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福州羅山道閑谒石霜山慶諸禅師問曰:「去住不甯時如何?」
(識起迷情於心去住不甯,狂心未歇時,該如何對治?)
石霜禅師曰:「直須盡卻。」
(因緣聚會或業識妄動時,能全部抛棄乎?可用製心止來止住乎?)
道閑不惬意,乃參 頭全豁禅師,問同前語。
(未逢劍客不呈劍,不是詩人不對詩,霜師錯估道閑悟境。)
頭禅師曰:「從他去住,管他作什麽!」
(《圓覺經》雲:「居一切時不起妄心,於諸妄心,亦不息滅。處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去住由他,不止自止,管他東南、西北風,終有止吹的一天也。)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剛開悟的行者初心是散亂的,一方面心非常的敏感,對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所接觸的色、聲、香、味、觸等法境,因習氣還有,敏感度高,看到什麽就與自身習氣相應,産生一連串的胡思亂想,聽到什麽就在內心産生一連串的妄想,這是過程的第一個現象。
另外,第二個現象在腦筋裏面的種子像瀑流樣的一直呈現出來,世尊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這在說真正打開黑漆桶的時候,或能入行陰區宇時,一切種子會像瀑流一樣流出來,元音老上師所講的「翻種子」,這種子是我們阿賴耶識所儲存的,無量無邊的習氣毛病,每一種子就是一個因、一個果,也就是阿賴耶識無所不藏的,無數劫以來所藏的東西。
翻種子是翻什麽呢?有的是翻念頭,有的是翻影像,反正隨時都在翻,就像瀑流一樣,這種現象要經曆多久呢?要很長的時間!要數年或十數年,當然因人而異,總是要學習到住境不生心,心的敏感度要降到最低,要修到有如鏡子一樣,照到影像時就只有影像現起,而沒有自心習氣起心相應。
初入「自心現妄想之相」行者,不知狂心未歇乃是妄習相應諸法,若心歇不狂的人,菩提覺性自現。若行者一入「心去住不甯」時,難免會造成困擾,要如何來製止它呢?若不從心地下功夫,而到處參訪總是白搭,不如好好自修其心,讓其覺知心住境後能不生妄心,其覺心自能止住妄心而不動,如是之時,順逆境界一如,心自能無礙、自在,此時即能不止而止。
2. 釋題
本公案名爲「不止而止」,是在講妄心住境起心法,或入「自心現妄想之相」時,此等現象到何時才能停止,這是開悟以後行者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若行者沒有此種境況,就是沒有像禅宗所言,真正的「大徹大悟」。上次講「迷頭認影」,只要你認知這是過程間的一個階段性現象,要能速速度過,不要在色陰魔相之間執著一切異能,眼、耳、鼻、舌、身等五根都會産生異能,我們不要去執著這些境,不能執著異能的現象,這就是在超越我們異能覺知對一切境時,有住境生心的執著時,心因敏感而就會散亂、心不甯。
開悟行者的心是很敏銳的,有的人一方面是可以觀一切境相,如果再加上異能的話,可以觀一切你所看到的境,然後也可以體知一切現象,這個異能包括五根,再加上意根,它都會如願地現起。如意根可以看到人的心,可以看到人的身,等等很多的現象,如果你一直執著這些的話,就沒有辦法超越妄心了。當然佛性的本來也是有異能的,但是你的習氣毛病還沒有斷盡,故這時候不能執著一切的魔境,要超越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所現的種種異能,要把它抛棄。
我們要的是回到本來面目,本來覺知心是清淨空無的體,修行就是在舍棄一切的習氣,讓它完全的滅掉。翻種子現象有如瀑流的,修行就是在轉妄習,妄心到什麽時候才會停止呢?用什麽方法來停止呢?其實不能用任何一法就能止,若有一法可用即不是佛法,也就不能讓妄心止住!
