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此偈有五句,根桑曲紮仁波切在講義中說:梵語中島、燈兩詞發音分別爲“德巴”、“德瓦”,非常接近,因此,此偈首兩句在原頌中可能爲一句,由誤聽而成二。但查閱印度各論師講義以及雪域論師其它講義,沒有這種觀點,此偈都是按五句來解釋。我們在此也就循大多數論師的觀點,不加省略。
菩薩在此偈後兩句中,發願成爲疲憊者休息的床榻,與善體人意的忠實仆從,去看護侍侯需服侍者。床榻是一般人的必需物品,世人一生中,大概有叁分之一的時光是在床上度過。對勞累疲憊者來說,床是他們最急需的安樂之具,這點我們都有體會。床榻每天帶給自己的舒適安慰,無不是佛菩薩悲願所賜,希望諸位能時時記住這點。幾乎每個人身邊都有一些需要他人照顧侍奉者,外務繁多、年齡衰老、身體病弱傷殘等諸原因,使他們無法料理自己的生活,此時菩薩雖“常在一切上”,但“亦作衆生仆”,細心地利益、照顧著衆生。
有關佛菩薩如是發願的教證在《學集論》中廣有摘錄。此外本師釋迦牟尼佛在《父子相會經》中說過:“大王,我發願成爲世間燈、光明、大船、導師、商主……”凡是能利益衆生的有情、無情物,菩薩皆要發願去化現,在證悟無我慧後,也能真實地如是變現,去滿足衆生一切急需。
願成如意牛,妙瓶如意寶,
明咒及靈藥,如意諸寶樹!
願我成爲能滿衆生願望的如意牛、如意寶和妙瓶,能成就諸事業之明咒、療除疾病靈驗有效之妙藥,以及能隨意滿願的如意寶樹!
此偈是菩薩爲滿足一切衆生財物受用需求而發願。如意牛是劫初時,人們福報所感之寶,欲界天人和西牛貨洲也有,此牛能自然帶來人們所需之財物受用和資具。妙瓶即大藏寶瓶,從瓶中可圓滿獲得人們所希求之受用。如意寶也許大家都熟悉一些,它出現在世間時,能遣除衆生一切瘟疫疾病、貧困等苦難,可爲人們提供種種世間安樂,這種寶物劫初時人們擁有過。漢傳佛教中第一位去印度求法的法顯論師(東晉人,337-422年)說過:“現在的如來舍利,到劫末時全都會沈入海底變成如意寶,以滿足衆生意願方式利益衆生。”在《悲華經》中也有同樣教證。
因如意寶能滿衆生願的特點,一些高僧大德也被敬稱爲如意寶,以此緣起,高僧大德們也能廣大地利益衆生。像藏傳佛教中托嘎如意寶、竹慶如意寶與我們的上師如意寶等,對衆生有極大饒益。我們在座各位也應如是發願:願自己生生世世成爲一切衆生世出世間的如意寶!
在世間上,明咒和靈藥的能力也是一種不可思議。明咒具有巨大能力,祈誦不同明咒能成就息、增、懷、誅等種種事業,你們如果聞思過《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對此可了解得非常清楚。明咒本身即是十方諸佛菩薩的一種智慧化現,比如金剛薩埵心咒“嗡班則薩埵吽”即是真實的金剛薩埵身,其具十叁種報身裝飾的身形,也只是一種化現身,此二並無區別。諸佛菩薩以其智慧化現成明咒,是利益衆生的殊勝方便法,我們每個學佛者也應發願將來能夠這樣去利益有情。
妙藥對有形軀的有情來說,是解除疾病痛苦的必要品。在一些佛經中,佛陀親口贊歎過妙藥爲有情除卻病苦的功效。尤其現在末法時代,衆生的病苦愈來愈嚴重,各種怪病層出不窮,藥力也因衆生福報減薄而減小,我們應勵力祈禱佛菩薩化現出更多妙藥來醫治這些可憐衆生,也應再叁發願自己將來能應衆生意欲而化現阿伽陀靈藥救濟世人!
如意寶樹是欲界天人的一種寶樹,劫初人間也曾有過。此樹能隨意欲而出生受用財物,使衆生得到暫時安樂。
菩薩發願變化成如意寶、妙瓶、明咒、靈藥等令衆生得到無盡財物受用,遣除生活中各種暫時痛苦,一方面是其對衆生暫時饒益,一方面以此而漸漸引導衆生步入正法解脫之道,究竟利益衆生。
如空及四大,願我恒成爲,
無量衆有情,資生大根本!
願我如同地水火風空五大種,成爲始終維持無量有情生存的根本!
按《俱舍論》等經論的觀點,器世間與有情世間都是由地水火風空五大要素組成,也就是說:世間萬物皆依此五大産生。其中空大,有周遍無礙、容納的能力,以此一切事物有了産生和活動空間;地大有堅實、可依靠的能力,由它的作用,萬法有了形體存在基礎;水大具結合能力,由其作用物質集合不散,形成世間萬物各種形體;火大有成熟能力,如果火大消失,則世間一切事物成熟過程就會停止,人如果火大不足將會出現消化能力消失,生長發育停滯等;風大有運動、不腐爛的能力,沒有風大,世界將是一片死寂,人們也無法運動。菩薩發願變成五大種,成爲情器世間的構成基礎,將利益周遍一切有情,與一切有情結下不可分割的善緣。
菩薩這種爲利益衆生,而成爲一切衆生安身立命基本的大願,在衆多經論中都可以看到,《無垢稱經》中說:“或時作地水,或複作風火”。在《大集經·無盡意菩薩品》、《寶積經》中也有同樣的教證。這種大乘菩薩粉身碎骨利益有情的悲願,也是我們每一位修學大乘菩薩行者應該學習之處。
迨至盡空際,有情種種界,
殊途悉涅槃,願成資生因!
