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P67

  ..續本文上一頁上,或纏在頭上。當然,如果你有病、頭痛,必須戴帽纏頭,也可以開許。可是你無病無痛,這樣去作有很大過失。這一點在藏地作得很好,但在漢地一些地方有點奇怪。去年我看到一本香港的佛教刊物,上面有一張照片:法師在上面講法,聽席上的居士都戴著帽子……,其它一些地方,這種現象也不少,這種規定不知出于何處。根據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製律儀,說法時必須注意二十五種威儀,其中對不准覆頭、纏頭等規定得很清楚。不管你是哪個宗派,對佛陀親口所宣的律藏總該承認吧。希望你們在聽法、傳講佛法時,一定要注意這點。在聞法時,必須要脫鞋、盤腿或跏趺而坐,而且要很端正。有些初學者可能不懂,在聽法時穿著鞋,坐勢也很不合威儀。如果你是受了戒的出家人,這樣做有佛製罪,如果是居士,也是犯了自性罪。

  在露天場合聽受上師傳法時,如果遇到太陽曝曬得厲害,或者下雨、雪等惡劣天氣,上師沒有開許,不能打著傘聽法,應思維佛法難聞而安忍一切寒熱,以此而積累功德資糧。聞法時,也不能手持刀槍之類兵器,還有手杖等,也不能拿。如果有病,行走不便,將手杖帶在身邊也可以開許。但兵器之類,如果是爲了保護上師,也可以配帶,除此之外出家人平時應遠離這類東西。大乘菩薩如果遇到這類不具威儀者,是不能傳法的,“不敬勿說法”,對一切不恭敬上師、正法者,都不能說法。如果你明知聽者不具恭敬心,不具威儀,仍然給他們傳了法,你即犯了別解脫戒和菩薩戒,法的加持力也會消失,對聽衆和自己都沒有利益。而且聽者沒有恭敬心,很易對法生邪見而墮落惡趣。

  恭敬心和信心是聞法者必具的兩個條件,如果不具足,很難得到聞法功德,也容易生邪見。如果你處在這種情況下,不如暫時不去聽,坐下來清淨自己的相續後,再去聽也不遲;如果你是傳法上師,對這樣的聽法者,也應暫停傳法爲宜,不然對自他都有一些損害。

  我們不論修學顯宗、密宗等任何一個法門,恭敬心和信心是關鍵。若不具信敬,本師釋迦牟尼佛親自給你傳授各種甚深法義,你也得不到點滴法益。曆代傳承上師都這樣強調過:如果自己對上師具足真實的信敬心,則能得到一切功德與加持。崗波巴大師在離開密勒日巴尊者時問:“我什麼時候可以攝受弟子?”尊者告訴他說:“你何時與現在的心情不同了,對我這個老父真正看成與佛無別,那時你就可以攝受弟子。”你如果真正對傳承上師生起了無僞信心,上師的一切功德定會于你的相續中生起,那時你攝受弟子、傳法都可以進行了。以前我去法國,與索甲仁波切接觸了十天左右,當時他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對傳承上師的信敬。他經常說:“啊呀,因我對上師的恭敬心,才有現在的弘法力量,這完全是上師加持啊!”當時他寫的《西藏生死書》正在由英文原稿譯成藏文,現在漢文本也有了。這本書在東、西方都很受推崇,在現代這種漠視人類精神的社會,談生死問題能有如此大影響,不能不說這是一個奇迹!我想這都是因爲仁波切對自己的上師具足了真實而強烈的恭敬心、信心。大家翻開這本書,會發現索甲仁波切的信敬心流溢于每一字行之間!

  曆史上很多大成就者,也是依靠對上師的信心和恭敬心而成就。華智仁波切的根本上師如來芽尊者(晉美甲維尼格),以前在深山岩洞中閉關苦修多年。有一天他走出山洞到外面休息,那天陽光明媚,湛藍天空中綴飾著朵朵潔白的祥雲。如來芽尊者仰望著天空,見到有一朵白雲向他的上師智悲光尊者所住方向飄去,他當時想:“那朵白雲下面,我的上師就在那兒啊!”難以忍受的猛烈念師之情與不可思議的恭敬心、信心,使尊者昏了過去。最後醒來時,智悲光尊者所有的大悲智慧已完全融入了他的相續,師徒慧心成爲無二無別。大家想想,像這種信心與恭敬,如果自己也具足,那麼自己早已獲得了成就。

  我們對自己依止過、得過法益的上師,都要有恭敬心。不然你對某一個上師有一定恭敬心,對另一個上師卻有舍棄之心,那樣無論你現在依止的上師有多偉大,也沒辦法讓你解脫成就。我們看往昔高僧大德,他們有很多上師,但他們沒有偏執,對自己所有的上師都很恭敬,使上師們的加持融入心間,而得到了偉大成就。恭敬心的重要性,在此反複強調,希望在座每一位牢記在心。

  莫示無伴女,慧淺莫言深,

  于諸淺深法,等敬漸修習。

  對無人陪伴的女人不要講法;對智慧淺薄者也不要說深廣的法義;對于深奧、淺顯的佛法,應該同等地恭敬,並依次第去傳授修習。

  此偈闡述了傳授佛法過程中該注意的叁點:第一、“莫示無伴女”,在比丘戒中,規定了比丘不能在沒有其他人陪伴的女人前說法。當然,說法上師如果是在家形象,同樣也是不能給單獨的女衆說法,在大乘經典中對此也有明確規定,這點大家應該知道。即使是戒律清淨的說法上師(比丘),于無伴女前說法,即爲觸犯比丘戒中的不定罪,要麼是犯重罪,要麼犯輕罪,而且對女衆如是說法,很容易生起染汙心,最後極易犯根本戒。于無伴女說法,最嚴重的後果是受到他人誹謗,使叁寶蒙汙。這個過失,希望你們不要去染上。

