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聖賢的傳記(七)▪P2

  ..續本文上一頁、一絲不苟,不像我們放逸自欺。)

  建炎元年秋,謂首座修慧曰,床前多寶塔現,非吾願也。所願見阿彌陀佛耳,可爲我集衆念佛。首座鳴鍾集衆,僧至百余人。玉舉首加敬曰,佛來也。端坐,合掌而化。(佛祖統紀)

  建炎元年秋天,齊玉對首座修慧說:“我床前現了多寶塔,但這不是我的夙願。我願見阿彌陀佛,可以爲我集衆念佛。”首座就鳴鍾集衆。當時來了一百多位僧人。齊玉舉頭更加恭敬地說:“佛來了!”這樣端坐雙手合掌就往生了。

  宋蘊齊,字清辯,姓周,錢塘人。幼試經得度,傳教觀于法明會賢師。嘗患疫,百藥不治,遂力課觀音尊號。夢一女人以鑿開其胸,易其心,以手摩之,患即愈。疇昔所覽,靡不通曉,走筆成章,率歸典雅。曆主蘇杭諸方丈,晚歸常熟上方。建炎四年正月,集衆諷彌陀經,稱佛號而化。茶毗,獲舍利,起塔上方。(佛祖統紀)

  宋朝蘊齊,浙江錢塘人。幼年考試佛經,得度爲僧。在法明會賢師前得授教觀。曾經生病,醫藥無效,因此就努力地念觀音菩薩。夢到一個女人用鑿子打開他的胸部換了心,再用手撫摸,病就好了。從此往昔讀過的經論典籍無不通曉。揮筆成章,寫出的文字都很典雅。曆來主持蘇州、杭州諸寺院。晚年歸于常熟上方寺。

  建炎四年正月,集衆諷誦《彌陀經》,念著佛號端坐往生。荼毗所得的舍利在上方寺造塔供養。

  宋道言,會稽人,靈芝元照之弟子也。專修淨業。臨終數日前,見二神人長丈余,謂言何不系念。于是大集道俗,稱佛名叁晝夜。將畢,自升座說法,爲衆忏悔。至曉,即座而化。(佛祖統紀)

  宋朝道言,浙江會稽人,是靈芝元照律師的弟子,生平專修淨業。臨終幾天前,見兩個神人一丈多高,對他說:“道言,你怎麼不系念佛呢?”他立即集合僧俗大衆,連續念佛叁晝夜。即將結束時,自己升座說法,爲大衆忏悔。到早晨,就在法座上遷化了。

  宋元肇,姓陸,明州人。早歲習律,閱大藏,誦蓮經萬部。又刺血,書蓮經一部,律宗諸疏叁部。建炎四年,金兵破明州,肇時住湖心寺,金兵強之北行。至南徐,謂左右曰,吾將西歸矣。即聞笙歌聲,西望念佛而化。(佛祖統紀)

  宋朝元肇,明州人。早年學律,閱藏經,誦《法華經》一萬部,又刺血寫《法華經》一部、律宗諸注疏叁部。

  建炎四年,金兵攻破明州(這是南宋時期宋朝被金國打敗,國破家亡)。元肇當時住在湖心寺,金兵強迫他去北方。他隨軍到達南徐時,對左右說:“我要回西方了。”這時聽到空中有笙歌之聲。他看著西方,念著阿彌陀佛站著走了。

  宋思淨,姓喻,錢塘人,受法華于德藏瑛法師。既悟厥旨,複潛心淨觀,專志念佛,日課觀經。大觀初,于府治北關創精舍,飯僧叁百萬,因擴舍爲寺,接待僧侶。宣和初,遇亂,直造賊壘,願以身代一城之命。賊悚然,爲之少戢。

