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P49

  ..續本文上一頁態必具兩點是:憶念與不散亂;正知在《般若經》中有嚴格的定義,淺顯地說,所謂正知,指做任何事時,心裏清楚自己在做什麼,行住坐臥,每時每刻中,自心對叁門處于何種狀態能了了分明。因正知正念具足這樣的作用,我們在修行善法時,如能依靠此二者,則能順利地圓滿。上師如意寶在《忠言心之明點》中說:“猶如空中望花園,增上定勝諸圓滿,無戒無此機會故,念知謹慎調自續。”意思是一切善趣果報與聲緣、菩薩等解脫果,如果沒有持守清淨戒律,就會如同空中花園一般,可想而不可成功。而要持守淨戒,必須要用一切功德之基石——正知正念來調伏自心。

  辛二、(廣說)分二:壬一、無正知之過患;壬二、依正念之真實方便。

  壬一、(無正知之過患):

  身疾所困者,無力爲諸業;

  如是惑擾心,無力成善業。

  身爲疾病所困者,沒有力量去做各種事業;同樣,心被煩惱所纏擾者,也沒有能力成就各種善法。

  此處以比喻來說明無正知正念的過患。疾病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的痛苦,無論我們身體有多結實,一旦被疾病纏擾,馬上就羸弱不堪,一點精神也沒有。就像《大圓滿前行引導文》中所說,身體強壯之人,一旦染上疾病,就像被石頭擊中的鳥雀一樣,體力完全消失,只有勉強掙紮活動的一點點力量。這種狀態下哪還有力量去做種種事呢!同理,我們的心如果爲煩惱困擾,心力不能集中,亂糟糟地東想西想,此時作什麼善法都沒有能力。這點,我們也有體會吧,比如說自己早上因某事而生了嗔心,上課時一直爲此而不停地打妄想,上師講的法一點也沒聽進去,更不用說去思維法義了;有些人對家裏的親人生起了貪愛,天天想,時時刻刻都想,想父母,想回家,想過年……

  我們如果沒有以正知正念去護持自心,煩惱生起時,就好像是患了大病一樣,軟弱無力,什麼善業都無心去做。你們去年集體修加行時,有幾個人煩惱現前,修到一半就跑了,中斷了所有的念修,這就是沒有正知正念護心,而煩惱猛烈現前的原因。如果當時有正知正念防護,煩惱一開始擾亂時,就覺察到:“啊,這是煩惱魔來搗亂,想幹擾我修法……”,然後以正念將心束縛于殊勝妙法,使煩惱無機可乘,也就不會使自己失去如此千載難逢,共修正法之良機。

  猛厲煩惱的出現,對于沒有正知正念者的修行是致命違緣,比世間一切疾病還要凶猛難忍,後果比任何重病更要厲害。有些修行人患了重病,仍然不會中斷修法,去年翁哲活佛接近圓寂時,每天都要念兩萬遍蓮師心咒,從不間斷,有時候他自己無力拔動念珠,便讓侍者在身邊拿念珠記數,他自己輕輕地念……。但是一般修行人粗重煩惱發作起來時可不一樣,會從根本上斷絕修持善法的機緣。在《入行論大疏》中,將“惑擾心”歸之爲沒有正知的過失,在賈操傑大師的注釋裏,歸之爲沒有正知正念的過失。無論怎麼說,如果無有正知正念,就像身體免疫系統失去防禦能力一樣,不斷被煩惱病毒所侵擾,什麼善法都無法做成。

  大家要注意,對一般初入佛門的修行者來說,這種違緣經常會遇到。我們如果讓煩惱占了上風,它什麼壞事情都會幹出來,使你斷了善法,它就更加得意,變本加厲地讓你心煩意亂,導致你陷入“無力成善業”的險地。

  心無正知者,聞思修所得;

  如漏瓶中水,不複住正念。

  自心沒有以正知觀察叁門的人,他們聞思修習所得的智慧,就像裝在有漏孔之瓶內的水一樣,不會住留在憶念正法之正念裏。

  修行人的相續中如果無有正知,不能觀察自叁門,那麼一切聞思修所生的智慧,不但得不到穩固和增長,而且會漸漸地失去。聞所生慧,是自相續由聽聞經教所生起的智慧;思所生慧是再叁思維正法,獲得定解的智慧;修所生慧是將聞思所得之法(在得定之基礎上)再再觀修,此時在自相續中,如同杲日東升,驅盡陰霾,生起的智慧。如果沒有正知正念,我們聞思修行所生的叁種智慧,就像是一個破漏瓶子裏裝的水,無論有多少,它都會漸漸地漏光。你聽聞思維修習再多,沒有正知正念的守護,所得的智慧很快會失去。

  大智者所說的這些金剛語,不論我們從哪方面去觀察,在現實中確確實實是這樣。我們看看周圍的修行者,有些人很聰明,聞思經論方面,理解能力很強,修行功德也容易生起來,但是他們不注意恒常以正知正念來觀察自心,過了一段時間後,那拴馬的繩子在日曬雨淋之下漸漸朽斷了,心的野馬就毫無管製四處狂奔,開始生邪見、惡念、觸犯戒律,將自己心田裏長出來的聞思修慧莊稼全都糟蹋,一點也不剩下。但是,我們身邊有的人可不一樣,他們無論做什麼,都具足正知正念,恒常以正知去觀察叁門,憶念正法,將叁門安住于正法之中,外面環境再亂,他們也毫無散亂地表現,對這些人我是由衷贊歎、隨喜。