  我們在學院中,都是爲大衆說法,不會遇到這種對無伴女說法的情況。但我想你們男衆以後到漢地去弘法,會不會遇到,很難說。現在在國外與很多地方,這類情況似乎是屢見不鮮。有的法師帶著女侍者,開車、拿行李、端茶送飯,有時候是司機、有時是秘書、有時是弟子……。鬧得別人在背後議論紛紛,自然生很多邪見、非議,這種作法,對自他究竟有無利益呢,大家自然清楚。我們在座的男衆,以後在弘法過程中,如果你要弘揚佛法,去真實地利益他人,最好不要帶著一個女衆到處跑,這樣沒有什麼意義,也不會有什麼利益。尤其你如果是個凡夫人,久而久之,世俗情愛很容易將你纏縛。阿底峽尊者說過:“出家比丘最大的魔障是什麼——女人”,無垢光尊者更是給後學者反複闡述了男衆修行人最大的障道因素爲狡詐之女人,每一個真正的修行人都應“遠離衰損根源之女人”。在《月燈經》、《寶積經》裏也講了女衆各種過失。女衆的煩惱確實比較重,再加上有很多不共過失,在末法時代攝受女衆,我有時想如果不是大菩薩是不會有什麼意義。

  [有關女衆如何依止上師之教言]

  你們女衆想要如法依止上師,首先自己的發心一定要清淨。現在末法時代,有一些女衆,在依止上師時,恭敬心和貪愛心交織在一起:“啊,我與這個上師、活佛、堪布有如何如何不同因緣……”“這個法師和我特別特別熟悉,他吃飯的時候如何如何,他的衣服……”到處信口胡言,而且這類語言據說比較普遍。請這類人好好內省一番,如果你真與上師有不同因緣,也對上師特別熟悉,那這種說法就另作別論;如果沒有,是不是這種言論與你受的戒律有些觸犯呢?說這種話,你自尊自重的人格、還有上師的事業各方面肯定有很大危害。如果是個正常人,即使與上師有某種特殊因緣也不會說,沒有的事,世人往往爲了某種目的自我吹噓。分析說這些話的發心、涵義,其言外之意無非是說自己與某上師關系很緊密,或者有某種超乎他人的親密,以此而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在別人面前炫耀一番而已。

  在依止上師時,如果將世間情愛攪到裏面,對上師、正法的清淨信心、恭敬心被染汙了,清淨法緣也會被破壞,這樣將會導致極不穩定的變化。我們都見過世間人的種種情感,常常變化多端,沒有什麼穩定、長久可言。世間男女因業緣而生情愛,往往是以雙方悲恨交加而結束。幾年前臺灣法院判了一樁離婚案,一對共同生活了六十幾年的老夫婦宣告感情破裂,此事在《尋找心裏生命》也有記載。這類故事也許大家見得不少,世俗感情只不過是一種迷亂的業識,既不清淨,也靠不住。作爲修學出世間法的修行人,如果在依止上師時有這類染汙心,則正好與上師和弟子之間賴以維持關系的佛法相違背,最後會很危險。

  前一段時間,上師如意寶也給了藏族尼衆一番嚴肅的教誡。她們倒不是對幾位老堪布有貪心之類的染汙,而是女人的另一項大煩惱——嫉妒,以此而互相之間喜歡爭吵:這是我們的堪布,這是我的堪布……。將傳法上師看作私有財産一般。上師如意寶說:“這些老堪布是給你們講經說法的上師,與你們沒有世俗關系,不是你們的……”女衆的嫉妒心,普遍要重一些,如果不加對治,很多人在依止上師時,往往會因此而鬧出許多是非,對上師的弘法事業,自己的前途都有危害。這類事件,往往是因某些女衆宣揚上師對自己特別關心、贊歎等等,而導致她人生嫉妒,無中生有、添油加醋一番,大肆誹謗,最後鬧得謠言紛紛,爭吵不休。大家要如法地依止上師,先得將愚癡染汙心與真正的恭敬心、信心區分開來,斷除自相續中的貪心、嫉妒等染汙。弟子依止上師應該是敬畏、崇敬、信任,以隨順于正法的清淨心去依止,有了這樣的基礎後,才能真正去依止上師,一切都會有如法進行的可能性。

  今天講這些,希望女衆切實地對照檢查自己,恒時注意自己的染汙煩惱。如果自己不如法,很多上師不敢攝受,給大家傳法的上師也可能爲避免麻煩而離開,我在這方面替女衆很擔心。尤其年輕的女衆,說話做事各方面的威儀,如果不如法,對戒律注重的上師見到這些就不願攝受,再加上不如法行爲會招致外人非議,麻煩很多,應接不暇,上師也受不了,幹脆就遠離。這樣你們得不到法益,得不到引導。女衆在這方面確實很可憐,雖然學佛的很多,真正得到如法引導的卻很少。很多法師並非沒有大悲心,但是在攝受女衆方面,因你們的不共煩惱,貪心、嫉妒等種種染汙心,這些法師不得不去考慮:利益衆生是很好,但與她們打交道,自己會不會染汙?如果法師的心經常受到擾亂,弟子們又相互嫉妒而誹謗,麻煩事接踵而來,最後法師也只好舍棄攝受女衆。

  我們如果得不到…

《入菩薩行廣釋(上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