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圣贤的传记(七)▪P2

  ..续本文上一页、一丝不苟,不像我们放逸自欺。)

  建炎元年秋,谓首座修慧曰,床前多宝塔现,非吾愿也。所愿见阿弥陀佛耳,可为我集众念佛。首座鸣钟集众,僧至百余人。玉举首加敬曰,佛来也。端坐,合掌而化。(佛祖统纪)

  建炎元年秋天,齐玉对首座修慧说:“我床前现了多宝塔,但这不是我的夙愿。我愿见阿弥陀佛,可以为我集众念佛。”首座就鸣钟集众。当时来了一百多位僧人。齐玉举头更加恭敬地说:“佛来了!”这样端坐双手合掌就往生了。

  宋蕴齐,字清辩,姓周,钱塘人。幼试经得度,传教观于法明会贤师。尝患疫,百药不治,遂力课观音尊号。梦一女人以凿开其胸,易其心,以手摩之,患即愈。畴昔所览,靡不通晓,走笔成章,率归典雅。历主苏杭诸方丈,晚归常熟上方。建炎四年正月,集众讽弥陀经,称佛号而化。茶毗,获舍利,起塔上方。(佛祖统纪)

  宋朝蕴齐,浙江钱塘人。幼年考试佛经,得度为僧。在法明会贤师前得授教观。曾经生病,医药无效,因此就努力地念观音菩萨。梦到一个女人用凿子打开他的胸部换了心,再用手抚摸,病就好了。从此往昔读过的经论典籍无不通晓。挥笔成章,写出的文字都很典雅。历来主持苏州、杭州诸寺院。晚年归于常熟上方寺。

  建炎四年正月,集众讽诵《弥陀经》,念着佛号端坐往生。荼毗所得的舍利在上方寺造塔供养。

  宋道言,会稽人,灵芝元照之弟子也。专修净业。临终数日前,见二神人长丈余,谓言何不系念。于是大集道俗,称佛名三昼夜。将毕,自升座说法,为众忏悔。至晓,即座而化。(佛祖统纪)

  宋朝道言,浙江会稽人,是灵芝元照律师的弟子,生平专修净业。临终几天前,见两个神人一丈多高,对他说:“道言,你怎么不系念佛呢?”他立即集合僧俗大众,连续念佛三昼夜。即将结束时,自己升座说法,为大众忏悔。到早晨,就在法座上迁化了。

  宋元肇,姓陆,明州人。早岁习律,阅大藏,诵莲经万部。又刺血,书莲经一部,律宗诸疏三部。建炎四年,金兵破明州,肇时住湖心寺,金兵强之北行。至南徐,谓左右曰,吾将西归矣。即闻笙歌声,西望念佛而化。(佛祖统纪)

  宋朝元肇,明州人。早年学律,阅藏经,诵《法华经》一万部,又刺血写《法华经》一部、律宗诸注疏三部。

  建炎四年,金兵攻破明州(这是南宋时期宋朝被金国打败,国破家亡)。元肇当时住在湖心寺,金兵强迫他去北方。他随军到达南徐时,对左右说:“我要回西方了。”这时听到空中有笙歌之声。他看着西方,念着阿弥陀佛站着走了。

  宋思净,姓喻,钱塘人,受法华于德藏瑛法师。既悟厥旨,复潜心净观,专志念佛,日课观经。大观初,于府治北关创精舍,饭僧三百万,因扩舍为寺,接待僧侣。宣和初,遇乱,直造贼垒,愿以身代一城之命。贼悚然,为之少戢。

