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知礼,字约言,明州金氏子也。其父母祷佛求嗣,梦神僧携一童畀之曰,此佛子罗睺罗也,未几,生礼。七岁,丧母,号哭不绝,白父,求出家。遂往太平兴国寺,依洪选师得度。稍长,依宝云寺义通法师学教观,圆顿之旨,一受即了。
宋朝知礼,明州金家的子弟(明州就是现在的宁波)。父母曾在佛前祈祷求子。梦到神僧带着一个童子,交给他们说:“这是佛的孩子罗睺罗。”不久就生了知礼。
7岁时母亲去世,号哭不停,向父亲请求出家。就到太平兴国寺,依洪选师得度为僧。等稍大一点,就依止宝云寺的义通法师学天台教观。对于圆顿教的旨义,一听受就了悟。(义通大师就是上面讲的来中国求学、后来成为天台宗祖师的韩国大德。)
淳化中,通既归寂,受请主乾符寺。寻徙保恩院,敷扬教观,学徒踵至。明州旱,礼与慈云式公,修光明忏,约三日不雨,当自焚一手,如期,果大雨。大中祥符三年,重建保恩,赐名曰延庆。六年,建念佛施戒会。
淳化年间,义通大师圆寂。受众人请求,主持乾符寺。不久又到保恩寺开演教观,学徒接踵而至。当时明州大旱,知礼大师和慈云忏主共修光明忏,约定三天不下雨,就各自烧掉一只手。到这一天,果然天降大雨。
大中祥符三年,重建保恩院,皇帝赐号为“延庆”。祥符六年,建立“念佛施戒会”。
自此二月望日,岁举会以为常。尝集十僧,修法华忏三年,期以忏毕,焚身供养妙经,求生净土。后为众沮,不果。复集十僧,修大悲忏三载,燃三指供佛。天禧四年,驸马李遵勖,奏礼高行,赐号法智大师,敕令住世演教。
以后每年二月十五都照常举办这种法会。曾经集合十位僧人,修法华忏三年。预定修忏完毕,就焚身供养《法华经》求生净土。后来被大众劝阻,没有实现。又集合十位僧人修大悲忏三年,燃三指供佛。
天禧四年,驸马李遵勗上奏知礼大师的高行。皇帝赐号为“法智大师”,勅令住世演说教法。
礼以从上诸祖,阐扬净土者,多谈事相,罕示观门,暂被时机,未穷圆顿。因取天台观无量寿佛经疏,研极理奥,曲畅玄风,成妙宗钞数万言。
知礼大师认为从前的祖师阐扬净土多谈事相,很少指示观门,这是暂时教化当世的根机,没有穷尽净土圆顿教的深义。因此取智者大师的《观经疏》,研穷深理,畅演玄义,写成几万言的《妙宗钞》。
时方诏天下立放生池。礼岁遇佛生日,结放生会,集众作法,纵诸鱼鸟。有司以闻,敕枢密刘筠撰文,立碑院内。天圣六年正月元日,将示寂,建光明忏七日。至五日,结跏趺坐,召大众说法毕,骤称阿弥陀佛数百声,奄然而逝,年六十九。
当时皇帝正诏令天下立放生池。大师每年遇到佛生日,就结放生会,集众修法,放鱼、鸟等生命。官府以此事上报,皇帝命枢密刘筠撰文,在寺院内刻立碑石。
天圣六年正月初一,大师即将示现圆寂。当时修光明忏七天。到第五天,结跏趺坐,招集大众。说法完毕,突然间称阿弥陀佛几百声,就忽然圆寂了。69岁。
露龛二七日,爪发加长。阇维时,舌根不坏,若莲华然。(四明教行录,观经疏钞,佛祖统纪。)
当时法体露龛两个七天(露龛就是打开龛门、显露法体,给大众瞻仰)。在这期间,指甲和头发长长了。荼毗时舌根不坏,像莲花的形状。
宋遵式,字知白,台州宁海叶氏子也。母梦咽明珠而生式。稍长,往东掖山,依义全师出家,勤苦自厉。初学律部。继入国清寺,燃指普贤像前,誓传天台教法。雍熙初,往四明宝云寺,事义通法师。
宋朝遵式,宁海叶家的子弟。母亲梦见吞下明珠而生了他。稍长大时,就去东掖山,依义全法师出家,刻苦勤奋。最初学律部。以后进了国清寺,在普贤菩萨像前燃指,发誓传持天台教法。雍熙初年,去四明宝云寺承事义通大师。
尝行般舟三昧,积劳呕血,两足皮裂,以死自誓。忽见观音垂手指其口,引出数虫。又指端出甘露灌之,觉身心清凉,所患顿失。已而顶高寸许,声如洪钟,慧辩无碍。
他曾经行般舟三昧(90天不坐不卧地持续修行),由于劳累过度,以致吐血、两只脚皮肤开裂,这时发誓宁死也要修下去。忽然见观音菩萨垂手指着他的口,引出好几条虫。又从指端流出甘露,灌进他口中。顿时觉得身心清凉,身上的病苦一下子消失了。不久,顶上高出一寸多,声如洪钟,辩才无碍。
通示寂,式反天台。淳化元年,居宝云。至道二年,结缁素专修净业,作誓生西方记。咸平中,归东掖,建精舍,率众修念佛三昧。祥符七年,应杭人请,主昭庆寺。寻赴苏州,讲经开元寺。复反杭,主灵山。
义通大师圆寂后,遵式返回天台。淳化元年,住在宝云。至道二年,集合僧俗专修净业,作《誓生西方记》。咸平年间,回到东掖建立精舍,领众修持念佛三昧。祥符七年,应杭州人士迎请,主持昭庆寺。不久又去苏州,在开元寺讲经。然后返回杭州主持灵山寺。
王钦若判杭州,奏复天竺寺旧名,赐式号曰慈云。式尝以天台智者放生故事语钦若,钦若因奏请以西湖为放生池,报可。先后依经撰集诸忏法,圆融三观,以净土为归。又因知府马亮问道,述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二门。
