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用欽,不詳其所出。居錢塘七寶院。依大智學律。聞大智示衆曰,生宏毗尼,死歸安養,出家學道,能事斯畢。即標心淨土,一志不退,日課佛叁萬。嘗神遊淨土,見佛大士種種異相。謂侍者曰,吾明日西行矣,即集衆唱佛。黎明合掌西向,跏趺而化。(佛祖統紀)
宋朝用欽,不清楚他的出身。他住在錢塘七寶院,依止大智律師學律。大智律師對大衆開示:“生宏毗尼,死歸安養,出家學道,能事斯畢。(在生時弘揚戒律,死後歸于淨土。出家學道就算大事了畢。)”他聽到這句話時非常觸動,從此就把目標定在淨土上。他從立志之後就再沒有退轉過,每天念叁萬佛作爲日課。
一次,神遊淨土,見到佛菩薩種種奇異之相,對侍者說:“我明天要去西方了!”就集衆念佛。念到黎明,合掌向著西方,結跏趺坐化去。
宋惟渥,錢塘人。杜門謝事,閱大藏叁過。華嚴法華諸經,總誦二萬卷。晚年,誦彌陀經二十藏。一夕,偶疾,西向端坐,作印而化。(佛祖統紀)
宋朝惟渥,錢塘人。閉門謝絕世間事,閱過叁遍大藏經,《華嚴》、《法華》等種種佛經總共誦了兩萬遍。晚年誦《彌陀經》20藏(100960卷)。一天晚上,忽然有病,向西端坐,結印而化。
宋仲明,不詳其所出。居山陰報恩寺,素無戒檢。偶因感疾,謂同學道甯曰,心識散亂,何藥可治。甯雲,但隨息念佛爲上藥。明依法念之。至七日,困甚,甯又令觀想佛像。久之,忽言二菩薩至。已而曰,佛來也,瞑目而化。(佛祖統紀)
宋朝仲明,不知他的出身。住在山陰報恩寺,平時不注重持戒。有一次偶然得病,對同學道甯說:“現在我心很亂,有什麼藥能治?”道甯說:“你隨呼吸念佛,這是最好的藥。”仲明就按他的方法隨呼吸念佛。到了第七天人困得不行,道甯又告訴他觀想佛像。過了很久,忽然說:“兩大菩薩來了!”接著又說:“佛來了!”眼睛一閉就坐化了。
宋沖益,不詳其所出。居錢塘淨光寺,刺血書淨土七經。複金書法華。刻西方叁聖像。依止觀坐禅法,念阿彌陀佛。一日,感疾,不服藥。拈香,對佛忏悔。請大衆同唱佛名。諷彌陀經,至西方世界,奄然而化。(佛祖統紀)
宋朝沖益,不明他的出身。住在錢塘淨光寺,刺血寫淨土七經,又用金水寫《法華經》,刻西方叁聖像,依止觀坐禅的方法念阿彌陀佛。
有一天生病了,不吃藥。拈香對佛忏悔,請大衆同唱佛名。誦《彌陀經》念到“西方世界”時,忽然坐化。
宋本空,字虛堂,姓徐,明州奉化人。母夢神光繞室而有子。空少時,常蔬食誦經。年十四,出家,從智湧然法師,受教觀。淳熙中,主資教寺。後遷白蓮寺,大揚宗教,日以往生爲正念。紹熙叁年叁月叁日,別衆就座,書偈而化。(佛祖統紀)
宋朝本空,明州奉化人。母親夢到神光環繞屋子,就生了他。
本空少年時,常常吃素誦經。14歲出家,依止智湧法師受持教觀。淳熙年間,主持資教寺。後來遷往白蓮寺,大揚宗教。每天以往生爲正念。
紹熙叁年叁月叁號,跟大衆告別。坐在法座上,寫完一首偈就坐著往生了。
宋法因,字刳心,姓顧,明州慈溪人。學于草庵因法師,盡其旨要,時稱爲小因。主廣壽寺叁十年,冥心淨業,晝夜講演,未嘗一日詣族姓家。施者至,不得卻,受其少分。所居室,或勸新之。曰,此軀尚無常,何事外物爲哉。
宋朝法因,明州慈溪人。隨草庵大因法師學法,得到草庵的旨要,時人稱爲“小因”。
主持廣壽寺30年,默默修持淨業,晝夜講演,沒有一天去過同族親戚家。有人來布施,如果推卻不了,就只接受少分供養。所住的屋子別人勸他更新,他說:“連身體都是無常的,哪有時間管身外之物呢!”
