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P28

  ..續本文上一頁,先誦前一偈叁遍,守持願菩提心,再誦叁遍第二個偈頌守持行菩提心,也即將菩薩戒分爲願心戒與行心戒分別守持;按龍樹菩薩的傳承,兩偈是一起念,念第一遍時發願菩提心,第二遍時守行菩提心,第叁遍爲堅固願行菩提心。印度海雲論師以及藏域無垢光尊者等許多甯瑪派大德,都承繼了這種觀點。明朗仁波切在《叁戒論》的講義中也說過:甯瑪派守持菩薩戒方式依照龍樹菩薩的傳承。堪布根霍仁波切曾敘述過此念誦要點:在如說念誦時,于自相續中要堅定存想,叁次誦畢時自己得到了菩薩戒體。而且這種誦修必須每天認真地進行,使已損壞的得以恢複,無損毀者得以增上。

  發心儀軌表面上看來很簡單,但依之我們相續中能生起成就佛果的願行菩提心。而且我們現在持守菩提心儀軌之傳承,上師如意寶說過是華智仁波切一脈相傳而來。藏地高僧大德以前有這樣的說法:只要于華智仁波切傳承中得受菩薩戒,學人相續中能自然生起無僞菩提心。華智仁波切的發心傳承授予堪布根霍,堪布根霍傳給托嘎如意寶,然後再傳給上師如意寶,這之間兩位金剛上師都是已得無上持明雙運果的聖者。現在上師如意寶每次灌頂時,都給你們傳授過發心戒,你們也得到了這個清淨且具無上加持力的傳承。相信你們只要對上師如意寶的清淨信心不變,自相續中定能生起真實菩提心,而且會愈來愈增上、廣大。

  我們在座諸位以前念過很多次發心儀軌,但念誦時是否如法觀想過,在自相續中是否生起如同往昔諸佛菩薩一樣的猛厲意願呢?不論大家以前如何,今天讓我們面對這本《入行論》,面對金剛上師、千數尊佛像、藏漢文大藏經、佛塔等殊勝對境,共同發一個真誠誓願。我們無始劫來在生死痛苦中輪轉不休,不知忍受過多少無意義的苦楚,現在應該尋求解脫了,而解脫輪回最殊勝法門便是發菩提心。因此,你們一定要抓住這個寶貴機會,心意專注,按以上所講的要點,如法地念誦觀想。

  一、祈請垂念:祈請十方之諸佛世尊,十地菩薩、大菩薩衆及大持金剛上師垂念我!

  二、皈依(誦叁遍):

  乃至菩提果,皈依諸如來,

  正法菩薩衆,如是亦皈依。

  叁、正式發心(誦叁遍):

  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

  複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

  如是爲利生,我發菩提心,

  複于諸學處,次第勤修學。

  四、自生喜:

  今生吾獲福,善得此人身,

  複生佛家族,今成如來子。

  爾後我當爲,宜乎佛族業,

  慎莫染汙此,無垢尊貴種。

  猶如目盲人,廢聚獲至寶,

  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五、令他生喜:

  今于怙主前,筵衆爲上賓,

  宴飨成佛樂,普願皆歡喜!

  六、發願:

  菩提心妙寶,未生者當生,

  已生勿退失,展轉益增長。

  願不舍覺心,委身菩提行;

  諸佛恒提攜,斷盡諸魔業!

  願菩薩如意,成辦衆生利!

  願有情悉得,怙主慈護念!

  願衆生得樂,諸惡趣永盡,

  願登地菩薩,彼願皆成就。

  (此儀軌即每日受菩薩戒之儀軌,或名授發菩提心儀軌。)

  庚叁、(後修自他生喜)分二:辛一、應自生喜;辛二、應令他生喜。

  辛一、(應自生喜):

  智者如是持,清淨覺心已,

  複爲增長故,如是贊發心:

  智者如上持守清淨的菩提心後,爲了不斷地增長此心,所以又如是來贊美、策勵。

  長久的福德智慧資糧積累,才使我們有因緣聽聞到大乘佛法,才能如實生起殊勝菩提心。菩提心不是一般有情能輕易發起的,在本論第一品中,也講過從父母直至修持四無量心的梵天,他們連做夢也未曾想到發菩提心;再進一步說,二乘行人,即使已證得無我智慧的阿羅漢,也沒有這種珍貴菩提心。唯有于往昔無數劫中廣集福慧二資的智者,才有機緣生起此心。

  在我們凡夫相續中,最初發心的力量相對來說很弱小,而深厚的煩惱習氣,隨時都有可能摧毀它。爲此,應當千方百計地保護、培育它,使其不斷成長、強大。而這種保護增長方法,首先便是要贊美它的功德,使自己生起歡喜心,得到鼓勵。當然,贊歎不能誇大其詞,虛假地口頭奉承。麥彭仁波切在《二規教言論》中說過:言行標准當依如來教、善知識與清淨心。不合這叁種標准之言行,都有過失。我們對菩提心的贊美,也應依此而行。

  今生吾獲福,善得此人身。

  複生佛家族,今成如來子。

  今生我獲得了如此福緣:圓滿地得到暇滿人身,現在又因發心受戒而誕生于佛陀家族中,欣幸地成爲了佛子。

  不知今天在座各位是否如頌中所說:對自己今生之幸運而感欣慶。我覺得大家是真正的幸運兒,今生獲得了比盲龜值轭還難得的人身。在有情中具八暇十圓滿者,如同白天星星一般,而我們都得到了這種福緣,而且現在還生起了如同點金劑般的菩提心,自己刹那間得生于如來家族,成了佛子。此名義轉變利益我們在利益品中引《華嚴經》、《入中論》等諸多教證來證明過。在現在五濁繁盛之年代,環顧四周,有幾人知道自強自立,尋求解脫呢?即使學佛人,自相續中生起菩提心,步入菩提正道者有多少?現在許多人自稱是佛教徒,也四處求法,可心裏一直在求名利與神通……,真正知道守持成熟自相續、利益父母衆生之菩提心者,在佛教徒中恐怕只有萬分之一,甚至更少。而在座各位都占有這極難得的一份,多少劫的福德資糧積累才得這不可思議之福緣!

