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先诵前一偈三遍,守持愿菩提心,再诵三遍第二个偈颂守持行菩提心,也即将菩萨戒分为愿心戒与行心戒分别守持;按龙树菩萨的传承,两偈是一起念,念第一遍时发愿菩提心,第二遍时守行菩提心,第三遍为坚固愿行菩提心。印度海云论师以及藏域无垢光尊者等许多宁玛派大德,都承继了这种观点。明朗仁波切在《三戒论》的讲义中也说过:宁玛派守持菩萨戒方式依照龙树菩萨的传承。堪布根霍仁波切曾叙述过此念诵要点:在如说念诵时,于自相续中要坚定存想,三次诵毕时自己得到了菩萨戒体。而且这种诵修必须每天认真地进行,使已损坏的得以恢复,无损毁者得以增上。
发心仪轨表面上看来很简单,但依之我们相续中能生起成就佛果的愿行菩提心。而且我们现在持守菩提心仪轨之传承,上师如意宝说过是华智仁波切一脉相传而来。藏地高僧大德以前有这样的说法:只要于华智仁波切传承中得受菩萨戒,学人相续中能自然生起无伪菩提心。华智仁波切的发心传承授予堪布根霍,堪布根霍传给托嘎如意宝,然后再传给上师如意宝,这之间两位金刚上师都是已得无上持明双运果的圣者。现在上师如意宝每次灌顶时,都给你们传授过发心戒,你们也得到了这个清净且具无上加持力的传承。相信你们只要对上师如意宝的清净信心不变,自相续中定能生起真实菩提心,而且会愈来愈增上、广大。
我们在座诸位以前念过很多次发心仪轨,但念诵时是否如法观想过,在自相续中是否生起如同往昔诸佛菩萨一样的猛厉意愿呢?不论大家以前如何,今天让我们面对这本《入行论》,面对金刚上师、千数尊佛像、藏汉文大藏经、佛塔等殊胜对境,共同发一个真诚誓愿。我们无始劫来在生死痛苦中轮转不休,不知忍受过多少无意义的苦楚,现在应该寻求解脱了,而解脱轮回最殊胜法门便是发菩提心。因此,你们一定要抓住这个宝贵机会,心意专注,按以上所讲的要点,如法地念诵观想。
一、祈请垂念:祈请十方之诸佛世尊,十地菩萨、大菩萨众及大持金刚上师垂念我!
二、皈依(诵三遍):
乃至菩提果,皈依诸如来,
正法菩萨众,如是亦皈依。
三、正式发心(诵三遍):
如昔诸善逝,先发菩提心,
复此循序住,菩萨诸学处;
如是为利生,我发菩提心,
复于诸学处,次第勤修学。
四、自生喜:
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身,
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
尔后我当为,宜乎佛族业,
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
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
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五、令他生喜:
今于怙主前,筵众为上宾,
宴飨成佛乐,普愿皆欢喜!
六、发愿:
菩提心妙宝,未生者当生,
已生勿退失,展转益增长。
愿不舍觉心,委身菩提行;
诸佛恒提携,断尽诸魔业!
愿菩萨如意,成办众生利!
愿有情悉得,怙主慈护念!
愿众生得乐,诸恶趣永尽,
愿登地菩萨,彼愿皆成就。
(此仪轨即每日受菩萨戒之仪轨,或名授发菩提心仪轨。)
庚三、(后修自他生喜)分二:辛一、应自生喜;辛二、应令他生喜。
辛一、(应自生喜):
智者如是持,清净觉心已,
复为增长故,如是赞发心:
智者如上持守清净的菩提心后,为了不断地增长此心,所以又如是来赞美、策励。
长久的福德智慧资粮积累,才使我们有因缘听闻到大乘佛法,才能如实生起殊胜菩提心。菩提心不是一般有情能轻易发起的,在本论第一品中,也讲过从父母直至修持四无量心的梵天,他们连做梦也未曾想到发菩提心;再进一步说,二乘行人,即使已证得无我智慧的阿罗汉,也没有这种珍贵菩提心。唯有于往昔无数劫中广集福慧二资的智者,才有机缘生起此心。
在我们凡夫相续中,最初发心的力量相对来说很弱小,而深厚的烦恼习气,随时都有可能摧毁它。为此,应当千方百计地保护、培育它,使其不断成长、强大。而这种保护增长方法,首先便是要赞美它的功德,使自己生起欢喜心,得到鼓励。当然,赞叹不能夸大其词,虚假地口头奉承。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说过:言行标准当依如来教、善知识与清净心。不合这三种标准之言行,都有过失。我们对菩提心的赞美,也应依此而行。
今生吾获福,善得此人身。
复生佛家族,今成如来子。
今生我获得了如此福缘:圆满地得到暇满人身,现在又因发心受戒而诞生于佛陀家族中,欣幸地成为了佛子。
不知今天在座各位是否如颂中所说:对自己今生之幸运而感欣庆。我觉得大家是真正的幸运儿,今生获得了比盲龟值轭还难得的人身。在有情中具八暇十圆满者,如同白天星星一般,而我们都得到了这种福缘,而且现在还生起了如同点金剂般的菩提心,自己刹那间得生于如来家族,成了佛子。此名义转变利益我们在利益品中引《华严经》、《入中论》等诸多教证来证明过。在现在五浊繁盛之年代,环顾四周,有几人知道自强自立,寻求解脱呢?即使学佛人,自相续中生起菩提心,步入菩提正道者有多少?现在许多人自称是佛教徒,也四处求法,可心里一直在求名利与神通……,真正知道守持成熟自相续、利益父母众生之菩提心者,在佛教徒中恐怕只有万分之一,甚至更少。而在座各位都占有这极难得的一份,多少劫的福德资粮积累才得这不可思议之福缘!
