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边际。”华智仁波切也说过:“执着有多大,痛苦也会有多大。”龙树菩萨也曾示现过这种情况,当年大士在修“空行母法”时,珍藏着一个精美的罐子,每天修法之余,总要拿出来欣赏、擦拭,如是多年,修法一点成就验相也没有。后来有一天,大士不小心将罐子打破了,第二天空行母本尊便显现了,龙树菩萨问:“为什么我多年来祈求、修持至尊您,却没有赐予加持,而今天突然显现呢?”空行母回答:“自从你祈求开始,我就如同你身体的影子一样,一刹那也未离开过,你身边经常出现的黄金便是我撒的。但因你对那个罐子有执着,以此为障,你无法见到我。”如许微细之执着,就要造成这么大的障碍;我们要发起真实利他之心,求证究竟佛果,如果不从内心舍弃一切,怎么能成就呢?而无始轮回中,我们最执着的便是身体,如果从内心真实舍弃此身,其余各种贪执自然会烟消云散,修持菩提心道上的障碍也能遣除无余。
壬四、(修心之果回向于利他):
一切无害业,令身尽顺受。
愿彼见我者,悉获众利益。
一切于他人、自己有益无损之善业,都要使自身去造作,愿一切遇见我的众生,都能获得各种利益。
此颂是文殊菩萨十大愿中之根本愿,亦是每个修学大乘法者必修之法。“一切无害业”指一切对众生无有损害,而且有暂时、究竟利益的善业,包括大乘佛子六度四摄等一切法。这些善行,文殊等所有大乘菩萨不但是发愿,而且以最大精进,在轮回不空之际,身体力行,去饶益一切众生。当然,我们在座很多人若不离开上师,基本上也能去如愿行持,但是如果离开了上师,到一个恶劣环境中,受到外界的影响,能不能去饶益他人,这点有些人很难做到。特别是在家学佛者,能保持不去害众生也很难。经常有些在家学佛人说:“虽然我不愿去损害众生,但我是开酒店的,每天都得杀生、骗人……,求上师加持,让我生意兴隆,将来也不受罪报。”我碰到这类人时,很干脆地告诉他们:“你们改行吧,只要能活着,千万不可去损害众生。人生极短暂,你造恶业不但浪费了人生,而且为长远的将来酿造苦果,招致巨大痛苦,这是何苦呢?”这些人在损害他人时,一边还想求上师三宝加持,从根本上与大乘佛法相违,怎么有可能踏上大乘解脱之道呢!
在修习饶益众生的善法上,以前噶当派的善知识们像阿底峡尊者、博朵瓦格西、朗日塘巴格西等等,为我们留下了众多榜样。比如博朵瓦格西,在他传记中后学者如是评价过:他的一生中,从未生起过损害众生之心念,甚至连自己先成佛的念头都没有过,唯有利益众生,让众生成佛之善愿、善行。博朵瓦格西撰有《自我教言》,记录了他利益众生的窍诀,希望诸位都能去学习。
“愿彼见我者”在原文中为“愿彼缘我者”,即一切以见形、闻音、触体等所有方式与我能接上缘的众生。在大乘佛子修持饶益行时,虽然有些众生无法在当时得到利益,但以菩萨这种“愿一切与自己接缘的众生,都能获得广大利益”之愿力,只要能接上缘者都能在将来获得暂时、究竟利益。以前格萨尔王也如是说:“不论是对我生嗔心的敌人,还是对我生欢喜心乃至贪心之人,凡与我接上缘者,都能得到究竟解脱”。这类教证我们在利益品中引用过许多,此处不再繁言了。
《入行论》各讲义中,此处所作科判不尽相同。华智仁波切言从此偈始为回向修心之果;堪布根霍仁波切言从以下“路人无怙依”一偈始为回向;贾操杰格西的讲义中科目最为细致,认为从“愿彼见我者”一句始为回向……。各论师见仁见智,众说不一,到底哪一种与作者原意相合呢?大家应该祈祷寂天论师,自己也动动脑筋去分析一番。
若人因见我,生起信憎心;
愿彼恒成为,成办众利因!
如果有人缘我生起信心或嗔心,愿他们依此心念,永远成为成办一切利益之因!
大乘修行人在修行过程中,对自己生信心、接善缘的众生与对自己生嗔恨、嫉妒、傲慢等恶心的众生,要平等地作饶益。饶益对自己生信心的众生自是不用多言;对那些被恶业所迫、无有自主的众生来说,往往对发了菩提心的佛子生嗔心等恶念,前面说过“佛言彼堕地狱,长如心数劫”,为了救助他们,菩萨在此以自己的功德,愿力作特别回向。藉此不可思议加持之因缘,这些众生能迅速地脱离此恶果,趋入解脱大道。这些在前面讲解“与菩萨接善缘能迅速解脱,接恶缘也能断轮回之根”,引有较详的教证、理证解释过。
一九八七年夏天,上师如意宝带领一万多弟子朝五台山。于本师释迦牟尼佛转*轮的节日里(六月初四),在文殊菩萨的净土中,他对大众也发了一个如是的誓愿:“愿从今日起,令无偏众生,无论信厌憎,悉皆归极乐。”作为上师如意宝的传承弟子,也应紧紧追随其踪迹!
愿彼毁我者,及余害我者,
乃至辱我者,皆具菩提缘。
愿那些贬损我的人,以及用其它方式伤害我的人,如是乃至侮辱我的人,都有证得无上菩提之福缘!