紹熙四年八月,示疾,于定中見淨土二菩薩。謂左右曰,吾睹法華道場,與平時所見異甚。吾將行矣,即集衆諷觀經,稱佛號。或請留偈,乃書曰,我與彌陀本無二,二與不二並皆離。我今如此見彌陀,感應道交難思議。挺身端坐,結印而化。(佛祖統紀)
紹熙四年八月,示現有病,定中見到淨土兩大菩薩。他對左右說:“我親睹法華道場,跟平時所見很不一樣。我要走了。”就集合大衆諷誦《觀經》、稱念佛名。有人祈求留偈,他提筆寫道:“我與彌陀本無二,二與不二並皆離,我今如此見彌陀,感應道交難思議。”挺身端坐,結印而化。
宋智廉,不詳其所出,居上虞化度寺。禀性質樸,是非不挂唇吻。初遍參宗門。晚節一意西方。
宋朝智廉,不明出處。住在上虞化度寺。天性質樸,口裏不說是非。最初在宗門到處參訪。晚年立志一心系念西方。
慶元元年秋八月,無病,忽別衆曰,我夢中見阿彌陀佛,身長七八尺,紫金相好,現白毫光,大衆圍繞而說法。佛言,諸善人等,當起大信心,修諸善法,來生我國,說已即隱。我既見佛,往生必矣。
慶元元年秋天八月,沒有病,忽然告別大衆說:“我夢見阿彌陀佛,身高大概七八尺。佛身紫磨金色,相好莊嚴,現白毫光,大衆圍繞說法。佛說:“諸善男子,應起大信心,修諸善法,來生我國。”說完景象就隱沒了。我已經見佛,決定是往生了。”
乃書偈曰,雁過長空,影沈寒水。無滅無生,蓮華國裏。書畢,回身向西,結印而化,年八十二。(樂邦文類)
之後寫偈:“雁過長空,影沈寒水,無滅無生,蓮華國裏。”寫完,轉身朝向西方,結印而化。82歲。
宋慧明,字無晦,杭州鹽官人,出家祥符寺。依上竺慧光二十年,了一心叁觀之旨。晚居菁山常照寺,修淨業,日課法華全部。楞嚴圓覺等經,亦循環諷誦。持彌陀號,日萬數。
宋朝慧明,杭州鹽官人。在祥符寺出家,依止上天竺寺慧光法師二十年,徹了一心叁觀的妙旨。
晚年住在菁山常照寺,修持淨業。每天誦《法華經》全部,《楞嚴經》、《圓覺經》等佛經也循環諷誦,而且念佛號一萬。
慶元五年春,示疾。召徒囑曰,吾學大乘,求生淨土,今必遂矣。弟子請作頌。斥曰,我臨死,豈更謎語乎。不得已,大書骨頭只煨過五字,即累足坐逝。衆聞天樂西來,徘徊頂上,有頃而息。茶毗,得五色舍利無數。(樂邦文類)
慶元五年春天,顯現有病,把徒弟招來囑咐說:“我學大乘求生淨土,今天一定是滿願了!”弟子請他作頌,他呵斥說:“臨死還寫這些謎語幹什麼!”不得已,就大寫了“骨頭只煨過”五個字(意思是骨頭就這麼燒過)。這樣結跏趺坐就走了。
大家聽到從西方傳來天樂,在頂上盤旋。一段時間,天樂才止息。荼毗得到的五色舍利不計其數。
宋了義,號木讷,鍾離少師之曾孫也。年十五,舉進士。過金陵,見保甯玑公,聞法開悟,即從剃染。隨所至處,扁曰昨夢。念念西方,未嘗間斷。祥公赴黃檗,挽之偕行。一夕,祥夢義來別雲,西歸矣。複見佛菩薩,授以金臺。越叁日,炷香宴坐,含笑而化。