  我們修行人不能只看表面的聰明才智與修行刻苦程度,如果唯有這些,一時聞思修行所得再多,缺乏正知正念的護持,最終還是一無所得。無論你修顯宗、密宗任何一法門,必須具足正知正念,有了正知正念的護持,一切違緣魔障都不能阻礙你,你的聞思修行功德方能順利地增長、圓滿。

  有關正知正念的概念、具體修法,在其它經論中雖然都有提及,但都不是很廣,沒有像本論這樣系統地作介紹。我想作爲一個修行人,正知正念是必須具備的,沒有這個保障,雖然有些善法暫時能成辦,但時間稍長,業緣發生變化,要持續下去非常困難。因此,我們初學者應利用所有的方便,使自己生起正知正念。

  縱信複多聞,數數勤精進,

  然因無正知,終染犯墮垢。

  雖然對佛法有信心,也具足多聞,而且能精進修學佛法。但是,如果覺察叁門的正知不具足,最終還是會爲罪墮所染。

  修行人如不具足正知,則戒律不能清淨。縱然他具足信心、多聞、精進,沒有正知的基礎,修行仍是無法成功。

  信心是指對上師叁寶、聖谛(道谛、滅谛)的清淨信心、意樂信心、不退信心。在這方面,我們修行人各都有些不同,有些人對上師特別有信心,對佛和法不一定有這樣的信心;有些人對佛特別有信心;有些人對正法有不共的信心。不論你具足何種信心,然後又博學多聞,小乘、大乘顯宗、密宗的經論續部都有廣泛聞思,而且還能數數精進,晝夜不息地恒常勤奮修習善法,少許也不懈怠懶惰,在這叁方面都如此優秀的修行人,“然因無正知,終染犯墮垢”。如果沒有正知,這些優點都不管用,他的相續最終會爲煩惱所染。因爲他無法覺察自己叁門的狀態,煩惱便有機可趁,悄悄地侵入他的相續,染汙他的心。自相續有了汙垢而他還不覺察到,那麼即生中一切善法都無法成功,來世也要因此而招感惡果。而且這種人也不會輕易改變,無有正知,他無法清楚自己的缺點,很難發起忏悔的意願。我見過許多修行人,信心比較大,聞思方面也很廣,而且也能精進修習,其中具足正知者,他們能及時覺察到煩惱的入侵,因而能及時對治,修習佛法的福緣一直都具足;但不具足正知正念者,往往到了一定階段,各種各樣違緣現前時,而他們似乎毫無對治能力,無法扭轉這些煩惱所致的違緣,隨之中斷了修學佛法,墮入輪回的泥坑。這些人中,有的在即生也是過得很可憐……

  不厭其煩的講這些,是提醒大家好好觀察自己是否具足正知正念,並不是說我要給你們傳授很多甚深教言,只是督促在座金剛道友觀察自己,能否將此論所闡述的甚深教言融入自心。如果能將這些甘露妙法徹底吸收,以後哪怕遇到最多的違緣、最大的邪魔誘惑,仍然不會動搖自己的修行、見解。如果沒有融入自心,僅僅是聽一點聲音,看一些文字,那自相續中得不到真實利益。透過語言、文字的表象,將所诠義理在自相續中融會貫通,這樣才能稱之爲通達作者的本意,方可稱爲真正的聞思。不知你們是否有這方面的感受:我在思維本論中每一偈每一句時,覺得作者總是在針對自己,所說與自心非常相應,說到了自己的心坎深處,因而有很深的感觸。我很想將這些甚深意義都講出來,但是我漢語表達能力跟不上這個需要,詞句間的內涵、自心的感想……,這些只有是“啞巴吃糖”,沒辦法傳達給你們。你們如果對此論有大信心,自己在聽聞後再去精進努力地思維修習,我想每個人都會得到很大利益。

  上師如意寶也是屢次督促我們,今年內一定要圓滿背誦此論,而且強調說:“只要能很好地背誦此論,依我和曆代傳承上師的加持,你們今後修行見解不會退失,相續中也決定會生起菩提心。”我們如果能反複誦此論,其中的義理漸漸地在自心留下深刻印象,由此便能習以爲常地應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如同此偈,我們反複憶念時,自己一遍又一遍地了解到:“啊,自己只有信心是不夠的,必須要有正知;僅是博學多聞也不行,必須要有正知;僅僅是精進也不夠,必須要有正知。正知是基礎,有此則能察覺不如法的身語意業,自然能精進去修習對治,廣博地聞思正法,也能順利地增長信心……”自己反複地憶念,則此觀點在內心牢固地紮根,日後在修學中也就自然地增強正知。當然,這要自己下一些功夫才能達到,不論世出世間任何事情的成功,都是由汗水而換得!

  惑賊不正知,尾隨念失後,

  盜昔所聚福,令墮諸惡趣。

  如果沒有正知,煩惱賊在人們的正念退失後立即竄入,盜走以前所聚集之福德,使人們在毫無察覺之中墮向地獄。

  “不正知”在《叁十唯識釋》中定義爲:“于進退之際,對身語心的活動不能正知起現。”一個修行人如果陷于這種狀態,煩惱盜賊便有機可乘了。因爲修行人相續中的福德珍寶,平常有正知衛士守護著,煩惱小偷雖然經常窺探,但難以得手。現在這些衛士都下崗了,小偷便抓住機會,悄悄地潛入福德資糧的寶庫中,將修行人往昔所積累的福善寶物都偷光,使修行人在不知不覺中變成貧窮者,無有善法福德,就只有趨向叁惡趣了。

  …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