譬如說瀑流的水波浪現得那麽高了,爲什麽會有大浪呢?是境風來了,所以浪就高起,這個境來引發風起一樣,如果境風慢慢的沒有了,當然這個波浪就會慢慢減少,減少到最後即是風平浪靜的時候,你的心也止了,這時候看到什麽境也就不會動心了。
不管有修行或沒修行的人都喜歡講一句話:「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是惟信禅師的話,其實這話是何意義?是在說明禅宗大德修證過程中,心對境的感知現象。剛開始修行的時候,覺知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這時候現象界沒有變化嗎?是沒有變化!但因爲這個現象還是妄有的現象。等到你一進去的話(開悟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又代表什麽呢?變化無端!你的眼、耳、鼻、舌、身等所看的不見得就是那個樣子,都在轉變、轉化,您的業緣也是不真,所覺知的事不全是這樣,若覺知後,壞事情還是沒辦法變易爲沒有,那就不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解脫境界。
另以眼根來說,眼根看到佛相,佛相會扭曲、會變形,你就說佛相在動,其實是你的心在動,不是佛相在動,是你眼睛的眼根充滿了氣,産生了像一種多媒體一樣的變化,所以這時候也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所見是靠不住的!看後再加上你的妄想,根本就不是那回事情,所以很多在這時候把握不住的話,你就是沒有定力,就修不出定來。所以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沒有超越你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等功能的話,你會被它欺騙,會走不出來,走出來後,還要再回到「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層次,但後來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境界,與未入時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不一樣的,前者見後所執,後者見後能無住。
還沒進去的時候,看的境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進去了以後,看的是「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進去出來後還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爲什麽呢?以無所得!你進去了還有所得,那就不是菩薩,而是長壽凡夫,經雲「以無所得故,菩提薩 」,心經裏面不是告訴你了嗎?進入後以無所得再回過來,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其實這時候的妄有境,對於您的心覺是不一樣的,這時候是真實的,因真心所流露,真心所映照。所以這時候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真實的境,第一個「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還是局限在我們的現象界,後面的「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是超越了世間、現象界,所以我們說包含一切十方因緣,你的真心都能映照。
所以這兩個層次是不一樣的,雖然同樣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都不變易,藉由山水來言,心能映現一個境,這個是佛性現出來的,真心是清淨的,有如一面鏡子,可以映照十方虛空一切因緣,這就是以佛性觀出來的,當然跟第一階段的功用是不一樣的。
現在再講調伏任運,心不甯時如何讓它停止下來,也就是在說「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的階段,要如何修學才能又得「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無住境界。
3. 語體文解
道閑師參禅已有個入處,前往谒石霜禅師說:「去住不甯時如何?」道閑師雖有開悟的境界,但因心去住不甯,當時還沒有究竟,所以拜谒石霜禅師,問說:心的靈知靈覺已現,卻常住境生一大堆心念相應,或「自心現妄想之相」已起,但去住不甯時,要如何來用功呢?
前一個境界是覺知心起,六、七識住魔相中,對境妄執,未能證入空、無相境界,這是心不清淨,還在現象界裏面打滾,所以我們說緣起現象界,狂心未歇止下來,心不甯的時候應該如何對治呢?
或「自心現妄想之相」起,心不能安甯,「自心現妄想之相」是《楞伽經》中世尊對開悟者心地之描述,此自心是阿賴耶識中的法塵,悟後法塵自動現起,非我們第六意識心所能控製的心念,故不是說要止就能止。如果是第六意識心起滅,可由我們心意來控製,要想就想,要不想就不想。但由阿賴耶識所現的法塵,要抛棄也抛不掉,才會心不能安甯,要空掉又空不掉。心不安甯,這時應該怎麽辦呢?
石霜禅師就說了:「直須盡卻。」用銳利的直接方法,快快地把它們全部抛棄掉。石霜禅師可能慧力比較強,大概開悟的時候,說轉就轉,不黏就不黏,讓心清淨下來,也就是說他以前的功夫好,說抛棄就能抛棄。
我們按語說因緣聚會或業識妄動時,可用製心止乎?可以把心一下子製止下來嗎?「製心止」就是說你的心可在你掌控之間,一個人還沒開悟之前,又經過長期的緞練,你的妄心已經比較淡薄,所以你看著它時,它就不會再繼續想,或者你叫它不要再想,它就不再想了。
我們剛剛講:打開心扉的境界是在翻種子,既然是翻種子,就像灰塵一樣地一直冒出來,行者怎能叫它止住下來呢?止不了的!不能一下子壓住他,這也就是爲什麽不能用「製心止」製止它的原因。這現象是什麽呢?就…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叁、公案 — 保護任運 4· 不止而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