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此偈有五句,根桑曲扎仁波切在讲义中说:梵语中岛、灯两词发音分别为“德巴”、“德瓦”,非常接近,因此,此偈首两句在原颂中可能为一句,由误听而成二。但查阅印度各论师讲义以及雪域论师其它讲义,没有这种观点,此偈都是按五句来解释。我们在此也就循大多数论师的观点,不加省略。
菩萨在此偈后两句中,发愿成为疲惫者休息的床榻,与善体人意的忠实仆从,去看护侍侯需服侍者。床榻是一般人的必需物品,世人一生中,大概有三分之一的时光是在床上度过。对劳累疲惫者来说,床是他们最急需的安乐之具,这点我们都有体会。床榻每天带给自己的舒适安慰,无不是佛菩萨悲愿所赐,希望诸位能时时记住这点。几乎每个人身边都有一些需要他人照顾侍奉者,外务繁多、年龄衰老、身体病弱伤残等诸原因,使他们无法料理自己的生活,此时菩萨虽“常在一切上”,但“亦作众生仆”,细心地利益、照顾着众生。
有关佛菩萨如是发愿的教证在《学集论》中广有摘录。此外本师释迦牟尼佛在《父子相会经》中说过:“大王,我发愿成为世间灯、光明、大船、导师、商主……”凡是能利益众生的有情、无情物,菩萨皆要发愿去化现,在证悟无我慧后,也能真实地如是变现,去满足众生一切急需。
愿成如意牛,妙瓶如意宝,
明咒及灵药,如意诸宝树!
愿我成为能满众生愿望的如意牛、如意宝和妙瓶,能成就诸事业之明咒、疗除疾病灵验有效之妙药,以及能随意满愿的如意宝树!
此偈是菩萨为满足一切众生财物受用需求而发愿。如意牛是劫初时,人们福报所感之宝,欲界天人和西牛货洲也有,此牛能自然带来人们所需之财物受用和资具。妙瓶即大藏宝瓶,从瓶中可圆满获得人们所希求之受用。如意宝也许大家都熟悉一些,它出现在世间时,能遣除众生一切瘟疫疾病、贫困等苦难,可为人们提供种种世间安乐,这种宝物劫初时人们拥有过。汉传佛教中第一位去印度求法的法显论师(东晋人,337-422年)说过:“现在的如来舍利,到劫末时全都会沉入海底变成如意宝,以满足众生意愿方式利益众生。”在《悲华经》中也有同样教证。
因如意宝能满众生愿的特点,一些高僧大德也被敬称为如意宝,以此缘起,高僧大德们也能广大地利益众生。像藏传佛教中托嘎如意宝、竹庆如意宝与我们的上师如意宝等,对众生有极大饶益。我们在座各位也应如是发愿:愿自己生生世世成为一切众生世出世间的如意宝!
在世间上,明咒和灵药的能力也是一种不可思议。明咒具有巨大能力,祈诵不同明咒能成就息、增、怀、诛等种种事业,你们如果闻思过《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对此可了解得非常清楚。明咒本身即是十方诸佛菩萨的一种智慧化现,比如金刚萨埵心咒“嗡班则萨埵吽”即是真实的金刚萨埵身,其具十三种报身装饰的身形,也只是一种化现身,此二并无区别。诸佛菩萨以其智慧化现成明咒,是利益众生的殊胜方便法,我们每个学佛者也应发愿将来能够这样去利益有情。
妙药对有形躯的有情来说,是解除疾病痛苦的必要品。在一些佛经中,佛陀亲口赞叹过妙药为有情除却病苦的功效。尤其现在末法时代,众生的病苦愈来愈严重,各种怪病层出不穷,药力也因众生福报减薄而减小,我们应励力祈祷佛菩萨化现出更多妙药来医治这些可怜众生,也应再三发愿自己将来能应众生意欲而化现阿伽陀灵药救济世人!
如意宝树是欲界天人的一种宝树,劫初人间也曾有过。此树能随意欲而出生受用财物,使众生得到暂时安乐。
菩萨发愿变化成如意宝、妙瓶、明咒、灵药等令众生得到无尽财物受用,遣除生活中各种暂时痛苦,一方面是其对众生暂时饶益,一方面以此而渐渐引导众生步入正法解脱之道,究竟利益众生。
如空及四大,愿我恒成为,
无量众有情,资生大根本!
愿我如同地水火风空五大种,成为始终维持无量有情生存的根本!
按《俱舍论》等经论的观点,器世间与有情世间都是由地水火风空五大要素组成,也就是说:世间万物皆依此五大产生。其中空大,有周遍无碍、容纳的能力,以此一切事物有了产生和活动空间;地大有坚实、可依靠的能力,由它的作用,万法有了形体存在基础;水大具结合能力,由其作用物质集合不散,形成世间万物各种形体;火大有成熟能力,如果火大消失,则世间一切事物成熟过程就会停止,人如果火大不足将会出现消化能力消失,生长发育停滞等;风大有运动、不腐烂的能力,没有风大,世界将是一片死寂,人们也无法运动。菩萨发愿变成五大种,成为情器世间的构成基础,将利益周遍一切有情,与一切有情结下不可分割的善缘。
菩萨这种为利益众生,而成为一切众生安身立命基本的大愿,在众多经论中都可以看到,《无垢称经》中说:“或时作地水,或复作风火”。在《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宝积经》中也有同样的教证。这种大乘菩萨粉身碎骨利益有情的悲愿,也是我们每一位修学大乘菩萨行者应该学习之处。
迨至尽空际,有情种种界,
殊途悉涅槃,愿成资生因!