大家现在都是佛子,如同转轮王之小王子,虽年幼无能力去治理国政,但其种性珍贵无比,将来也一定能掌王权;我们也一样,都是珍贵的如来种性,将来定能成佛,利益无边无际众生。
尔后我当为,宜乎佛族业,
慎莫染污此,无垢尊贵种。
自今以后,我应当勤为合乎佛族之事业,严谨地不让自己去染污无垢尊贵之如来种性。
上偈对自己发菩提心作了赞扬:自己已生如来家族,成为了佛子,为此善缘成熟而生起大欢喜心。现在我们开始生起自信来鼓励自己,既然得到了如此尊贵之地位,以后更应自珍自强,严格要求自己,所作所为务必要与佛子身份相适合,切不可去放逸行事,染污清净无比的尊贵如来种性。无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说:“今起吾成利众子,亦得菩萨佛子名,不畏三有利有情,恒时承担唯利乐。”现在我们得到菩萨之名后,应舍弃自己之一切,去勇猛、恒毅地承担利乐有情的事业,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地做到绍继如来家业,不去染污自己无上家族之尊严。
佛教历史上的先贤大德,如鸠摩罗什译师、玄奘法师、智者大师、永明禅师、鉴真和尚等,他们都是如此去继承“舍弃自己,利益众生”之事业。其中永明延寿禅师示现的事迹非常感人:他出家前在吴越王下任职,挪用了国库中大量资金去放生,以此而使无数生灵从死亡厄难中得到了解救。后来吴越王知道了,准备以贪污国财之罪名处死他,大师于刑场上神态怡然,欣慰地说:“以我一条命,换取了无数众生的生命与安乐,多有价值。”大师的悲心感动了当时所有人,也使他自己解脱了此难,终得出家悟道,利益了更多的众生。
我们在座诸位都是佛子,也应发愿生生世世将身命、受用、善根,全都交付众生,尽一切力量去利益他们。自己的力量目前虽然有限,不能去广利有情,但现在最少也应做到不去害任何众生。这点我们应该切实注意,特别是蚊蝇、蚂蚁、虫虱含生之类,有些人似乎没有把它们当生命看待。以前本师释迦牟尼佛及一些高僧大德在修菩萨行时,主动将身体供养这些众生,我们即使做不到如此,也不应去伤害它们。或许我们每个人经常都遇到这些小众生的叮咬,这时各人是否可以此来检验一番自己的悲心呢?我们已经发了菩提心,如果在实际行动中去残害有情,不仅是毁坏了自己的戒体,欺骗了诸佛菩萨与轮回众生,而且背叛了如来家族,染污了无上尊严、珍贵的种性。这种罪过,我想没有人愿去造吧!希望有缘听闻到或阅读此论者,能在今生不伤害任何众生,做到了最基本的这点要求,你的学佛与人生会真正有意义。
犹如目盲人,废聚获至宝;
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如同一个穷困的盲人,在垃圾中拾得了最珍贵的宝物;我能生起菩提心也是如此,这是何等的幸运啊!
此处以比喻来说明菩提心难得,而今得此难得,应生大欢喜与珍惜之心。这个比喻从表面上去看,是说一个盲人从垃圾中获得了至宝,这几乎是仅仅只能说有可能之事,而能生起菩提心也是如此,非常非常难得,所以自己是三界之中大幸运者,得到了至宝,应该生起猛厉的欢喜与珍重之心。再细致深入分析此喻:“目盲”是隐喻我们陷于轮回之凡夫为无明愚痴所蔽,无有智慧之眼目,“贫穷”喻我们福德资粮浅薄,“垃圾”喻我们为烦恼所污之不净身心与所处的五浊恶世,“至宝”喻成佛唯一正因之菩提心。这种大乘佛法之根,成佛之根本的菩提心,现在我们居然得到了,此福缘确是不可思议!
对菩提心的珍贵与难生,大家都要从内心有真正的认识,切不可以为这是平常法门,而生轻慢。华智仁波切也说过:“发菩提心是八万四千法门心要汇集,如同如意宝珠,有此则一切具足,无有此心,则不能证得等觉之位。”以前阿底峡尊者有一百多位上师,每提起诸位师尊时,他总要合掌当胸。但每当提起金洲大师时,尊者合掌顶上,泪盈双目,弟子们见此便问尊者:“上师每提金洲大师时,与提到其他诸师表现不同,是否金洲大师功德超过其他恩师?”尊者答道:“我诸位师尊成就的功德无有大小,然我相续中唯一菩提心,是仰仗金洲大师之恩而得。以此,大师恩德超胜其他诸师。”从阿底峡尊者之言行中,我们也可明了菩提心功德能超胜其它。如能对此有坚定认识,一定会以最大的精进去保护增上自己的菩提心,不让烦恼去染污、摧折此心。
灭死胜甘露:即此菩提心,
除贫无尽藏:即此菩提心,
疗疾最胜药:亦此菩提心。
消灭死苦之最胜甘露,…
《入菩萨行广释(上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