当时王钦若在杭州主政,上奏恢复天竺寺的旧名,皇帝赐予遵式法号“慈云”(后称“慈云忏主”)。遵式曾以智者大师放生的事告诉王钦若。王奏请皇帝以西湖为放生池,得到了批准。
遵式依据经典撰集各种忏法,圆融三观,以净土为归。又因为知府马亮问道,撰写了往生净土决疑、行愿两门。
天圣中,别于寺东建日观庵,送想西方,为往生之业。寻讲维摩经毕,与众诀别,以讲席付弟子祖韶。作谢缘诗,示将归寂。
天圣年间,特别在寺院东边建立日观庵,一心忆想西方,作为往生行业。不久讲演《维摩诘经》完毕,跟大众告辞,把讲席交付给弟子祖韶,写了谢缘诗预示自己即将圆寂。
其明年,为明道元年,十月八日,有疾,却医药。仍为众略说法要。令请弥陀像,或以观音至。礼炷香祝曰,我观观世音,前际不来,后际不去。十方诸佛,同住实际。愿受我一炷之香,诸佛证明,往生安养。或叩其所归,对以寂光净土。
到第二年(明道元年)十月八号,大师示现有病,谢绝医药,仍为大众略说法要,让人请阿弥陀佛圣像。有人请来观音圣像,遵式就对圣像礼拜烧香,祝愿说:“我观观世音,前际不来,后际不去,十方诸佛,同住实际。愿受我一炷之香,诸佛证明,往生安养。”有人问:“大师生处如何?”回答:“寂光净土。”
至晚坐脱,年六十九。人见大星陨于灵鹫峰,红光赫然。(乐邦文类,佛祖统纪,莲宗宝鉴。)
当天夜晚,大师坐脱而去。69岁。人们见到大星陨落于灵鹫峰,红光显赫。
宋义怀,姓陈,永嘉乐清人。游京师,投景德寺为行童。天圣中,试经得度。遍参诸方,依明觉禅师于翠峰,偶汲水折担,忽大悟。作偈呈觉,觉称善。其后五坐道场,自铁佛至天衣,化导甚广。
宋朝义怀,永嘉乐清人。他曾经在京师景德寺做行童。天圣年间,试经得度(当时出家要考试才能剃度为僧)。他出家后到处去参方。在翠峰依止明觉祖师,一次用扁担挑水,忽然间扁担折断,一下子大彻大悟!然后作偈呈给明觉祖师,明觉看了说很好。之后接连坐了五处道场,从铁佛寺到天衣寺,教化的人很多。
怀既了法原,仍密修净土。尝问学者云,若言舍秽取净,厌此欣彼,则取舍之情,乃是众生妄想。若言无净土,则又违佛语。毕竟如何。复自答云,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晚以疾,居池阳松山庵。弟子智才,住临平佛日寺,迎归侍奉。才往苏州,怀促之归,别众而逝,年七十二。(僧宝传,乐邦文类。)
义怀禅师自己彻了法原,所以佛法说什么他很清楚。他自己秘密修持净土,不为人知。他曾经问学生:“如果说舍秽取净、厌此欣彼,那是取舍的心,属于众生的妄想。如果说没有净土,又违背佛语,毕竟如何?”学生都答不出,他就自己回答:“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晚年他有病,住在池阳松山庵,弟子智才住在临平佛日寺。智才刚去苏州,义怀就摧他赶紧回来。他一回来,实际是义怀禅师要往生了。就跟大家告别,然后就往生了。当时72岁。
宋本如,明州句章人。少依法智法师,善词翰,尝请益经义。法智曰,为我作知事三年,却向汝道。三年,复请。法智厉声一喝,复呼曰,本如。如豁然有省,以颂呈,法智肯之。
宋朝本如,少年时依止法智大师,很会写文章。他曾经向法智大师请教经义。大师说:“你给我做三年事,就给你说。”他真的做了三年事,然后又来请示。法智大喝一声,又叫:“本如!”他就豁然开悟了,然后以一首偈呈上。法智一看,说可以了。
祥符四年,主东山承天寺。大振法道,历三十年。讲法华,涅槃,光明,观无量寿等经,及天台教观,至六七遍。尝集百僧,修法华长忏一年,瑞应屡见。宝历二年,赐号神照法师。与丞相章得象诸贤,结白莲社。仁宗钦其道,赐名白莲寺。
祥符四年,他主持东山承天寺。当时大振法道(就是大大地振兴了佛法),在当地主持了30年。期间讲过《法华经》、《涅槃经》、《金光明经》、《观无量寿经》等,而且讲过六、七遍天台教观。曾经集合上百位出家人,修了一年法华长忏,屡次见到瑞相。宝历二年,皇帝赐号为“神照法师”。他和当时的丞相章得象等贤者结白莲社。宋仁宗钦仰他的道行,赐号为“白莲寺”。
皇祐三年五月十八日,微疾,升堂说法,与众诀别,遂逝,年七十。时江上渔人,见云端有僧西向去。天气盛暑,异香非常。明年,门人启钥,貌如生,有大莲华产于塔前。(佛祖统纪)
后祐三年五月十八号,他身体有点病,升堂说法,跟大众告别。就这样往生了,70岁。
当时江上打鱼的人见云端有个和尚往西边走了。当时是大热天,发出的异香不同寻常。第二…
《净土圣贤的传记(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