宋朝了義,是鍾離少師的曾孫。15歲考上進士。經過金陵,拜見保甯玑公時,聽玑公說法而開悟。于是就依止玑公剃染爲僧。不論到哪裏,都把住處題名爲“昨夢”(認爲世間種種都宛如昨夜的迷夢,只有淨土才是歸宿),所以心心念念都系在西方上,沒有間斷過。
一次,祥公去黃檗山拉他一起去。有一天晚上祥公夢到了義來告別說:“我回西方了!”又見佛和菩薩授予他金臺(就是得到了上品上生)。過了叁天,果然燒香宴坐,含笑坐化。
嘗詣五臺,忽覺隨衆菩薩後行道,有紫绶金章二人從其後。義诘其名。一僧引至殿旁,觀玉牌金書王古葛繁二名字。二人俱修淨業,事具本傳中。(佛祖統紀)
了義有一次到五臺山時,忽然入了境界,感覺自己跟在很多菩薩後面行道。有紫绶金章的兩個人跟在他後面,就問:“你叫什麼?”一位僧人把他帶到大殿旁邊,上面有玉牌用金色的字寫著“王古”、“葛繁”。這兩位都修持淨業,事迹記載在淨土傳裏。
宋祖南,不詳其所出。居南嶽,刺血書阿彌陀經五百卷,金剛經一百卷,法華經十部,先後二十七年。長時念佛,期生安養。末後血乾骨立,念佛之聲不絕。一日至方丈,升座而化。體中迸出舍利,隨取隨生。(佛祖統紀)
宋朝祖南,不知是哪裏人。住在南嶽,刺血寫了《阿彌陀經》500卷、《金剛經》100卷、《法華經》10部,前後經曆27年。
他平時長期念佛,誓願求生淨土,到最後血幹骨立時,念佛之聲也沒有間斷(古人對法的誠敬是現代人無法想象的。27年裏刺血寫經,舍身供養佛法,如同世尊因地行道的事迹。血流幹了,只剩骨頭,而堅貞之心卻從來沒有改過,念佛聲也從沒有間斷)。
有一天到方丈室升座之後,端坐往生。身體中迸出舍利,隨取隨生。
宋睎湛,山陰人,少爲儒生,忽厭世出家。與瑩行人,建無量壽佛殿于院社,專修淨業,坐不背西。久之,常見叁聖相。一夕,面西誦經,正坐作印而化。(佛祖統紀)
宋朝睎湛,山陰人。少年時做儒生,忽然生了厭世心而出家。他和當時的瑩行人在院舍中建了無量壽佛殿,專修淨業。平時端坐不背對西方。久而久之,常見到西方叁聖像(古人專志淨土,坐的時候都面朝西方,從不背對。這是表明自己向往西方、禮敬西方)。
一天晚上,睎湛面向西方誦經,端坐結印而化。
宋法持,不詳其所出。居化度寺,修彌陀忏叁年。燼二指,增受戒法。造西方叁聖像。誦觀經、彌陀經、如意輪咒。願促閻浮之壽,早生安養。
宋朝法持,不知是哪裏人。他住在化度寺,修了叁年彌陀忏,燃了兩指,增受戒法,造立西方叁聖像,誦《觀經》、《彌陀經》、《如意咒輪》,願減去閻浮提的壽命,以求早生安養(他生淨土的心很切。覺得在世間活著沒有意義,發願減去人間的壽命,好早日往生淨土)。
一日,小疾,哭禱佛前,願垂接引。唱佛之聲,聞于百步。忽見佛身丈六,立于池上。即自言曰,我已得中品生矣。端坐,面西而化。(佛祖統紀)
有…
《淨土聖賢的傳記(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