  宋朝思净,钱塘人。在德藏法师处领受《法华经》。他在了悟法华玄旨之后,又潜心于净土观行,专志念佛。每天以《观经》为日课。

  大观初年,在府城北关创立精舍,给三百万僧人供斋。因此就把舍宅扩充为一座大寺院,接待僧侣。

  宣和初年,遇到贼匪作乱。思净很有英雄气概,他直接到贼窝里,说愿以自己的性命代替全城人的性命。贼匪听了心里恐惧,所以就稍有收敛。

  素善画佛,每画,先于净室念佛,注想久之,乃下笔。一日,画丈六像,忽见佛光,良久乃灭,众皆瞻礼,世因呼为喻弥陀。

  思净平时擅长画佛像,每当绘画时,先在净室中念佛,专注观想很久才下笔。有一天,他画了丈六佛像,忽然见到佛光,很久才息灭。众人见到佛光时,都瞻仰礼拜。因此人们称他为“喻弥陀”。

  或问,净何不参禅。答曰,平生只解念弥陀,不解参禅可奈何。但得五湖风月在,太平不用起干戈。绍兴七年冬,端坐想佛。经七日,忽起燃香供佛。归座,跏趺而化。顶上经七日犹暖,异香不散。(佛祖统纪,西湖高僧事略。)

  有人问:“你何不参禅?”他回答:“平生只解念弥陀,不解参禅可奈何,但得五湖风月在,太平不用起干戈。”绍兴七年冬天,端坐想佛,经过七天。忽然燃香供佛,归座后结跏趺坐迁化。顶门七天温暖,屋内异香不散。

  宋如湛,姓焦,永嘉人,母梦见宝塔,而湛生。幼试法华,得度。依车溪卿法师。后参慧觉玉法师于横山,昼夜体究,尽通教观。初主车溪寿圣寺。讲余,课法华经一部,佛号二万声。

  宋朝如湛,永嘉人。母亲梦见一座宝塔而生了他。幼年考试《法华经》,得度为僧。依止车溪卿法师。后来在横山参慧觉法师,昼夜体究,对天台教观无不通达。最初主持车溪寿圣寺。讲法之余,要念一部《法华经》、两万声佛号。

  有求为知事者,不见用,其人怀憾,挟刃入室,见达官满座,惶恐而退。次夜复入,则昏暗无路。又一夕复入,则见湛分身十余,皆同一状,遂骇走。其后,私以告人,人亦以是神之。

  当时有人求他想做知事,没被采用。这人就怀恨在心,拿着刀进屋,只见里面达官满座,吓得他惊慌而逃。第二天夜里又来了,只见夜晚昏暗找不到路。再过一天的晚上,又来了,这次见如湛分了十多个身,都是同一形象,他害怕得赶紧逃走。然后私下把这件事告诉别人。所以人们都视如湛为神人。

  湛少睡,夏月,坐草莽中,口诵法华,袒身施蚊。门人谓湛年高,宜少息。湛曰,翾飞之类,安得妙乘。所冀啖我血,闻我经,以结净缘耳。后人表其处为喂蚊台。晚岁谢事,闲居小庵,日熏净业。绍兴十年九月,念佛如常,端坐而化。阇维,得五色舍利。著有净业记,释观经疏等书。(佛祖统纪)

  如湛很少睡觉。夏天就坐在草莽中,口诵《法华经》,袒露身体布施给蚊虫。门人说:“您老年纪大了,应当稍微休息。”如湛说:“像这些飞虫哪里能听到殊胜的妙乘?我所望的是它吃我的血时,能听我诵《法华经》,结下净缘。”后人表彰此处为“喂蚊台”。

  晚年,他谢绝世事,闲居小庵中,每天熏修净业。绍兴十年九月,照常念佛,端坐往生。荼毗得到五色舍利。

  宋宗利,姓高,会稽人。七岁,受业于天华。既具戒,往苏州,依神悟,即入普贤忏室,要期三载。忽梦亡母谢曰,蒙汝忏功,已生善处。又见普贤,从空而过。忏毕,复往灵芝,谒大智律师,增受戒法。

  宋朝宗利,会稽人,7岁在天台出家。受戒后就去苏州依止神悟法师。当时进入普贤忏室,立誓以三年为期修持忏法。修忏期间,忽然梦到去世的母亲报谢说:“蒙你忏悔的功德,我已经生到了善处。”又见到普贤菩萨从空中过去。忏期完毕,就去灵芝拜谒大智律师,增受戒法。