这是文殊菩萨十大愿中第二大愿。发愿让那些谤毁、伤害自己的众生,与自己同有发菩提心、证菩提果之福缘。这些众生对佛子种种伤害,是佛子修行道上极好的逆增上缘。发心修习大乘菩萨行的人,藉此能迅速地增上修行,积累起巨大资粮。菩萨以功德愿力回向,这些与他们接恶缘的众生,也能以此而步入解脱轮回之道。在佛经中,如《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妙法莲华经》中皆可找到这类教证,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也引用佛经说:“众生侧目视如来,最终也能得解脱。”
虽然我们凡夫相续中充满烦恼,这样做有一定难度,但我们最少也应有愿心去学习。在他人伤害自己时,首先不发嗔恚心,逐渐以正念引导,对他生起悲心,然后也为他如是发愿回向。我们当中有些修行人,于生活物品被盗时,不但没有生恶心,而且能对小偷发起悲心,为小偷去回向发愿。这些道友们的可贵精神,大家要认真地与自己对照比较一番,看看自己在遇到违缘时,是否也能如此呢?实践是检验修行的标准,若不能将违缘转为道用,那自己的“修心”究竟有什么效果呢?
路人无怙依,愿为彼引导,
并作渡者舟,船筏与桥梁!
我愿作一切无依怙者之依怙,行路人之向导,并愿充作渡越江海者之小舟、巨轮和桥梁!
此偈第一句“路人、无怙依”,是指两种情况下的众生。“路人”即流落陌生处之行人,我们之中四处游参过的可能有亲身体验,生疏的田野、城镇、孑然一身,“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没有人能说话,也无人可以指路,凄然无助;“无怙依”是无依无靠者,世间孤儿鳏夫,比比皆是。面对这些无助无依止者,菩萨发愿成为他们的依怙、引导,解除急难。我们也可以深入地理解,众生长久以来漂泊于轮回中,没有善知识给他们开示佛法,见不到正法光明,于痛苦深渊内无依无靠。在此,菩萨发愿成为这些可怜众生的依怙,开示解脱道路。
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因众生业感,地面高下不平,各地江河阻隔,交通极为困难,众生往往因渡水而丧生。菩萨于是发愿化作渡者之小舟、轮船与桥梁,以此方便众生。现在世界各地都有横跨江河海峡的大桥,江轮、海船更是越造越大,也更为牢固安全,渡海越河者可不惧风浪。见到这些时,我经常想:这都是诸佛菩萨以悲心宏愿而化成的吧!
江河湖海,没有船筏桥梁则无法渡越;同样,三界轮回之茫茫苦海,没有度生慈舟,众生也无法到解脱彼岸。于苦海中渡脱众生的慈舟即是佛菩萨。无垢光尊者在《如意宝藏论》中说:“上师即是船、上师即是桥……”我们平时唱的观音菩萨赞中也称赞菩萨“苦海常作渡人舟”,论中此句颂词,其密意也是如此:发愿成为引导众生解脱之导师、慈舟、渡桥。除这些究竟引导者之外,菩萨也化为世间众生的暂时引导者,为人们传授各种知识、文化、技艺等,能给他们暂时利益和引导。
在其它讲义中,此段解释都较略,因为这段文字很好懂,所以各论师都未作广的开显。然而,我们如果深入一层,挖掘其深义,这段所阐述的大乘菩萨深切悲愿,非常贴近人们日常生活之所求,十分感人。我们平时遇到舟桥、路标之际,应当在心中忆念此偈颂,感激三宝之恩德,也应效菩萨发如是之悲愿:愿自己也能如诸佛菩萨一般暂时、究竟地利益广大众生。
求岛即成岛,欲灯化为灯,
觅床变作床、凡需仆从者,
我愿成彼仆。
欲求岛屿者愿我化成岛屿;求灯火光明者愿我化为明灯;求床榻者愿我化为床榻;凡有需仆使者,我愿成为他们的奴仆。
古时代由于船速慢,船体抗风浪性能差,航海非常危险。在大海中航行者,非常希求能遇到岛屿、洲渚,以便能好好地休息,暂时躲避风浪。所以菩萨发愿:在茫茫无际惊涛骇浪肆虐之大海中,化为海岛,以解救、慰藉航行者。现在地球上四大洋中有许多海岛,以前上师如意宝去美国弘法,在太平洋上的“明珠”——夏威夷岛停留了四五天。当时从日本坐飞机至夏威夷,中间有九个小时都是在大海上飞行,乘客们身体非常疲乏。飞机在岛上降落时,上师如意宝对我们说:“《入行论》中佛菩萨发愿以海岛来利益众生,这个夏威夷岛可能是诸佛菩萨以愿力而化现……”上师如意宝作了很多赞叹。你们如果见过海岛或有过航海经历,也会由衷地赞美这些海岛带给人们的慰藉、保护。
人类天性喜欢生活在光明之中,如果一个正常人长期处于黑暗的环境,会非常痛苦。现在大都市中市民们一定都有体会,偶然停电,大家便陷入了黑暗之中。就像前些日子,美国战机投弹破坏了南斯拉夫的供电系统,致使南斯拉夫的各个大城市断电。夜晚,这些地区一片黑暗,人们非常痛苦。为了遣除黑暗的恐怖与痛苦,诸佛菩萨发愿化作各种明灯,为黑暗中的众生提供光明,也隐义为轮回黑暗中有情燃亮正法明灯,驱除他们的无明大黑暗。
我们稍加留意,可发现…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