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P50

  ..續本文上一頁

  煩惱非常狡猾隱蔽,如果不以正知仔細觀照,一般很難覺察到它的活動。但是它無時無刻不在窺視,我們一旦無有正知的護衛,它便會潛入,偷走我們的各種善法財寶,像聖者七財——信財、戒財、舍施財、聞財、慚財、愧財、智慧財等。以前廣聞多學、清淨持戒、布施、修習般若等等所積累的一切善根,無有正知守衛,煩惱賊最終要將這一切都偷走。我們的宿善被毀壞後,各種惡業煩惱便會猛烈地現前,使自己陷入惡業大海,觸犯很多戒律,後世墮入惡趣之中。

  在我們身邊,也就有許多這樣活生生的事例。一些人在作出家人時,精進智慧都不錯,但因他們不具足正知,經常爲煩惱賊所乘,宿善漸漸被偷光,出家修法的福德也就失去了,只好還俗,可是“比丘還俗謀生難”,這些人墮到世俗中後,變成了什麼樣子,你們有些人也許親眼見過。他們對叁寶的信心不用說是沒了;福報也是被煩惱賊偷得一幹二淨;還有智慧,出世間的自是絲毫不存,像《薩迦格言》中所說的世間智慧也是一無所有,最後完全是精神與物質都貧乏的人,變成了俗人中的下等俗人……。現世都是如此悲慘,後世也就可想而知,這都是無有正知的後果。

  我們通過觀察這方面的實例,自己也應該有一些收獲。大家反複去想,如果自己不加強正知、正念,現在雖然有學佛的機會,以後到底會怎樣呢?

  此群煩惱賊,尋隙欲打劫,

  得便奪善財,複毀善趣命。

  這夥煩惱賊,常常尋找機會打劫我。一旦得到空隙,便奪走善法之財,並且要毀壞我獲得善趣解脫的命根。

  煩惱不僅像小偷一樣,悄悄地偷走我們的善財,有時候,它還會像凶惡的強盜一樣,抓住機會猛烈地襲擊我們,將福德寶庫洗劫一空,最後還要毀壞我們得到善趣解脫的命根——因果正見等智慧資糧。

  強盜和小偷不一樣,小偷是悄悄地,趁你不注意的時候行竊,讓你不知不覺中失去一切;但猛烈的煩惱強盜,它們抓住機會呼嘯而來,明火執仗凶猛地進攻我們,我們如果沒有足夠力量,便要吃敗仗,讓它們得逞。比如說:我們有時候生起強烈的嗔恨心、貪心,自己雖然也知道不如法,但是它們進攻很猛,我們抵擋能力稍弱,它便要硬打硬拼,將我們打敗掠奪一空。這種煩惱強盜也是趁平常正知正念守衛疏忽,聚集力量而成,如果我們一直有正知正念衛士警惕地護守著,稍有風吹草動,便將它們摧毀,也不會讓它們組織起這種攻勢。但是平時我們警惕性不高,沒有及時采取果斷的行爲,一旦讓它們尋到機會,發起了迅猛攻擊時,我們再倉促應戰,恐怕就來不及了,這些煩惱大軍不會輕易爲一般人所擊敗。

  世間人爲了對付各種強盜襲擊,往往要在平時嚴密地謀劃策略,嚴格地訓練軍隊,設下層層堅固的防衛。而貪嗔等五大根本煩惱、二十種隨煩惱,率有八萬四千煩惱匪徒,處處隱藏,無孔不入,經常藉惡緣強烈地發難,將我們善法財搶光,而且毀壞我們的因果正見等智慧資糧。所以,在平時,我們必須堅持以正知正念來淨治自心,精進修持,使自己通達“此惑如幻”的力量加強。如果不修持,雖然大家都知道了這些道理,也知道“覺悟之心,人人有之”,但那覺悟之心不蘇醒過來,我們怎麼能真實解脫煩惱困擾呢?

  壬二、(依正念之真實方便):

  故終不稍縱,正念離意門,

  離則思諸患,複住于正念。

  因此,我無論何時都應不放逸,縱任正念離開心意之門。正念一失,則以意念縱心過患的方便,將心重新安住于正念。

  上面已講完無正知護心有如是過患,那麼如何使我們保持正知不斷呢?此方便是正念,即將心安住于正法善念,不讓善念離開自心,則能保持正知。一切善惡皆由自心之城中出生,正念如同這座大城之門衛,能善辨敵友,保護大城不受危害。如果心城之大門無有門衛,立即就會被煩惱盜賊所乘,造成可怕的過患。念及這些可怕的過患,我們一刻也不應讓這個衛士離開。

  當然,這裏只是一個比喻,我們仔細去觀察時,正念並非存在于心意之外。學過因明的都知道,我們心相續中的無分別識可以多個同時存在,例如眼、耳、鼻、舌、身五識,眼睛看的時候,耳也可在此時聽聲音,鼻可嗅香等等;但是在心相續中,有分別的意念不能同時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比如說在分別一個色法的色彩時,不會同時去分別它的大小,生貪心時,不會有信心,這些在因明中分析得很清楚。我們的心相續中如果恒常系于正念,也即恒常憶念四無量心、六波羅蜜等法,則諸惡念無法起現。當覺察到自心較亂或起現其它念頭時,那就說明正念已經失去了,這時就應勵力憶念起上面所述無有正知正念護心的種種過患,立即使自己警覺起來:“噢,我的心散亂了,根識馳散外境,是一切輪回迷相之本,一切痛苦之根源。”以此而重新將正念找回來,守護自己的心城大門。

