一門,可以情悕趣入。
實在是由于我們離開佛世太遠,故而根機膚淺、愚昧遲鈍。所以韋提希夫人一是爲了她自己,另一方面也是哀愍末法時五濁惡世中的衆生,因在輪回之中多劫難,徒然遭受痛苦。故而假借自己被幽禁受苦之緣,啓請佛陀開出脫離苦海的光明大道。佛陀以慈悲加被于衆生,勸導衆生歸于西方極樂淨土。如能在這方面精進,則所得的效果難以衡量。唯有淨土這一法門,可因悲憫之情得以趣入。
若欲披尋衆典,勸處彌多。遂以采集真言[18],助修往益。何者?欲使前生者導後,後去者昉前,連續無窮,願不休止,爲盡無邊生死海故。
如果想披覽搜尋許多佛典,可以看到很多地方都是勸導歸向淨土的。所以,我搜集經典中的佛語,以有助于同修們的往生。爲什麼呢
爲的…
《《安樂集》白話譯注 第一大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