  尝于定中,神游净土,见宝池莲华宝林境界。寻诣新城碧沼寺,专修念佛三昧。阅十年,复游天台、雁荡、天封,皆建净土道场。晚归天华,建无量寿佛阁。建炎末,入道味山,题所居,曰一相庵。

  曾经在定中神游净土,见到宝池、莲花、宝林等殊胜境界。不久到了新城碧沼寺,专修念佛三昧,经历有十年。又游历天台、雁荡、天封,所到之处都建立净土道场。晚年归于天华,建无量寿佛阁。建炎末年,住在道味山,在居室上题名“一相庵”(念佛法门叫“一行三昧”,也叫“一相三昧”,就是专修阿弥陀佛这一行)。

  绍兴十四年正月,谓弟子曰,吾见白莲华遍满空中。越三日,复曰,佛来矣。即书偈曰,吾年九十头雪白,世上应无百年客。一相道人归去来,金台坐断乾坤窄。端坐而逝。是日,近山人见异僧满山,不知所自云。(佛祖统纪)

  绍兴十四年正月,对弟子说:“我见到白莲花遍满虚空。”过了三天又说:“佛来了!”之后提笔写偈:“吾年九十头雪白,世上应无百年客,一相道人归去来,金台坐断乾坤窄。”这样就端坐往生了。

  这一天,山附近的人都见到满山奇异的僧人,不知是从哪里来的。

  宋道琛,姓彭,温州乐清人。年十八,受具戒,初学律仪。已而从渊师于法明寺,微言妙旨,一闻便领。寻主广济寺,迁广慈。建炎三年,敕主资福院,赐号圆辩。专修念佛三昧。

  宋朝道琛,温州乐清人。18岁受具足戒。最初学习律仪,在法明寺依止渊师。当时师父给他讲的微言妙旨,一听就能领会。不久又主持广济寺,迁居到广慈寺。建炎三年,皇帝诏令主持资福寺,赐号为“圆辩”,专修念佛三昧。

  一日,禅定中,见一老僧坐禅榻上,顾谓琛曰,吾四明法智也。琛惊喜作礼,问曰,道琛于一家法相,未能通达,乞垂指教。老僧首肯之。觉而心地豁然,慧辩日进。自是言教观者,皆禀焉。绍兴十二年,主南湖,行法华三昧,感普贤放光。建净土系念会,于月二十三日,集道俗念佛,至万人。

  有一天,他定中见到一位老僧坐在禅床上,看着道琛说:“我是四明法智(宋朝中兴天台宗的大祖师——四明寺的法智大师)。”他惊喜礼拜,说:“道琛对一家法相未能通达,乞求大师赐予指教。”老僧点头答应。醒来后,心地豁然,智慧辩才与日增进。从此谈论教观的人都禀承道琛的言教。

  绍兴十二年,主持南湖,行法华三昧,感得普贤大士放光。建净土系念会。当月二十三号,集合道俗念佛,达到上万人。

  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集众讽观经,昼夜不绝。众闻异香盈室。琛曰,佛来接我。即沐浴更衣,书偈曰,唯心净土,本无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令讽安乐行品,未终,嗒然而逝。留龛弥月,貌如生。(佛祖统纪,乐邦文类。)

  二十三年十二月十六号,集众讽诵《观经》,昼夜不断。大众都闻到异香满室。道琛说:“佛来接我了!”然后沐浴更衣,写偈说:“唯心净土,本无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令大众讽诵《法华经·安乐行品》,还没诵完,就悄然往生。当时法体在龛中保留了一个月,面貌如生。

  宋子元,平江昆山人,茅氏子。母柴氏,夜梦一佛入门,次旦生元,因名佛来。投延祥寺,出家,习止观,定中闻鸦声,大悟。自后栖心…

《净土圣贤的传记(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