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P26

  ..續本文上一頁邊際。”華智仁波切也說過:“執著有多大,痛苦也會有多大。”龍樹菩薩也曾示現過這種情況,當年大士在修“空行母法”時,珍藏著一個精美的罐子,每天修法之余,總要拿出來欣賞、擦拭,如是多年,修法一點成就驗相也沒有。後來有一天,大士不小心將罐子打破了,第二天空行母本尊便顯現了,龍樹菩薩問:“爲什麼我多年來祈求、修持至尊您,卻沒有賜予加持,而今天突然顯現呢?”空行母回答:“自從你祈求開始,我就如同你身體的影子一樣,一刹那也未離開過,你身邊經常出現的黃金便是我撒的。但因你對那個罐子有執著,以此爲障,你無法見到我。”如許微細之執著,就要造成這麼大的障礙;我們要發起真實利他之心,求證究竟佛果,如果不從內心舍棄一切,怎麼能成就呢?而無始輪回中,我們最執著的便是身體,如果從內心真實舍棄此身,其余各種貪執自然會煙消雲散,修持菩提心道上的障礙也能遣除無余。

  壬四、(修心之果回向于利他):

  一切無害業,令身盡順受。

  願彼見我者,悉獲衆利益。

  一切于他人、自己有益無損之善業,都要使自身去造作,願一切遇見我的衆生,都能獲得各種利益。

  此頌是文殊菩薩十大願中之根本願,亦是每個修學大乘法者必修之法。“一切無害業”指一切對衆生無有損害,而且有暫時、究竟利益的善業,包括大乘佛子六度四攝等一切法。這些善行,文殊等所有大乘菩薩不但是發願,而且以最大精進,在輪回不空之際,身體力行,去饒益一切衆生。當然,我們在座很多人若不離開上師,基本上也能去如願行持,但是如果離開了上師,到一個惡劣環境中,受到外界的影響,能不能去饒益他人,這點有些人很難做到。特別是在家學佛者,能保持不去害衆生也很難。經常有些在家學佛人說:“雖然我不願去損害衆生,但我是開酒店的,每天都得殺生、騙人……,求上師加持,讓我生意興隆,將來也不受罪報。”我碰到這類人時,很幹脆地告訴他們:“你們改行吧,只要能活著,千萬不可去損害衆生。人生極短暫,你造惡業不但浪費了人生,而且爲長遠的將來釀造苦果,招致巨大痛苦,這是何苦呢?”這些人在損害他人時,一邊還想求上師叁寶加持,從根本上與大乘佛法相違,怎麼有可能踏上大乘解脫之道呢!

  在修習饒益衆生的善法上,以前噶當派的善知識們像阿底峽尊者、博朵瓦格西、朗日塘巴格西等等,爲我們留下了衆多榜樣。比如博朵瓦格西,在他傳記中後學者如是評價過:他的一生中,從未生起過損害衆生之心念,甚至連自己先成佛的念頭都沒有過,唯有利益衆生,讓衆生成佛之善願、善行。博朵瓦格西撰有《自我教言》,記錄了他利益衆生的竅訣,希望諸位都能去學習。

  “願彼見我者”在原文中爲“願彼緣我者”,即一切以見形、聞音、觸體等所有方式與我能接上緣的衆生。在大乘佛子修持饒益行時,雖然有些衆生無法在當時得到利益,但以菩薩這種“願一切與自己接緣的衆生,都能獲得廣大利益”之願力,只要能接上緣者都能在將來獲得暫時、究竟利益。以前格薩爾王也如是說:“不論是對我生嗔心的敵人,還是對我生歡喜心乃至貪心之人,凡與我接上緣者,都能得到究竟解脫”。這類教證我們在利益品中引用過許多,此處不再繁言了。

  《入行論》各講義中,此處所作科判不盡相同。華智仁波切言從此偈始爲回向修心之果;堪布根霍仁波切言從以下“路人無怙依”一偈始爲回向;賈操傑格西的講義中科目最爲細致,認爲從“願彼見我者”一句始爲回向……。各論師見仁見智,衆說不一,到底哪一種與作者原意相合呢?大家應該祈禱寂天論師,自己也動動腦筋去分析一番。

  若人因見我,生起信憎心;

  願彼恒成爲,成辦衆利因!

  如果有人緣我生起信心或嗔心,願他們依此心念,永遠成爲成辦一切利益之因!

  大乘修行人在修行過程中,對自己生信心、接善緣的衆生與對自己生嗔恨、嫉妒、傲慢等惡心的衆生,要平等地作饒益。饒益對自己生信心的衆生自是不用多言;對那些被惡業所迫、無有自主的衆生來說,往往對發了菩提心的佛子生嗔心等惡念,前面說過“佛言彼墮地獄,長如心數劫”,爲了救助他們,菩薩在此以自己的功德,願力作特別回向。藉此不可思議加持之因緣,這些衆生能迅速地脫離此惡果,趨入解脫大道。這些在前面講解“與菩薩接善緣能迅速解脫,接惡緣也能斷輪回之根”,引有較詳的教證、理證解釋過。

  一九八七年夏天,上師如意寶帶領一萬多弟子朝五臺山。于本師釋迦牟尼佛轉*輪的節日裏(六月初四),在文殊菩薩的淨土中,他對大衆也發了一個如是的誓願:“願從今日起,令無偏衆生,無論信厭憎,悉皆歸極樂。”作爲上師如意寶的傳承弟子,也應緊緊追隨其蹤迹!

  願彼毀我者,及余害我者,

  乃至辱我者,皆具菩提緣。

  願那些貶損我的人,以及用其它方式傷害我的人,如是乃至侮辱我的人,都有證得無上菩提之福緣!

