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知禮,字約言,明州金氏子也。其父母禱佛求嗣,夢神僧攜一童畀之曰,此佛子羅睺羅也,未幾,生禮。七歲,喪母,號哭不絕,白父,求出家。遂往太平興國寺,依洪選師得度。稍長,依寶雲寺義通法師學教觀,圓頓之旨,一受即了。
宋朝知禮,明州金家的子弟(明州就是現在的甯波)。父母曾在佛前祈禱求子。夢到神僧帶著一個童子,交給他們說:“這是佛的孩子羅睺羅。”不久就生了知禮。
7歲時母親去世,號哭不停,向父親請求出家。就到太平興國寺,依洪選師得度爲僧。等稍大一點,就依止寶雲寺的義通法師學天臺教觀。對于圓頓教的旨義,一聽受就了悟。(義通大師就是上面講的來中國求學、後來成爲天臺宗祖師的韓國大德。)
淳化中,通既歸寂,受請主乾符寺。尋徙保恩院,敷揚教觀,學徒踵至。明州旱,禮與慈雲式公,修光明忏,約叁日不雨,當自焚一手,如期,果大雨。大中祥符叁年,重建保恩,賜名曰延慶。六年,建念佛施戒會。
淳化年間,義通大師圓寂。受衆人請求,主持乾符寺。不久又到保恩寺開演教觀,學徒接踵而至。當時明州大旱,知禮大師和慈雲忏主共修光明忏,約定叁天不下雨,就各自燒掉一只手。到這一天,果然天降大雨。
大中祥符叁年,重建保恩院,皇帝賜號爲“延慶”。祥符六年,建立“念佛施戒會”。
自此二月望日,歲舉會以爲常。嘗集十僧,修法華忏叁年,期以忏畢,焚身供養妙經,求生淨土。後爲衆沮,不果。複集十僧,修大悲忏叁載,燃叁指供佛。天禧四年,驸馬李遵勖,奏禮高行,賜號法智大師,敕令住世演教。
以後每年二月十五都照常舉辦這種法會。曾經集合十位僧人,修法華忏叁年。預定修忏完畢,就焚身供養《法華經》求生淨土。後來被大衆勸阻,沒有實現。又集合十位僧人修大悲忏叁年,燃叁指供佛。
天禧四年,驸馬李遵勗上奏知禮大師的高行。皇帝賜號爲“法智大師”,勅令住世演說教法。
禮以從上諸祖,闡揚淨土者,多談事相,罕示觀門,暫被時機,未窮圓頓。因取天臺觀無量壽佛經疏,研極理奧,曲暢玄風,成妙宗鈔數萬言。
知禮大師認爲從前的祖師闡揚淨土多談事相,很少指示觀門,這是暫時教化當世的根機,沒有窮盡淨土圓頓教的深義。因此取智者大師的《觀經疏》,研窮深理,暢演玄義,寫成幾萬言的《妙宗鈔》。
時方诏天下立放生池。禮歲遇佛生日,結放生會,集衆作法,縱諸魚鳥。有司以聞,敕樞密劉筠撰文,立碑院內。天聖六年正月元日,將示寂,建光明忏七日。至五日,結跏趺坐,召大衆說法畢,驟稱阿彌陀佛數百聲,奄然而逝,年六十九。
當時皇帝正诏令天下立放生池。大師每年遇到佛生日,就結放生會,集衆修法,放魚、鳥等生命。官府以此事上報,皇帝命樞密劉筠撰文,在寺院內刻立碑石。
天聖六年正月初一,大師即將示現圓寂。當時修光明忏七天。到第五天,結跏趺坐,招集大衆。說法完畢,突然間稱阿彌陀佛幾百聲,就忽然圓寂了。69歲。
露龛二七日,爪發加長。阇維時,舌根不壞,若蓮華然。(四明教行錄,觀經疏鈔,佛祖統紀。)
當時法體露龛兩個七天(露龛就是打開龛門、顯露法體,給大衆瞻仰)。在這期間,指甲和頭發長長了。荼毗時舌根不壞,像蓮花的形狀。
