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頭是岸即如意
2012年4月13日客堂開示
師父:前兩天去東陽,拿來一個法器如意,叫如意,我們中國人講如意,如意文化其實貫穿了整個中國文化,如意才能吉祥,吉祥就要如意。怎麼如意呢?你看它這個表法,如意的這個要往上長長長,長到這邊要回過頭,如意的方法就是要回頭,回頭如意。
什麼叫回頭呢?就是平時不要忘掉正念,遇到事的時候,能夠回光返照,“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能有正念,遇到事情的時候,遇到境界的時候能夠回頭,能夠保持正念,不迷失在境界裏,這就叫如意,如意就吉祥。
人生隨隨處處,時時的,不管是隨著時間,還是環境、處所,我們都能保持著,時時能夠回光返照,能提起正念,這就叫如意,如意就是吉祥,這個很重要的。所以手持著這個法器,念頭,心念也要這樣做,我們人生就是相續。你能這樣子的話,這本身就是定,這本身也是戒,這本身就是智慧。
現在我看外面工藝品如意很多的,用來送禮呀,公司裏也好,獎品也好,很多人現在都開始家裏有,但是它真正的含義是這個含義,回頭吉祥!回頭如意!
信衆:師父,這個如意家裏面也可以放吧?
師父:可以放的,那是法器嘛,提起正念嘛。
信衆:以前有個師父,他說護法說家裏不能放如意,家裏放了以後你就要出家了。
師父:既然我們是居士嘛,心要出家嘛。所以法師講法的時候,我們漢傳佛教法師講法,他就是手持如意。本身手持著這個就是表法,要回光返照,回頭如意。怎麼如意?回頭才能如意。也就是回光返照,保持正念,不要忘掉念佛,保持正念正覺。中華文化的一個精髓,回頭如意,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忍風平浪靜,時空把它轉換一下。
修行其實就很簡單的,你們現在的狀態能保持住,就成功了。你能保持多久,就努力保持住,這就叫護念,清淨,正覺,這種信心,這個心靈狀態很美很美的,可以光宗耀祖的。你積累的功德,這個功德力多了,就能夠自己幫自己,還能幫自己有緣衆生的,這很重要的。其實這個護念住就好了,護念住,在這種歡喜當中,法喜當中,繼續念佛念法念僧。
信衆:上次我老公來皈依了,我父親也皈依了,兒子也皈依了,真的好開心,回去讓他抄經,他就抄經。
師父:對,他在抄經當中會獲得喜悅的。
信衆:因爲他不會念,我說你字寫得好,人家讓我幫忙的,你幫我抄。他就抄,抄經抄得比我認真。
師父:好的好的。你這也是智慧嘛,你看,善巧方便。人的心只要能安在這裏面,就是會很快樂的。人的漂泊狀態,首先心靈是漂泊的,生命在這裏面,每個人生命幾十年,心靈它如果是孤獨的,漂泊的,就很可憐的。學佛之後呢,我們開發深層次的智慧。
像有的人他覺得這個空虛好像是因爲窮,所以他想辦法賺錢、賺錢、賺錢。但他就是成功了,他有福報他賺到錢了,他覺得還是空虛。然後他覺得老婆不行,他找第叁者。後來覺得還是空虛,更空虛,更苦。
所以佛陀這個覺悟,你看,祂當發現自己的生命是有煩惱的,不能夠得到真正的快樂,祂美麗的妻子耶輸陀羅安慰祂,但是佛陀跟她說,我是有煩惱的,你也是有煩惱的,我們兩個加一起還是有煩惱的。解決不掉這個煩惱。所以祂說我要一個人思考這個問題,我解決得掉,我就能幫你也解決這個問題。而且煩惱加煩惱還不止兩份煩惱,對不對,就好像兩個人,兩夫妻生出一個孩子來,兩個人後來變叁個人了。煩惱比這個還厲害,兩個人的煩惱加在一塊,不是叁份了,也不是四份了,有可能煩惱很多很多。
心靈的層次嘛,佛陀一點、一點、一點把它找出來,生命是怎麼回事。我們說眼耳鼻舌身意,第六意識、第七意識、第八意識,縱向挖掘下去,一直挖到根,把它根找出來。佛陀成道的時候就說,生命像一個屋子一樣,我找到了這個建房子的人,我不再建房子,挖到了這個生命建築的工程師是誰設計的,而且我不再設計這樣煩惱的建築啦。佛陀祂這樣尋找真理的。
我們現在就是這樣,我們享著佛的福,住在佛地,不要忘掉這個生命課題。你們做居士的幹嘛要常親近善知識,近事男、近事女,要常常來親近叁寶,就等于是汽車的加油站一樣,要經常去加油。不加油,好了,開到半路停掉啦,你還得推著走。做居士要常常親近道場,親近善知識。每次講的都一樣的道理,但是,每一次都在你的生命當中又有增上,增上,對不對。就像給花草樹木澆水一樣,每次澆的都一樣的水,但是對它生命是很重要的。加汽油也是,每次加,哦,93號、97號,但是它很重要的,少加一下就有問題。你看,現在有很多那個嘛,還有遠程加油的——網站。
當然,那個都是輔助嘛,輔助這個核心。今天來是最重要的,來,你看,聽法就獲得智慧體,叁皈獲得叁皈體,受戒獲得戒體。如果你看網站,看書看光盤,這都很難獲得。沒獲得也有助緣,但是這個品味比起來的話,有時候還是當面的高。但是呢,當面呢,需要你們身心靈准備好。
