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夢,一場沒有什麼可貪取的,唯有進取求法,精進聞思修,從而獲得豐盛廣大珠勝的菩提果,才是其正有意義的事情,所以“舍棄今生”佛子戒。
以下闡述修大乘法,違緣,順緣各是什麼
(5)修道無違緣,遠離愚伴交近某侶增進叁毒,聞思修行作退失。
滅盡仁慈悲心因,遠離愚伴佛子戒。
很愚蠢的夥伴,及惡友是修道最大的違緣障礙,必須遠離,否則什麼都不可能成功,一般說來,很嗔,貪嗔癡很盛的人,與其接觸的話快退一定會使你叁毒熾盛,由于增上緣,你以前的聞思修行會很失,接觸這樣曲愚伴,你的善根善業以及仁慈心之因都會滅盡很失(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阿底峽尊者言,在未成佛之前,一定會受環境影響,薩迦班智達雲:“應該智者和智者在一起,智者和愚者在一起,因智者受屆者影響易變爲願,患者受智者影響亦變爲智,因此在給交同伴時必須常作觀察較爲重要,否則你將會使自已墮落,失去一切。過去智者雲:當佛沒有什麼違緣障礙,它會使體的:爲一切衆生得到究竟安樂之心和利益有情的一切仁慈悲心的因,都會滅盡,可想愚伴的力量有多大,故應遠離。
內敵與外敵是以皈依戒來區別的,內敵的大乘與小乘是以仁慈悲心來區別的,在自已未有定力之前,千萬別與這樣的愚人在—起,首先要現察。
(6)
依止誰師滅罪過,功德增長如弦月。
殊勝善師與自身,尤其扶愛佛手戒。
依止什麼樣的師父能滅罪過呢?謂依止善知識可也。況且有自己的功德,增長尤如十五的月亮一樣如依止—位具足—切法相善知識,自已也一定能詳細一個觀察,要看他是否具足叁寶的功德和聞思修的功德,如不具足,那不算善知識。蓮花生大師雲;徒弟如對上師投有觀察,盲目依止,尤如走路不看天。所以徒弟在未依止之前對上師有觀察的必要,上師對徒弟也有觀察的必要。這些觀察都是在未依止前所做的准各,如果巳依止了上師,後再對上師有觀察,那一定會害你的,依止後千萬不能對上師再有別的現察(漢地弟子,盲目依止,過後發現問題,即生怨言誹謗上師造極大罪過。而依止上師,心生悔恨,亦因盲目依止之過)。一位善知識,必須具足聞思修的功德和叁寶功德及仁慈悲心,以及能講釋經論等,因上師的任務是專爲解除弟子的各種疑惑,學佛者必然疑難很多,有很多不懂之處,必須請問上師。你如果依止了一位具備這些條件的善知識,那一定會令你滅去一切罪過,從而增長無量功德,如上弦那樣最終達到象十五的月亮一樣圓滿,這樣殊勝的上師善知識,與自己的身體一樣尤其應該愛護,以戒中爲一切取舍,這樣依止善士。
(7)入佛數之門爲皈依自亦束縛輪回故,世間勢力誰能救。
由此皈依不欺者,皈依叁寶佛子戒。
一切衆生都沈淪在生死輪回的大海之中,而自已也是被輪回束縛的,生死流轉不息,世間這些神力根本不能救助,因世間的神力是有漏的,有漏即無常,無常即痛苦,終歸後患無窮,流轉不息,唯有出世法,乃爲究竟,方能救渡衆生,亦使自己脫離輪回的束縛。
世聞的一切都是自欺欺他之言,沒有一個實際的東西,世間的流轉,也是不究竟形成的,不欺者,乃究竟預言,唯有出世間法乃爲究竟,唯有皈依叁寶,皈依善知識,方能解脫,—切輪回的束縛。