  正知與正念的關系,初學者可能有些模糊。其實將心澄靜下來,仔細去分析,也沒有什麼不好懂的地方。我們先來溫習正知與正念的概念:正知是觀察自己叁門的狀態,取淨舍惡;正念是憶念六波羅蜜等正法,時刻不忘斷惡修善。對概念有明晰的認識後,我們再結合全論來分析二者的關系。本論前叁品是爲引導未生菩提心者以各種方便來生起此心;四、五、六品爲“已生勿退失”之引導。我們發起菩提心後,爲了保持此心,在第四品已講了首先必須不放逸,才能做到謹慎取舍,不違背菩提心學處。然後進入本品,講述了要守持這些學處,必須要從護心著手,因爲心爲一切善惡之源。我們要守護六波羅蜜等菩薩學處,須從內心去守護,而這個守護的方便是正知正念。我們心相續中的菩提心所攝六度等所有菩薩學處,必須用正念去恒常憶念,在《華嚴經》中說:“又若燃法燈,正念堅固器,慈愛無垢光,淨除叁毒暗。”——持守菩提心的堅固正念,是燃亮的正法燈,放射著慈悲與無垢智慧的光芒,淨除叁毒黑暗。爲了保持這持守菩提心的正念恒常不斷,必須要以正知去恒常觀察,觀察正念是否在心相續中,如果不在,以方便找回來使其連續不斷。而正念連續憶念正法,也能使正法所攝的正知得到增強,保持連續性。簡單地說:正念不斷地憶念守持善法時,也就包括了守持正知。在《學集論》的護身品中說:“于四威儀道分檢查正念,于威儀道安庠平正,守護不亂;具力正念,發語笑時慎護高舉,手足容貌其量端雅……”很清楚地說明了正念中包含有檢查守護叁門的正知。而正知的恒常觀察,能及時發現正念存在與否,失去時能及時提起,以此而保持正念的連續性。

  正念能憶念護持正知,正知能觀察守護正念,二者相互作用保持連續。正念觀察正知時也就變成了正知,二者的本體一致,我們在如法觀察守護叁門時,可以說相續中同時具備了正知正念。

  恒隨上師尊,堪布賜開示,

  畏敬有緣者,恒易生正念。

  如果經常跟隨具足法相的上師尊長,聽聞正法開示,那麼具敬畏心的有緣者,就容易恒常生起正念。

  我們要生起正念,必須要依靠內外兩種因緣,其外在因緣是如法依止具相善知識,聽聞正法。這裏的“上師尊”有一定標准,當然,小乘有小乘善知識的具體法相標准;密乘有密乘善知識的具體法相標准;此處的標准即大乘顯宗具相善知識(其具體法相標准在本品稍後的內容中詳述)。因爲具相的善知識自己具足了功德,有正知正念,我們去依止,也就能相應地生起同樣的功德。“堪布”指講經說法的法師,在印度經常稱爲阿阇黎、軌範師等。

  依止善知識是趨入解脫道之必須依緣,《般若攝頌》中說:“佛法皆依善知識,功德勝主佛所說。”我們只有依止善知識,得到相應自己根機的引導,自己才能真實生起修法功德。要不然,佛法深廣如海,凡夫人無法了知其綱領要點,也無法通達真實義,其次也不知哪些是自己當前應修之法、應該如何去攝集諸法要點而修。這些必須如法依止上師,方能得到正確引導。

  “畏敬有緣者”,其中“畏”指畏懼惡果,厭離輪回。修行人如果沒有遵照上師的教言,不認真持戒,今後無疑會墮落惡趣。自己了解到惡趣的情況,心裏自然生起大怖畏,同時害怕上師對自己厭棄,這叫“畏”。然後也要對上師叁寶具有恭敬心,恭敬心與畏懼心互相促進,修行人對輪回痛苦越是畏懼,就會對上師叁寶越有真誠的恭敬心。畏懼心和恭敬心是我們依止上師修習佛法中必具的兩種因素,也是得上師加持,證悟成就的關鍵。一個人如果毫無畏懼心,不相信因果輪回,違背上師教言也不害怕,犯了戒律也不害怕,墮金剛地獄也無所謂……。這種人就像石頭一樣,水滲不入,剛強難化,即使佛陀親臨也沒有辦法調化。沒有恭敬心的人,就是在佛陀跟前也得不到少許加持,這樣的人如同在高山頂上,甘露泉流不可能倒流上去潤澤他,他即使一輩子在上師跟前,也是無法獲得加持生起功德。

  一個人若要真正地希求解脫輪回,如法依止上師,首先在自己心中對佛法的根本基礎——因果不虛,要有堅定正確的認識。有了這個基礎,對上師叁寶能自然地生起誠信敬畏,這才是與佛法真正有緣的人。具足這樣的善緣者,依止具足法相的上師,在上師面前以畏敬之心經常聽受正法,將教言融入自心,這樣就能自然地生起正念。

  佛及菩薩衆,無礙見一切,

  故吾諸言行,必現彼等前。

  如是思維已,則生慚敬畏,

  循此複極易,殷殷隨念佛。

  諸佛菩薩聖尊們隨時都能無礙地現見一切,因此我所有的言行心念,必然會毫無覆藏地呈現在他們面前。如此思維後,就會對自己不如法之言行生起慚愧,對上師叁寶生起敬畏之心,而以此能恒念正法,同時,依此也很容易使自己殷切地隨念諸佛聖尊。

  現在講述生正念的內緣。我們依止上師後,上師爲自己傳授了教言,指示了修行道路,但路還得靠自己走。自己在平時應如何去行持,才能生起正念呢?這個內緣是依法反複思維,無論上師在不在自己身邊,自己應…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