  宋朝思淨,錢塘人。在德藏法師處領受《法華經》。他在了悟法華玄旨之後,又潛心于淨土觀行,專志念佛。每天以《觀經》爲日課。

  大觀初年,在府城北關創立精舍,給叁百萬僧人供齋。因此就把舍宅擴充爲一座大寺院,接待僧侶。

  宣和初年,遇到賊匪作亂。思淨很有英雄氣概,他直接到賊窩裏,說願以自己的性命代替全城人的性命。賊匪聽了心裏恐懼,所以就稍有收斂。

  素善畫佛,每畫,先于淨室念佛,注想久之,乃下筆。一日,畫丈六像,忽見佛光,良久乃滅,衆皆瞻禮,世因呼爲喻彌陀。

  思淨平時擅長畫佛像,每當繪畫時,先在淨室中念佛,專注觀想很久才下筆。有一天,他畫了丈六佛像,忽然見到佛光,很久才息滅。衆人見到佛光時,都瞻仰禮拜。因此人們稱他爲“喻彌陀”。

  或問,淨何不參禅。答曰,平生只解念彌陀,不解參禅可奈何。但得五湖風月在,太平不用起幹戈。紹興七年冬,端坐想佛。經七日,忽起燃香供佛。歸座,跏趺而化。頂上經七日猶暖,異香不散。(佛祖統紀,西湖高僧事略。)

  有人問:“你何不參禅?”他回答:“平生只解念彌陀,不解參禅可奈何,但得五湖風月在,太平不用起幹戈。”紹興七年冬天,端坐想佛,經過七天。忽然燃香供佛,歸座後結跏趺坐遷化。頂門七天溫暖,屋內異香不散。

  宋如湛,姓焦,永嘉人,母夢見寶塔,而湛生。幼試法華,得度。依車溪卿法師。後參慧覺玉法師于橫山,晝夜體究,盡通教觀。初主車溪壽聖寺。講余,課法華經一部,佛號二萬聲。

  宋朝如湛,永嘉人。母親夢見一座寶塔而生了他。幼年考試《法華經》,得度爲僧。依止車溪卿法師。後來在橫山參慧覺法師,晝夜體究,對天臺教觀無不通達。最初主持車溪壽聖寺。講法之余,要念一部《法華經》、兩萬聲佛號。

  有求爲知事者,不見用,其人懷憾,挾刃入室,見達官滿座,惶恐而退。次夜複入,則昏暗無路。又一夕複入,則見湛分身十余,皆同一狀,遂駭走。其後,私以告人,人亦以是神之。

  當時有人求他想做知事,沒被采用。這人就懷恨在心,拿著刀進屋,只見裏面達官滿座,嚇得他驚慌而逃。第二天夜裏又來了,只見夜晚昏暗找不到路。再過一天的晚上,又來了,這次見如湛分了十多個身,都是同一形象,他害怕得趕緊逃走。然後私下把這件事告訴別人。所以人們都視如湛爲神人。

  湛少睡,夏月,坐草莽中,口誦法華,袒身施蚊。門人謂湛年高,宜少息。湛曰,翾飛之類,安得妙乘。所冀啖我血,聞我經,以結淨緣耳。後人表其處爲喂蚊臺。晚歲謝事,閑居小庵,日熏淨業。紹興十年九月,念佛如常,端坐而化。阇維,得五色舍利。著有淨業記,釋觀經疏等書。(佛祖統紀)

  如湛很少睡覺。夏天就坐在草莽中,口誦《法華經》,袒露身體布施給蚊蟲。門人說:“您老年紀大了,應當稍微休息。”如湛說:“像這些飛蟲哪裏能聽到殊勝的妙乘?我所望的是它吃我的血時,能聽我誦《法華經》,結下淨緣。”後人表彰此處爲“喂蚊臺”。

  晚年,他謝絕世事,閑居小庵中,每天熏修淨業。紹興十年九月,照常念佛,端坐往生。荼毗得到五色舍利。

  宋宗利,姓高,會稽人。七歲,受業于天華。既具戒,往蘇州,依神悟,即入普賢忏室,要期叁載。忽夢亡母謝曰,蒙汝忏功,已生善處。又見普賢,從空而過。忏畢,複往靈芝,谒大智律師,增受戒法。

  宋朝宗利,會稽人,7歲在天臺出家。受戒後就去蘇州依止神悟法師。當時進入普賢忏室,立誓以叁年爲期修持忏法。修忏期間,忽然夢到去世的母親報謝說:“蒙你忏悔的功德,我已經生到了善處。”又見到普賢菩薩從空中過去。忏期完畢,就去靈芝拜谒大智律師,增受戒法。

