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一大门▪P2

  ..续本文上一页是希望以先往生者之事迹导引後来者,以後去者继承前行者,使往生的人能连续不断,愿无休止,为度尽无边生死海中的众生。

  ○第二、据诸部大乘,明说听方轨者,于中有六:

  第二、根据诸部大乘经论,从说法和听法两方面来显示净土法义,可分六点来说明:

  第一、《大集经》[19]云:“于说法者,作医王想,作拔苦想。所说之法,作甘露想,作醍醐想。其听法者,作增长胜解想,作愈病想。若能如是,说者、听者,皆堪绍隆佛法,常生佛前。”

  一、《大集经》说:“应当把说法者看作最高级的医师,他能解除病者的痛苦。把他所说的法看作是甘露,是醍醐。作为一个听法者,应该认为这是增长智慧见识,能治好疾病的大好机会。如能这样,则说法者和听法者都能继承和兴隆佛法的大业,并能常生于有佛的世界,可以见到佛,也能听到佛所说的法。”

  第二、《大智度论》[20]云:“听者端视如渴饮,一心入于语议中,闻法踊跃心悲喜,如是之人应为说。”

  二、《大智度论》说:“听法者有如饥似渴的听法要求,听到所说的法能端详审视,一心钻研所听到的法义,听闻到佛法后心生欢喜踊跃,对这样的人应当为他讲解佛法深义。”

  第三、彼论又云:“有二种人,得福无量无边。何等为二?一者乐说法人,二者乐听法人。是故阿难[21]白佛言:“舍利弗[22]、目连[23],何以所得智慧、神通,于圣弟子中最为殊胜?”佛告阿难:“此之二人,于因[24]中时,为法因缘,千里不难,是故今日最为殊胜。””

  三、该论又说:“有两种人可得无量无边的福报。是哪两种人呢?一是喜欢讲说佛法之人,二是乐于听闻佛法的人。所以阿难曾问佛陀说:“舍利弗和目连两人为什么获得的智慧和神通,在诸佛弟子中最为突出呢

  ”佛陀告诉阿难说:“这两人在过去的修行过程中,为了闻法的缘故,能千里奔波而不畏艰难,所以现在他们获得的成就最为殊胜。””

  第四、《无量寿大经》[25]云:“若人无善本,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

  四、《无量寿经》说:“如果没有善根的人,就听不到此经。只有清净持戒的人,才能有听闻正法的机会”。

  第五、云:“曾更见世尊,则能信此事。奉事亿如来,乐闻如是教。”

  五、经中又说:“曾经多次见过佛的人,才能毫不犹豫地信奉净土法门。曾经奉事过亿万如来的人,才能更加喜欢听闻有关净土的法”。

  第六、《无量清净觉经》[26]云:“善男子、善女人[27],闻说净土法门,心生悲喜,身毛为竖,如拔出者,当知此人,过去宿命[28],已作佛道也。若复有人,闻开净土法门,都不生信者,当知此人,始从三恶道[29]来,殃咎未尽,为此无信向耳。我说此人未可得解脱也。”是故《无量寿大经》云:“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

  六、《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说:“信佛的善男子、善女人,听到净土法门,心生慈悲、欢喜,甚致有全身毛发都竖起来的感觉。可知道这些人在过去世,就已经学佛修行了。如果有人听了净土法门之后,不能生起信仰之心,可以知道他是刚从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转生到人,他前世的祸殃罪业还未报尽,所以对净土法门不会产生信仰。我说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即得解脱的。”所以《无量寿经》说:“有骄、慢、弊、懈、怠之心的人,难以信奉这个净土法门”。

   ○第三、据大乘圣教,明众生发心久近、供佛多少者。

  第三、依据大乘圣教,说明众生发心的远近及供佛的多少。

  如《涅槃经》云:“佛告迦叶菩萨,若有众生,于熙连[30]半恒河沙[31]等诸佛所发菩提心[32],然后乃能于恶世中,闻是大乘经典,不生诽谤。若有于一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闻经不起诽谤,深生爱乐。若有于二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正解信乐,受持读诵。若有于三恒河沙等佛所发菩提心,然后乃能于恶世中,不谤是法,书写经卷。虽为人说,未解深义。”