  大家現在都是佛子,如同轉輪王之小王子,雖年幼無能力去治理國政,但其種性珍貴無比,將來也一定能掌王權;我們也一樣,都是珍貴的如來種性,將來定能成佛,利益無邊無際衆生。

  爾後我當爲,宜乎佛族業,

  慎莫染汙此,無垢尊貴種。

  自今以後,我應當勤爲合乎佛族之事業,嚴謹地不讓自己去染汙無垢尊貴之如來種性。

  上偈對自己發菩提心作了贊揚:自己已生如來家族,成爲了佛子,爲此善緣成熟而生起大歡喜心。現在我們開始生起自信來鼓勵自己,既然得到了如此尊貴之地位,以後更應自珍自強,嚴格要求自己,所作所爲務必要與佛子身份相適合,切不可去放逸行事,染汙清淨無比的尊貴如來種性。無垢光尊者在《心性休息》中說:“今起吾成利衆子,亦得菩薩佛子名,不畏叁有利有情,恒時承擔唯利樂。”現在我們得到菩薩之名後,應舍棄自己之一切,去勇猛、恒毅地承擔利樂有情的事業,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地做到紹繼如來家業,不去染汙自己無上家族之尊嚴。

  佛教曆史上的先賢大德,如鸠摩羅什譯師、玄奘法師、智者大師、永明禅師、鑒真和尚等,他們都是如此去繼承“舍棄自己,利益衆生”之事業。其中永明延壽禅師示現的事迹非常感人:他出家前在吳越王下任職,挪用了國庫中大量資金去放生,以此而使無數生靈從死亡厄難中得到了解救。後來吳越王知道了,准備以貪汙國財之罪名處死他,大師于刑場上神態怡然,欣慰地說:“以我一條命,換取了無數衆生的生命與安樂,多有價值。”大師的悲心感動了當時所有人,也使他自己解脫了此難,終得出家悟道,利益了更多的衆生。

  我們在座諸位都是佛子,也應發願生生世世將身命、受用、善根,全都交付衆生,盡一切力量去利益他們。自己的力量目前雖然有限,不能去廣利有情,但現在最少也應做到不去害任何衆生。這點我們應該切實注意,特別是蚊蠅、螞蟻、蟲虱含生之類,有些人似乎沒有把它們當生命看待。以前本師釋迦牟尼佛及一些高僧大德在修菩薩行時,主動將身體供養這些衆生,我們即使做不到如此,也不應去傷害它們。或許我們每個人經常都遇到這些小衆生的叮咬,這時各人是否可以此來檢驗一番自己的悲心呢?我們已經發了菩提心,如果在實際行動中去殘害有情,不僅是毀壞了自己的戒體,欺騙了諸佛菩薩與輪回衆生,而且背叛了如來家族,染汙了無上尊嚴、珍貴的種性。這種罪過,我想沒有人願去造吧!希望有緣聽聞到或閱讀此論者,能在今生不傷害任何衆生,做到了最基本的這點要求,你的學佛與人生會真正有意義。

  猶如目盲人,廢聚獲至寶;

  生此菩提心,如是我何幸!

  如同一個窮困的盲人,在垃圾中拾得了最珍貴的寶物;我能生起菩提心也是如此,這是何等的幸運啊!

  此處以比喻來說明菩提心難得,而今得此難得,應生大歡喜與珍惜之心。這個比喻從表面上去看,是說一個盲人從垃圾中獲得了至寶,這幾乎是僅僅只能說有可能之事,而能生起菩提心也是如此,非常非常難得,所以自己是叁界之中大幸運者,得到了至寶,應該生起猛厲的歡喜與珍重之心。再細致深入分析此喻:“目盲”是隱喻我們陷于輪回之凡夫爲無明愚癡所蔽,無有智慧之眼目,“貧窮”喻我們福德資糧淺薄,“垃圾”喻我們爲煩惱所汙之不淨身心與所處的五濁惡世,“至寶”喻成佛唯一正因之菩提心。這種大乘佛法之根,成佛之根本的菩提心,現在我們居然得到了,此福緣確是不可思議!

  對菩提心的珍貴與難生,大家都要從內心有真正的認識,切不可以爲這是平常法門,而生輕慢。華智仁波切也說過:“發菩提心是八萬四千法門心要彙集,如同如意寶珠,有此則一切具足,無有此心,則不能證得等覺之位。”以前阿底峽尊者有一百多位上師,每提起諸位師尊時,他總要合掌當胸。但每當提起金洲大師時,尊者合掌頂上,淚盈雙目,弟子們見此便問尊者:“上師每提金洲大師時,與提到其他諸師表現不同,是否金洲大師功德超過其他恩師?”尊者答道:“我諸位師尊成就的功德無有大小,然我相續中唯一菩提心,是仰仗金洲大師之恩而得。以此,大師恩德超勝其他諸師。”從阿底峽尊者之言行中,我們也可明了菩提心功德能超勝其它。如能對此有堅定認識,一定會以最大的精進去保護增上自己的菩提心,不讓煩惱去染汙、摧折此心。

  滅死勝甘露:即此菩提心,

  除貧無盡藏:即此菩提心,

  療疾最勝藥:亦此菩提心。

  消滅死苦之最勝甘露,…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