  嘗于定中,神遊淨土,見寶池蓮華寶林境界。尋詣新城碧沼寺,專修念佛叁昧。閱十年,複遊天臺、雁蕩、天封,皆建淨土道場。晚歸天華,建無量壽佛閣。建炎末,入道味山,題所居,曰一相庵。

  曾經在定中神遊淨土,見到寶池、蓮花、寶林等殊勝境界。不久到了新城碧沼寺,專修念佛叁昧,經曆有十年。又遊曆天臺、雁蕩、天封,所到之處都建立淨土道場。晚年歸于天華,建無量壽佛閣。建炎末年,住在道味山,在居室上題名“一相庵”(念佛法門叫“一行叁昧”,也叫“一相叁昧”,就是專修阿彌陀佛這一行)。

  紹興十四年正月,謂弟子曰,吾見白蓮華遍滿空中。越叁日,複曰,佛來矣。即書偈曰,吾年九十頭雪白,世上應無百年客。一相道人歸去來,金臺坐斷乾坤窄。端坐而逝。是日,近山人見異僧滿山,不知所自雲。(佛祖統紀)

  紹興十四年正月,對弟子說:“我見到白蓮花遍滿虛空。”過了叁天又說:“佛來了!”之後提筆寫偈:“吾年九十頭雪白,世上應無百年客,一相道人歸去來,金臺坐斷乾坤窄。”這樣就端坐往生了。

  這一天,山附近的人都見到滿山奇異的僧人,不知是從哪裏來的。

  宋道琛,姓彭,溫州樂清人。年十八,受具戒,初學律儀。已而從淵師于法明寺,微言妙旨,一聞便領。尋主廣濟寺,遷廣慈。建炎叁年,敕主資福院,賜號圓辯。專修念佛叁昧。

  宋朝道琛,溫州樂清人。18歲受具足戒。最初學習律儀,在法明寺依止淵師。當時師父給他講的微言妙旨,一聽就能領會。不久又主持廣濟寺,遷居到廣慈寺。建炎叁年,皇帝诏令主持資福寺,賜號爲“圓辯”,專修念佛叁昧。

  一日,禅定中,見一老僧坐禅榻上,顧謂琛曰,吾四明法智也。琛驚喜作禮,問曰,道琛于一家法相,未能通達,乞垂指教。老僧首肯之。覺而心地豁然,慧辯日進。自是言教觀者,皆禀焉。紹興十二年,主南湖,行法華叁昧,感普賢放光。建淨土系念會,于月二十叁日,集道俗念佛,至萬人。

  有一天,他定中見到一位老僧坐在禅床上,看著道琛說:“我是四明法智(宋朝中興天臺宗的大祖師——四明寺的法智大師)。”他驚喜禮拜,說:“道琛對一家法相未能通達,乞求大師賜予指教。”老僧點頭答應。醒來後,心地豁然,智慧辯才與日增進。從此談論教觀的人都禀承道琛的言教。

  紹興十二年,主持南湖,行法華叁昧,感得普賢大士放光。建淨土系念會。當月二十叁號,集合道俗念佛,達到上萬人。

  二十叁年十二月十六日,集衆諷觀經,晝夜不絕。衆聞異香盈室。琛曰,佛來接我。即沐浴更衣,書偈曰,唯心淨土,本無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令諷安樂行品,未終,嗒然而逝。留龛彌月,貌如生。(佛祖統紀,樂邦文類。)

  二十叁年十二月十六號,集衆諷誦《觀經》,晝夜不斷。大衆都聞到異香滿室。道琛說:“佛來接我了!”然後沐浴更衣,寫偈說:“唯心淨土,本無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令大衆諷誦《法華經·安樂行品》,還沒誦完,就悄然往生。當時法體在龛中保留了一個月,面貌如生。

  宋子元,平江昆山人,茅氏子。母柴氏,夜夢一佛入門,次旦生元,因名佛來。投延祥寺,出家,習止觀,定中聞鴉聲,大悟。自後棲心…

《淨土聖賢的傳記(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