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三、公案 — 保护任运 4· 不止而止

  

(一)公案本文

  

福州罗山道闲谒石霜山庆诸禅师问曰:「去住不宁时如何?」

  

(识起迷情於心去住不宁,狂心未歇时,该如何对治?)

  

石霜禅师曰:「直须尽却。」

  

(因缘聚会或业识妄动时,能全部抛弃乎?可用制心止来止住乎?)

  

道闲不惬意,乃参 头全豁禅师,问同前语。

  

(未逢剑客不呈剑,不是诗人不对诗,霜师错估道闲悟境。)

  

头禅师曰:「从他去住,管他作什麽!」

  

(《圆觉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心,於诸妄心,亦不息灭。处妄想境,不加了知,於无了知,不辩真实。」去住由他,不止自止,管他东南、西北风,终有止吹的一天也。)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刚开悟的行者初心是散乱的,一方面心非常的敏感,对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所接触的色、声、香、味、触等法境,因习气还有,敏感度高,看到什麽就与自身习气相应,产生一连串的胡思乱想,听到什麽就在内心产生一连串的妄想,这是过程的第一个现象。

  

另外,第二个现象在脑筋里面的种子像瀑流样的一直呈现出来,世尊说:「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这在说真正打开黑漆桶的时候,或能入行阴区宇时,一切种子会像瀑流一样流出来,元音老上师所讲的「翻种子」,这种子是我们阿赖耶识所储存的,无量无边的习气毛病,每一种子就是一个因、一个果,也就是阿赖耶识无所不藏的,无数劫以来所藏的东西。

  

翻种子是翻什麽呢?有的是翻念头,有的是翻影像,反正随时都在翻,就像瀑流一样,这种现象要经历多久呢?要很长的时间!要数年或十数年,当然因人而异,总是要学习到住境不生心,心的敏感度要降到最低,要修到有如镜子一样,照到影像时就只有影像现起,而没有自心习气起心相应。

  

初入「自心现妄想之相」行者,不知狂心未歇乃是妄习相应诸法,若心歇不狂的人,菩提觉性自现。若行者一入「心去住不宁」时,难免会造成困扰,要如何来制止它呢?若不从心地下功夫,而到处参访总是白搭,不如好好自修其心,让其觉知心住境後能不生妄心,其觉心自能止住妄心而不动,如是之时,顺逆境界一如,心自能无碍、自在,此时即能不止而止。

  

2. 释题

  

本公案名为「不止而止」,是在讲妄心住境起心法,或入「自心现妄想之相」时,此等现象到何时才能停止,这是开悟以後行者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若行者没有此种境况,就是没有像禅宗所言,真正的「大彻大悟」。上次讲「迷头认影」,只要你认知这是过程间的一个阶段性现象,要能速速度过,不要在色阴魔相之间执着一切异能,眼、耳、鼻、舌、身等五根都会产生异能,我们不要去执着这些境,不能执着异能的现象,这就是在超越我们异能觉知对一切境时,有住境生心的执着时,心因敏感而就会散乱、心不宁。

  

开悟行者的心是很敏锐的,有的人一方面是可以观一切境相,如果再加上异能的话,可以观一切你所看到的境,然後也可以体知一切现象,这个异能包括五根,再加上意根,它都会如愿地现起。如意根可以看到人的心,可以看到人的身,等等很多的现象,如果你一直执着这些的话,就没有办法超越妄心了。当然佛性的本来也是有异能的,但是你的习气毛病还没有断尽,故这时候不能执着一切的魔境,要超越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所现的种种异能,要把它抛弃。

  

我们要的是回到本来面目,本来觉知心是清净空无的体,修行就是在舍弃一切的习气,让它完全的灭掉。翻种子现象有如瀑流的,修行就是在转妄习,妄心到什麽时候才会停止呢?用什麽方法来停止呢?其实不能用任何一法就能止,若有一法可用即不是佛法,也就不能让妄心止住!