乃至盡虛空際的種種有情,以各種方便全部得到涅槃前,願我化成他們維持生命的因素!
虛空無際,衆生也無盡,他們之中根機類別也不可盡數,菩薩因此立下誓言乃至無邊衆生尚未得到涅槃前,願無窮盡地饒益他們!如是無有窮盡、無偏周遍每一個衆生之大悲願,正是大乘佛子趨入菩提正道和積集成佛資糧的不可思議大方便,凡立志求證菩提的佛子,應當效此再再地思維,發起這種意樂來淨治自心!
以上這一段,印度善天論師和勝敵論師,認爲是發願菩提心的誓句。但根索曲紮仁波切認爲不是願菩提心誓言,因願菩提心必須具足讓衆生成佛之願心,而這裏只是發願以一切世間方便來利益衆生,未提到讓衆生成佛。于此我並不是評論他們,只想闡述自己的想法:這段頌詞文可以說是願菩提心,因此處也宣說了“有情種種界,殊途悉涅槃”,作衆生涅槃的助道因。但根索曲紮仁波切的觀點也可以,因這裏不是菩提心正行,只是一種加行修心。而在前行的修行中,自相續逐漸得以清淨,同時也是菩提心生起、成熟之時,所以二者並無有矛盾。
本論從第一品至此,所講內容全都是發菩提心的前行。闡述了發菩提心的利益後,論中以七支供修法,引導我們忏悔罪障,遣除發心違品;積集資糧,修持順緣。奠好這些基礎後,我們便進入發心之近取因——悲心之修習,將身財善根全部施予衆生,發願自己成爲一切衆生利樂之因。生起這樣平等大悲心後,自心即成了堪盛菩提心獅乳之金器。這個過程如同農夫平整土地,除去了地中雜穢,施足了肥料、水,次後種子能順利地發芽成長。如果不如此,不勤加耕耘,在一塊荒地上播下種子,最後得到也只有野草穢雜而已。《華嚴經》中亦雲:金剛寶只能于純金中生出,一般材料中無法産生;如是菩提心只能在清淨的相續中生起,沒有福報、善願的相續中不可能有機會生起此心。
《入行論》這段內容對我們初入佛門者來說非常關鍵,希望反複去閱讀思維。若對此前行不能清晰地理解,自相續不能達到如是清淨程度,就不可能生起菩提心。發不起菩提心,無論你修何種善法,也只能是徒具形象,並無多大實際意義。我們都想生起珍貴菩提心,對此過程應有明了認識,已知後當精勤地修習。一方面努力祈求上師叁寶加持,另一方面自己盡力去忏悔罪障,積累資糧,乃至自心未能任運生起如論中所言“願爲利益諸衆生而舍棄自身一切”這種善心前,應當勵力修持這些前行。這是趨入大乘佛法必經之途徑,每一位心懷大志者當白晝不息,黑夜不眠,盡力于此!
庚二、(正行決心):
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
複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
如是爲利生,我發菩提心,
複于諸學處,次第勤修學。
如同諸佛首先發起願菩提心,然後發行菩提心,依循修學次第,安住于菩薩的諸學處上。如是我亦爲利益一切衆生,發起願行菩提心,然後于諸菩薩學處,按其次第精勤地修學。
現在是發菩提心的正行,這段頌詞是發心的願詞。偈詞的內容很清楚,發願如同往昔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一般等諸佛,先于導師前,發起願行菩提心,此後遵循願行菩提心學處——利益衆生、求證菩提之廣大菩薩行爲,去次第修學。現在我也爲利益無邊父母衆生,于上師和諸聖尊前,發殊勝願行菩提心,次第修學菩薩學處。
關于次第修學有不同觀點,依薩迦派一些論師的觀點,將修學菩薩行之行人分爲叁種根機,上根者依《虛空藏經》中所說,必須守持十八條菩薩戒;中根者依《猛怒施主請問經》所說,應守持四條根本菩薩戒;下根者依《大力方便經》所說,應守一條願菩提心戒。堪布根霍仁波切說:甯瑪派自宗根據《妙臂請問經》,學人應依各自根機去學修如海之菩薩戒,根機利、能力大者應盡力多學,根機鈍者先可少學,後次第去增上。
這種發菩提心,也即受菩薩戒,龍樹、無著菩薩都承許這種觀點。我們發菩提心或說受菩薩戒時,有叁種方法。第一種:在金剛上師面前受持,漢地、藏土現在都是如此,祈請具清淨菩薩戒之阿阇黎,按儀軌而傳授菩薩戒,這是最佳方式。因一個人于上師前受戒後,易生慚愧心,不敢輕易違犯菩薩戒學處;第二種:如果沒有上師在場,可以在佛像、經書、佛塔前面,祈求上師叁寶證明受菩薩戒;第叁種:于自前觀想皈依境,如法按儀軌發願,發起願菩提心,受行菩提心,如所受學處依次而學等。這些方式,無論是印度還是藏漢兩地的大德,都是承認的。
凡是受菩薩戒,在受戒前,必須祈請十方諸佛、十地菩薩、大菩薩、金剛上師垂念我們,意即加持和爲我們作證明。如是具足祈請垂念後,進行叁皈依——皈依佛、法、僧,此皈依偈我們在前面也講過。其後即進入正行,誦發心偈。按無著菩薩的傳承…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