宋遵式,字知白,臺州甯海葉氏子也。母夢咽明珠而生式。稍長,往東掖山,依義全師出家,勤苦自厲。初學律部。繼入國清寺,燃指普賢像前,誓傳天臺教法。雍熙初,往四明寶雲寺,事義通法師。
宋朝遵式,甯海葉家的子弟。母親夢見吞下明珠而生了他。稍長大時,就去東掖山,依義全法師出家,刻苦勤奮。最初學律部。以後進了國清寺,在普賢菩薩像前燃指,發誓傳持天臺教法。雍熙初年,去四明寶雲寺承事義通大師。
嘗行般舟叁昧,積勞嘔血,兩足皮裂,以死自誓。忽見觀音垂手指其口,引出數蟲。又指端出甘露灌之,覺身心清涼,所患頓失。已而頂高寸許,聲如洪鍾,慧辯無礙。
他曾經行般舟叁昧(90天不坐不臥地持續修行),由于勞累過度,以致吐血、兩只腳皮膚開裂,這時發誓甯死也要修下去。忽然見觀音菩薩垂手指著他的口,引出好幾條蟲。又從指端流出甘露,灌進他口中。頓時覺得身心清涼,身上的病苦一下子消失了。不久,頂上高出一寸多,聲如洪鍾,辯才無礙。
通示寂,式反天臺。淳化元年,居寶雲。至道二年,結缁素專修淨業,作誓生西方記。鹹平中,歸東掖,建精舍,率衆修念佛叁昧。祥符七年,應杭人請,主昭慶寺。尋赴蘇州,講經開元寺。複反杭,主靈山。
義通大師圓寂後,遵式返回天臺。淳化元年,住在寶雲。至道二年,集合僧俗專修淨業,作《誓生西方記》。鹹平年間,回到東掖建立精舍,領衆修持念佛叁昧。祥符七年,應杭州人士迎請,主持昭慶寺。不久又去蘇州,在開元寺講經。然後返回杭州主持靈山寺。
王欽若判杭州,奏複天竺寺舊名,賜式號曰慈雲。式嘗以天臺智者放生故事語欽若,欽若因奏請以西湖爲放生池,報可。先後依經撰集諸忏法,圓融叁觀,以淨土爲歸。又因知府馬亮問道,述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
當時王欽若在杭州主政,上奏恢複天竺寺的舊名,皇帝賜予遵式法號“慈雲”(後稱“慈雲忏主”)。遵式曾以智者大師放生的事告訴王欽若。王奏請皇帝以西湖爲放生池,得到了批准。
遵式依據經典撰集各種忏法,圓融叁觀,以淨土爲歸。又因爲知府馬亮問道,撰寫了往生淨土決疑、行願兩門。
天聖中,別于寺東建日觀庵,送想西方,爲往生之業。尋講維摩經畢,與衆訣別,以講席付弟子祖韶。作謝緣詩,示將歸寂。
天聖年間,特別在寺院東邊建立日觀庵,一心憶想西方,作爲往生行業。不久講演《維摩诘經》完畢,跟大衆告辭,把講席交付給弟子祖韶,寫了謝緣詩預示自己即將圓寂。
其明年,爲明道元年,十月八日,有疾,卻醫藥。仍爲衆略說法要。令請彌陀像,或以觀音至。禮炷香祝曰,我觀觀世音,前際不來,後際不去。十方諸佛,同住實際。願受我一炷之香,諸佛證明,往生安養。或叩其所歸,對以寂光淨土。
到第二年(明道元年)十月八號,大師示現有病,謝絕醫藥,仍爲大衆略說法要,讓人請阿彌陀佛聖像。有人請來觀音聖像,遵式就對聖像禮拜燒香,祝願說:“我觀觀世音,前際不來,後際不去,十方諸佛,同住實際。願受我一炷之香,諸佛證明,往生安養。”有人問:“大師生處如何?”回答:“寂光淨土。”
至晚坐脫,年六十九。人見大星隕于靈鹫峰,紅光赫然。(樂邦文類,佛祖統紀,蓮宗寶鑒。)
當天夜晚,大師坐脫而去。69歲。人們見到大星隕落于靈鹫峰,紅光顯赫。