  如《涅槃经》说:“佛告诉迦叶菩萨说,如有众生能于熙连河或半条恒河中的沙子那么多的佛前,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无上大心,然後才有可能在此秽浊的恶世之中,听到大乘经典而不生诽谤。如有人在整个恒河数沙那么多的佛前发过无上大心,然后能于秽浊恶世中,听闻大乘经义不但不生诽谤,而产生深切的喜爱和欢乐之情。如有人在二倍于恒河沙数的佛前发过无上大心,才能在恶世中不诽谤大乘教法,可以正确地理解、乐于信奉,还能受持读诵此大乘经典。如有人在三倍于恒河沙数的佛前发过无上大心,才能于秽浊恶世中不谤大乘佛法,并能书写(现在则加上印刷)经卷来传播佛法。虽然也能讲解大乘佛法,但还不能完全理解其中的甚深妙义。”

  何以故?须如此较量者,为彰今日座下闻经者,曾已发心供养多佛也,又显大乘经之威力不可思议。是故经云:“若有众生闻是经典,亿百千劫不堕恶道。何以故?是妙经典所流布处,当知其地即是金刚[33],是中诸人亦如金刚。”故知闻经生信者,皆获不可思议利益也。

  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比较呢

  作这样的比较,是为了显示现今座下正在听闻佛法的人,都是曾经发过无上大心、供养过无数尊佛的人。也显示出大乘经典的不可思议的威力。所以经还说:“如有众生听闻此经,百千亿劫不会再堕落到恶道之中。为什么呢?要知道这种微妙的经典所流布到的地方,即是金刚之地,而其地能够受持此经典的人,也同金刚一样坚固不坏。”所以听闻大乘经典而能生信仰者,都可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

  ○第四、次辨诸经宗旨不同者。

  第四、说明佛教各部经典的宗旨不同。

  若依《涅槃经》[34],佛性为宗。若依《维摩经》[35],不可思议解脱为宗。若依《般若经》,空慧为宗。若依《大集经》,陀罗尼[36]为宗。今此《观经》,以观佛三昧[37]为宗。若论所观,不过依、正二报[38],如下依诸观所辨。

  如《涅槃经》是以“佛性”为宗,《维摩诘经》是以“不可思议之解脱”为宗,《般若经》是以“空”和“慧”为宗,《大集经》是以“密咒真言”为宗。现在这部《观无量寿经》则是以“观佛三昧”为宗,如果谈到所观的对象,不过是依报和正报二种,如下文依各种观法所说明的。

  若依《观佛三昧经》[39]云,佛告父王:“诸佛出世,有三种益:一者,口说十二部经,法施利益,能除众生无明暗障,开智慧眼,生诸佛前,早得无上菩提。

  如依《观佛三昧经》所说,佛告诉他的父王说:“诸佛出世都有三种利益:一是口说十二部经,以佛法的施舍来利益众生,能灭除众生的无明暗障,打开智慧之眼,可以往生于诸佛之前,尽早得证佛果。

  二者,诸佛如来有身相光明、无量妙好,若有众生称念观察,若总相,若别相,无问佛身现在、过去,皆能除灭众生四重五逆[40],永背三途[41],随意所乐,常生净土,乃至成佛。

  二是诸佛如来的身相光明,都有无量微妙美好,如有众生称念观想,不论总体或部份,不论是过去的,还是现在的佛,都能灭除众生四重五逆之罪,永远背离火途、血途、刀途,而随意得到欢乐,常生佛国净土,以至于成就佛道。

  三者,劝令父王行念佛三昧。”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42]实相[43]第一义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诸佛果德,有无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脱,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劝父王行念佛三昧。”

  三是劝导父王修行念佛三昧。”这时父王对佛说:“佛地果位德行,真如实相第一义空之理,为什么不叫弟子修行呢

  ”佛告诉父王说:“诸佛果位的德行,有难以说清的深妙境界和神通解脱效用,这些都不是凡夫能够达到的,所以我劝父王实行念佛三昧。”

  父王白佛:“念佛之功,其状云何?”佛告父王:“如伊兰[44]林,方四十由旬[45]。有一棵牛头栴檀[46],虽有根芽,犹未出土。其伊兰林,唯臭无香。若有啖其花果,发狂而死。后时栴檀根芽渐渐生长,才欲成树,香气昌盛,遂能改变此林,普皆香美。众生见者,皆生希有心。”

  父王问佛:“念佛之功效如何,其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佛告诉父王:“就如一片方圆四十由旬的大伊兰林中,有一棵牛头旃檀树。此树虽有根芽,…

《《安乐集》白话译注 第一大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