乃至尽虚空际的种种有情,以各种方便全部得到涅槃前,愿我化成他们维持生命的因素!
虚空无际,众生也无尽,他们之中根机类别也不可尽数,菩萨因此立下誓言乃至无边众生尚未得到涅槃前,愿无穷尽地饶益他们!如是无有穷尽、无偏周遍每一个众生之大悲愿,正是大乘佛子趋入菩提正道和积集成佛资粮的不可思议大方便,凡立志求证菩提的佛子,应当效此再再地思维,发起这种意乐来净治自心!
以上这一段,印度善天论师和胜敌论师,认为是发愿菩提心的誓句。但根索曲扎仁波切认为不是愿菩提心誓言,因愿菩提心必须具足让众生成佛之愿心,而这里只是发愿以一切世间方便来利益众生,未提到让众生成佛。于此我并不是评论他们,只想阐述自己的想法:这段颂词文可以说是愿菩提心,因此处也宣说了“有情种种界,殊途悉涅槃”,作众生涅槃的助道因。但根索曲扎仁波切的观点也可以,因这里不是菩提心正行,只是一种加行修心。而在前行的修行中,自相续逐渐得以清净,同时也是菩提心生起、成熟之时,所以二者并无有矛盾。
本论从第一品至此,所讲内容全都是发菩提心的前行。阐述了发菩提心的利益后,论中以七支供修法,引导我们忏悔罪障,遣除发心违品;积集资粮,修持顺缘。奠好这些基础后,我们便进入发心之近取因——悲心之修习,将身财善根全部施予众生,发愿自己成为一切众生利乐之因。生起这样平等大悲心后,自心即成了堪盛菩提心狮乳之金器。这个过程如同农夫平整土地,除去了地中杂秽,施足了肥料、水,次后种子能顺利地发芽成长。如果不如此,不勤加耕耘,在一块荒地上播下种子,最后得到也只有野草秽杂而已。《华严经》中亦云:金刚宝只能于纯金中生出,一般材料中无法产生;如是菩提心只能在清净的相续中生起,没有福报、善愿的相续中不可能有机会生起此心。
《入行论》这段内容对我们初入佛门者来说非常关键,希望反复去阅读思维。若对此前行不能清晰地理解,自相续不能达到如是清净程度,就不可能生起菩提心。发不起菩提心,无论你修何种善法,也只能是徒具形象,并无多大实际意义。我们都想生起珍贵菩提心,对此过程应有明了认识,已知后当精勤地修习。一方面努力祈求上师三宝加持,另一方面自己尽力去忏悔罪障,积累资粮,乃至自心未能任运生起如论中所言“愿为利益诸众生而舍弃自身一切”这种善心前,应当励力修持这些前行。这是趋入大乘佛法必经之途径,每一位心怀大志者当白昼不息,黑夜不眠,尽力于此!
庚二、(正行决心):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
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
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
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
如同诸佛首先发起愿菩提心,然后发行菩提心,依循修学次第,安住于菩萨的诸学处上。如是我亦为利益一切众生,发起愿行菩提心,然后于诸菩萨学处,按其次第精勤地修学。
现在是发菩提心的正行,这段颂词是发心的愿词。偈词的内容很清楚,发愿如同往昔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一般等诸佛,先于导师前,发起愿行菩提心,此后遵循愿行菩提心学处——利益众生、求证菩提之广大菩萨行为,去次第修学。现在我也为利益无边父母众生,于上师和诸圣尊前,发殊胜愿行菩提心,次第修学菩萨学处。
关于次第修学有不同观点,依萨迦派一些论师的观点,将修学菩萨行之行人分为三种根机,上根者依《虚空藏经》中所说,必须守持十八条菩萨戒;中根者依《猛怒施主请问经》所说,应守持四条根本菩萨戒;下根者依《大力方便经》所说,应守一条愿菩提心戒。堪布根霍仁波切说:宁玛派自宗根据《妙臂请问经》,学人应依各自根机去学修如海之菩萨戒,根机利、能力大者应尽力多学,根机钝者先可少学,后次第去增上。
这种发菩提心,也即受菩萨戒,龙树、无著菩萨都承许这种观点。我们发菩提心或说受菩萨戒时,有三种方法。第一种:在金刚上师面前受持,汉地、藏土现在都是如此,祈请具清净菩萨戒之阿阇黎,按仪轨而传授菩萨戒,这是最佳方式。因一个人于上师前受戒后,易生惭愧心,不敢轻易违犯菩萨戒学处;第二种:如果没有上师在场,可以在佛像、经书、佛塔前面,祈求上师三宝证明受菩萨戒;第三种:于自前观想皈依境,如法按仪轨发愿,发起愿菩提心,受行菩提心,如所受学处依次而学等。这些方式,无论是印度还是藏汉两地的大德,都是承认的。
凡是受菩萨戒,在受戒前,必须祈请十方诸佛、十地菩萨、大菩萨、金刚上师垂念我们,意即加持和为我们作证明。如是具足祈请垂念后,进行三皈依——皈依佛、法、僧,此皈依偈我们在前面也讲过。其后即进入正行,诵发心偈。按无著菩萨的传承…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