宋義懷,姓陳,永嘉樂清人。遊京師,投景德寺爲行童。天聖中,試經得度。遍參諸方,依明覺禅師于翠峰,偶汲水折擔,忽大悟。作偈呈覺,覺稱善。其後五坐道場,自鐵佛至天衣,化導甚廣。
宋朝義懷,永嘉樂清人。他曾經在京師景德寺做行童。天聖年間,試經得度(當時出家要考試才能剃度爲僧)。他出家後到處去參方。在翠峰依止明覺祖師,一次用扁擔挑水,忽然間扁擔折斷,一下子大徹大悟!然後作偈呈給明覺祖師,明覺看了說很好。之後接連坐了五處道場,從鐵佛寺到天衣寺,教化的人很多。
懷既了法原,仍密修淨土。嘗問學者雲,若言舍穢取淨,厭此欣彼,則取舍之情,乃是衆生妄想。若言無淨土,則又違佛語。畢竟如何。複自答雲,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晚以疾,居池陽松山庵。弟子智才,住臨平佛日寺,迎歸侍奉。才往蘇州,懷促之歸,別衆而逝,年七十二。(僧寶傳,樂邦文類。)
義懷禅師自己徹了法原,所以佛法說什麼他很清楚。他自己秘密修持淨土,不爲人知。他曾經問學生:“如果說舍穢取淨、厭此欣彼,那是取舍的心,屬于衆生的妄想。如果說沒有淨土,又違背佛語,畢竟如何?”學生都答不出,他就自己回答:“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
晚年他有病,住在池陽松山庵,弟子智才住在臨平佛日寺。智才剛去蘇州,義懷就摧他趕緊回來。他一回來,實際是義懷禅師要往生了。就跟大家告別,然後就往生了。當時72歲。
宋本如,明州句章人。少依法智法師,善詞翰,嘗請益經義。法智曰,爲我作知事叁年,卻向汝道。叁年,複請。法智厲聲一喝,複呼曰,本如。如豁然有省,以頌呈,法智肯之。
宋朝本如,少年時依止法智大師,很會寫文章。他曾經向法智大師請教經義。大師說:“你給我做叁年事,就給你說。”他真的做了叁年事,然後又來請示。法智大喝一聲,又叫:“本如!”他就豁然開悟了,然後以一首偈呈上。法智一看,說可以了。
祥符四年,主東山承天寺。大振法道,曆叁十年。講法華,涅槃,光明,觀無量壽等經,及天臺教觀,至六七遍。嘗集百僧,修法華長忏一年,瑞應屢見。寶曆二年,賜號神照法師。與丞相章得象諸賢,結白蓮社。仁宗欽其道,賜名白蓮寺。
祥符四年,他主持東山承天寺。當時大振法道(就是大大地振興了佛法),在當地主持了30年。期間講過《法華經》、《涅槃經》、《金光明經》、《觀無量壽經》等,而且講過六、七遍天臺教觀。曾經集合上百位出家人,修了一年法華長忏,屢次見到瑞相。寶曆二年,皇帝賜號爲“神照法師”。他和當時的丞相章得象等賢者結白蓮社。宋仁宗欽仰他的道行,賜號爲“白蓮寺”。
皇祐叁年五月十八日,微疾,升堂說法,與衆訣別,遂逝,年七十。時江上漁人,見雲端有僧西向去。天氣盛暑,異香非常。明年,門人啓鑰,貌如生,有大蓮華産于塔前。(佛祖統紀)
後祐叁年五月十八號,他身體有點病,升堂說法,跟大衆告別。就這樣往生了,70歲。
當時江上打魚的人見雲端有個和尚往西邊走了。當時是大熱天,發出的異香不同尋常。第二…
《淨土聖賢的傳記(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