所以在這之前的光盤啊,文字呀,有時候是有輔助作用的。我就發現有一些人認真地在網站上看了,或者他看了光盤來,他就很虔誠,身心很容易進入狀態。如果沒有經過這個的,就懵裏懵懂的別人帶他到這裏來了,他心跟我的心會有距離,同樣的話聽起來就是不入心,因爲他心裏有一個屏障,他有懷疑,甚至有逆反。他坐在這邊的時候,我講我的,他心裏想他的,想這個和尚爲什麼出家呢,他想這個,不知想哪去了。爲什麼大家對他這麼崇拜呢?他有時候産生逆反心理,他想我不願意這樣,我願意獨立思考。其實我幫助你還是讓你獨立思考的,對不對,我又不能代替你思考。有的人他雖然坐在這裏,他想的是其它的。
那如果通過看文字,修加行一樣,他已經有向往之心了,信仰信仰,他相信而且仰視,要仰視,叁寶是需要我們恭敬的,所以要仰視,這個仰視的狀態有的人要修很久。因爲有的人他習慣了嘛,他我慢貢高,看什麼他都喜歡俯視。那這個轉換,從俯視調整到仰視,有時候一個人要經過很長的時間來調整。所以信仰兩個字要修到也是一樣的,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這信仰兩個字要做到,我相信,虔誠地相信,我信仰,我仰視,我恭敬地仰視,不可少善根、福德、因緣。
也就是說一個人,他做到信仰這兩個字了,那應該說他極樂世界已經有份啦。一個人達到信仰的狀態,那心靈是很清淨的,很莊嚴的。也就我們在家一樣,對父母你能生起孝心,那個心是很美的,現在這種心態是很少有的,需要去培養。一旦生起了,你就會享受。
一個人他不能很莽撞,很粗魯,那不行,因爲如果那樣的話,他心靈的品質自己很難覺悟到。所以我們中國,你看,很多文化都是圍繞著這個,春天了喝茶也是,你心不細膩,你不知道這茶好在哪兒,甚至還分出那麼多品,上中下品,水也分出上中下品。你如果心粗你分不出的,這個茶好不好,這個水好不好,不知道。中國文化裏很多很多都是讓我們的心靈變得細膩的,知好歹,心不顛倒,意不散亂,中國很多文化的,很多修養都是這個,所以中國爲什麼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也是在這裏。
儒家裏面說人天相應,人天合一,儒釋道的這些很多,它的方向是一致的,所以中國的這些儒釋道的學問,不學儒,無以入世,你不懂儒的話,儒學的修養,我們入世就不可能成功;不通道,無以忘世;不通佛,無以出世。有的人把它這樣總結。
我們現在一邊弘揚佛法, 因爲現在儒啊、道啊都很衰弱嘛,回歸我們中華文化。所以現在佛教,對傳統文化也在提倡。現在也有人總結嘛,因爲近百年來,中國傳統文化被仇視,革命就是革命這個東西嘛,打碎一個舊中國。所以佛教也是,佛教是這些傳統文化集大成的一個代表,現在佛教興盛了,對整個中國文化的複興那是有好處的,所以這個生命要自己把自己投入到這裏面。皈依、皈依,“皈”字本身就是棄暗投明的意思,返黑向白嘛,白字一個反,就是棄暗投明的意思,白字代表光明,返是代表從黑暗回頭。
現在社會上面,我們看到,大衆精神上面沒有依托,生命也不知道安住在這種美好的境界裏,生命迷失了,這種痛苦。這個痛苦衍生出社會的亂象,社會亂象從哪裏來?亂象從亂的心裏面來,心不歸正。讓心保持清淨,念佛是非常重要的。念佛,“南無阿彌陀佛”,靜靜地。阿彌陀佛就是心的清淨的相,無量光無量壽。那怎麼樣突破我的執著,達到無量光無量壽,那還要念念念念,念而無念,念才能降伏其心。到安住其心的時候叫念而無念,這一輩子就要修這個。我講的這幾句話,這是一輩子要去修的。
心清淨了,再喝茶就知道,這茶真好,這個水好。但是要多喝才會知道,你心清淨了,你喝過了,比如說這是哪裏的茶,喝過了你就會記得。第二次再喝,頭茶、二茶、叁茶,但是要以清淨爲基礎。心不清淨頭茶喝過叁遍,頭茶什麼味道還是不知道。
信衆:師父,我想請示個問題,就是,我聽說與上等者在一塊兒可以讓功德,還有各方面增上。如果與中等的話,或者下等的話,自己也會變爲下等,我在這方面老是分不清楚,因爲有時候,會因此産生分別心,我的分別心本來就很重,如何去區分?
師父:現在是初學嘛,你們自己也要把握自己,就是你要認識到什麼是上等,你的目標是上等,那你把自己要定在上等,然後你能夠自己保持著向這個方向去。那樣子的話,你跟什麼人在一起的話,別人的好你會學習,會仰慕,別人的不好會警策你,對不對。我千萬不能這樣,我過去也這樣,我過去比這個還不如,你要這樣想。也有人跟在上等人面前也墮落的,他的分別念找上等人的缺點,對不對。其實都不是嘛,是他自己折射出來的,你自己如果是有智慧,你看什麼都會生起智慧。
像你們初學…
《回頭是岸即如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