  這是文殊菩薩十大願中第二大願。發願讓那些謗毀、傷害自己的衆生,與自己同有發菩提心、證菩提果之福緣。這些衆生對佛子種種傷害,是佛子修行道上極好的逆增上緣。發心修習大乘菩薩行的人,藉此能迅速地增上修行,積累起巨大資糧。菩薩以功德願力回向,這些與他們接惡緣的衆生,也能以此而步入解脫輪回之道。在佛經中,如《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妙法蓮華經》中皆可找到這類教證,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也引用佛經說:“衆生側目視如來,最終也能得解脫。”

  雖然我們凡夫相續中充滿煩惱,這樣做有一定難度,但我們最少也應有願心去學習。在他人傷害自己時,首先不發嗔恚心,逐漸以正念引導,對他生起悲心,然後也爲他如是發願回向。我們當中有些修行人,于生活物品被盜時,不但沒有生惡心,而且能對小偷發起悲心,爲小偷去回向發願。這些道友們的可貴精神,大家要認真地與自己對照比較一番,看看自己在遇到違緣時,是否也能如此呢?實踐是檢驗修行的標准,若不能將違緣轉爲道用,那自己的“修心”究竟有什麼效果呢?

  路人無怙依,願爲彼引導,

  並作渡者舟,船筏與橋梁!

  我願作一切無依怙者之依怙,行路人之向導,並願充作渡越江海者之小舟、巨輪和橋梁!

  此偈第一句“路人、無怙依”,是指兩種情況下的衆生。“路人”即流落陌生處之行人,我們之中四處遊參過的可能有親身體驗,生疏的田野、城鎮、孑然一身,“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沒有人能說話,也無人可以指路,淒然無助;“無怙依”是無依無靠者,世間孤兒鳏夫,比比皆是。面對這些無助無依止者,菩薩發願成爲他們的依怙、引導,解除急難。我們也可以深入地理解,衆生長久以來漂泊于輪回中,沒有善知識給他們開示佛法,見不到正法光明,于痛苦深淵內無依無靠。在此,菩薩發願成爲這些可憐衆生的依怙,開示解脫道路。

  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因衆生業感,地面高下不平,各地江河阻隔,交通極爲困難,衆生往往因渡水而喪生。菩薩于是發願化作渡者之小舟、輪船與橋梁,以此方便衆生。現在世界各地都有橫跨江河海峽的大橋,江輪、海船更是越造越大,也更爲牢固安全,渡海越河者可不懼風浪。見到這些時,我經常想:這都是諸佛菩薩以悲心宏願而化成的吧!

  江河湖海,沒有船筏橋梁則無法渡越;同樣,叁界輪回之茫茫苦海,沒有度生慈舟,衆生也無法到解脫彼岸。于苦海中渡脫衆生的慈舟即是佛菩薩。無垢光尊者在《如意寶藏論》中說:“上師即是船、上師即是橋……”我們平時唱的觀音菩薩贊中也稱贊菩薩“苦海常作渡人舟”,論中此句頌詞,其密意也是如此:發願成爲引導衆生解脫之導師、慈舟、渡橋。除這些究竟引導者之外,菩薩也化爲世間衆生的暫時引導者,爲人們傳授各種知識、文化、技藝等,能給他們暫時利益和引導。

  在其它講義中,此段解釋都較略,因爲這段文字很好懂,所以各論師都未作廣的開顯。然而,我們如果深入一層,挖掘其深義,這段所闡述的大乘菩薩深切悲願,非常貼近人們日常生活之所求,十分感人。我們平時遇到舟橋、路標之際,應當在心中憶念此偈頌,感激叁寶之恩德,也應效菩薩發如是之悲願:願自己也能如諸佛菩薩一般暫時、究竟地利益廣大衆生。

  求島即成島,欲燈化爲燈,

  覓床變作床、凡需仆從者,

  我願成彼仆。

  欲求島嶼者願我化成島嶼;求燈火光明者願我化爲明燈;求床榻者願我化爲床榻;凡有需仆使者,我願成爲他們的奴仆。

  古時代由于船速慢,船體抗風浪性能差,航海非常危險。在大海中航行者,非常希求能遇到島嶼、洲渚,以便能好好地休息,暫時躲避風浪。所以菩薩發願:在茫茫無際驚濤駭浪肆虐之大海中,化爲海島,以解救、慰藉航行者。現在地球上四大洋中有許多海島,以前上師如意寶去美國弘法,在太平洋上的“明珠”——夏威夷島停留了四五天。當時從日本坐飛機至夏威夷,中間有九個小時都是在大海上飛行,乘客們身體非常疲乏。飛機在島上降落時,上師如意寶對我們說:“《入行論》中佛菩薩發願以海島來利益衆生,這個夏威夷島可能是諸佛菩薩以願力而化現……”上師如意寶作了很多贊歎。你們如果見過海島或有過航海經曆,也會由衷地贊美這些海島帶給人們的慰藉、保護。

  人類天性喜歡生活在光明之中,如果一個正常人長期處于黑暗的環境,會非常痛苦。現在大都市中市民們一定都有體會,偶然停電,大家便陷入了黑暗之中。就像前些日子,美國戰機投彈破壞了南斯拉夫的供電系統,致使南斯拉夫的各個大城市斷電。夜晚,這些地區一片黑暗,人們非常痛苦。爲了遣除黑暗的恐怖與痛苦,諸佛菩薩發願化作各種明燈,爲黑暗中的衆生提供光明,也隱義爲輪回黑暗中有情燃亮正法明燈,驅除他們的無明大黑暗。

  我們稍加留意,可發現…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