  

譬如说瀑流的水波浪现得那麽高了,为什麽会有大浪呢?是境风来了,所以浪就高起,这个境来引发风起一样,如果境风慢慢的没有了,当然这个波浪就会慢慢减少,减少到最後即是风平浪静的时候,你的心也止了,这时候看到什麽境也就不会动心了。

  

不管有修行或没修行的人都喜欢讲一句话:「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惟信禅师的话,其实这话是何意义?是在说明禅宗大德修证过程中,心对境的感知现象。刚开始修行的时候,觉知心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时候现象界没有变化吗?是没有变化!但因为这个现象还是妄有的现象。等到你一进去的话(开悟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这又代表什麽呢?变化无端!你的眼、耳、鼻、舌、身等所看的不见得就是那个样子,都在转变、转化,您的业缘也是不真,所觉知的事不全是这样,若觉知後,坏事情还是没办法变易为没有,那就不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解脱境界。

  

另以眼根来说,眼根看到佛相,佛相会扭曲、会变形,你就说佛相在动,其实是你的心在动,不是佛相在动,是你眼睛的眼根充满了气,产生了像一种多媒体一样的变化,所以这时候也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所见是靠不住的!看後再加上你的妄想,根本就不是那回事情,所以很多在这时候把握不住的话,你就是没有定力,就修不出定来。所以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没有超越你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等功能的话,你会被它欺骗,会走不出来,走出来後,还要再回到「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层次,但後来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境界,与未入时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不一样的,前者见後所执,後者见後能无住。

  

还没进去的时候,看的境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进去了以後,看的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进去出来後还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为什麽呢?以无所得!你进去了还有所得,那就不是菩萨,而是长寿凡夫,经云「以无所得故,菩提萨 」,心经里面不是告诉你了吗?进入後以无所得再回过来,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其实这时候的妄有境,对於您的心觉是不一样的,这时候是真实的,因真心所流露,真心所映照。所以这时候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真实的境,第一个「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还是局限在我们的现象界,後面的「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超越了世间、现象界,所以我们说包含一切十方因缘,你的真心都能映照。

  

所以这两个层次是不一样的,虽然同样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都不变易,藉由山水来言,心能映现一个境,这个是佛性现出来的,真心是清净的,有如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十方虚空一切因缘,这就是以佛性观出来的,当然跟第一阶段的功用是不一样的。

  

现在再讲调伏任运,心不宁时如何让它停止下来,也就是在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阶段,要如何修学才能又得「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无住境界。

  

3. 语体文解

  

道闲师参禅已有个入处,前往谒石霜禅师说:「去住不宁时如何?」道闲师虽有开悟的境界,但因心去住不宁,当时还没有究竟,所以拜谒石霜禅师,问说:心的灵知灵觉已现,却常住境生一大堆心念相应,或「自心现妄想之相」已起,但去住不宁时,要如何来用功呢?

  

前一个境界是觉知心起,六、七识住魔相中,对境妄执,未能证入空、无相境界,这是心不清净,还在现象界里面打滚,所以我们说缘起现象界,狂心未歇止下来,心不宁的时候应该如何对治呢?

  

或「自心现妄想之相」起,心不能安宁,「自心现妄想之相」是《楞伽经》中世尊对开悟者心地之描述,此自心是阿赖耶识中的法尘,悟後法尘自动现起,非我们第六意识心所能控制的心念,故不是说要止就能止。如果是第六意识心起灭,可由我们心意来控制,要想就想,要不想就不想。但由阿赖耶识所现的法尘,要抛弃也抛不掉,才会心不能安宁,要空掉又空不掉。心不安宁,这时应该怎麽办呢?

  

石霜禅师就说了:「直须尽却。」用锐利的直接方法,快快地把它们全部抛弃掉。石霜禅师可能慧力比较强,大概开悟的时候,说转就转,不黏就不黏,让心清净下来,也就是说他以前的功夫好,说抛弃就能抛弃。

  

我们按语说因缘聚会或业识妄动时,可用制心止乎?可以把心一下子制止下来吗?「制心止」就是说你的心可在你掌控之间,一个人还没开悟之前,又经过长期的缎练,你的妄心已经比较淡薄,所以你看着它时,它就不会再继续想,或者你叫它不要再想,它就不再想了。

  

我们刚刚讲:打开心扉的境界是在翻种子,既然是翻种子,就像灰尘一样地一直冒出来,行者怎能叫它止住下来呢?止不了的!不能一下子压住他,这也就是为什麽不能用「制心止」制止它的原因。这现象是什麽呢?就…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三、公案 — 保护任运 4· 不止而止》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