以上是前行部分,略述完。
2、正行,分叁士;A、下士道
B、中士道C、上士道A、下士道恐怖惡趣之苦離罪業極爲難忍惡趣苦,佛說善惡業之果報。
由此拼命諸惡習,始終斷盡佛子戒。
從下士道而言,他們最畏懼惡趣痛苦,其苦實在難以忍受,惡超中最輕的苦,乃人間一切苦非可比喻,無法用比量現量也難以知道的。佛雲:一切惡趣的痛苦,都是由往昔的惡業所感,所以一般的比量與現量是不能知道的。唯有佛和菩薩的教證與理論方能知道。
阿底峽尊者雲;他在小乘戒中一點都沒犯過,菩薩戒犯了一條,密乘戒很難,犯了很多。以菩薩戒爲准,比如體看見一條魚被人殺掉,並且體身上有錢,有能力救下並放生,但你沒有把它買下來放生,即犯菩薩戒。在自已有能力時,見到被殺者,必須救下來放生,乃至以自已的生命救度衆生。下士道怕惡趣苦,聞佛說惡趣苦發猛烈的出離心,因怕個人受惡趣苦而修出離爲下士道。
B、中士道不希人天安樂西求解脫叁世安樂如露水,一瞬刹那毀天性。
始終無變殊勝者,追求解脫佛子戒。
中士道者目睹叁界(欲、色、無色)在輪回之中,所有快樂如同露水一樣,一會就消失,刹那傾刻巳成爲毀滅。無一可樂之事。
天上的安樂,雖說長點皆有漏,皆是無常漏苦過患。待天福事滿後,依然下墮,隨著將要下墮時,五衰相視前,天衣垢壞身變臭氣等,終歸痛苦難言,可想希求這些人天福報的快樂其實沒有什麼意義,不論財産再豐富,一會兒就有消失的可能,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的,誰有究竟勝殊義乃不變,唯有佛菩薩之理不變,此中說解脫是指成佛之義,爲了一切衆生解脫,自已追求解脫,當然成了上士道。
彌勒菩薩與龍樹菩薩雲:一切輪回之中的安樂猶如針尖,在針尖上何處能尋到安樂呢
是絕對沒有的,無漏究竟永恒不變的安樂唯有成佛,究竟菩提果除此之外,是絕對沒有的,無處可尋。
C、上士道分叁(1)發菩提心;(2)修兩種菩提心;(3)學菩薩戒
l、發菩提心;無始以來,多生多劫撫育過自已的父毋並愛戀自己的眷屬,都沈淪在輪回之中受一切痛苦,他們並非欲受此苦,如果你發小乘心只爲自己解脫的一點安樂有又什麼意義
如在家中,自已穿好的,吃好的,而讓父母吃孬的,穿爛的,體能忍心嗎?這個婆婆世界沒有什麼開頭,也沒有什麼結尾,無邊無際,生死流轉的的衆生,如恒河沙數,誰沒作過自已的父母
常言道:一個女子是我母,一個男子是我父(世人好占便宜,將自己稱作別人父毋)。心中滿足,喜別人稱自已大輩,而學佛者禮一切衆生爲自已過去的父母,能將狗子認作父母,則真心懂了這個道理,目睹自己父母愛無畏的痛苦,能忍心嗎?上師仁波切常雲:“將一初衆生禮爲自已的父母,這樣容易發菩提心,不僅自己解脫受到安樂,還要讓多劫父母脫離生死牢獄大海,獲得究竟樂果,從而發起猛烈的菩提心,救度父母有情,無論做什麼事,特別是善事等,首先要發菩提心,要向善,如發願利于衆生何皆不具足,那無論做什麼事,都無意義,切記!
2、修菩提心: a、世俗菩提心,b、勝義菩提心,a、世俗菩提心分二”a、入根本慧時自他交換。
a、後得時違緣轉爲道用。
a l、入根本慧自他交換:皆苦生源欲自樂,諸了佛成利他心。
由此自樂與他苦,其當交換佛子戒。
于根本定時,修菩提心。在入定之中,一切靜下來,亦是定慧之中,以自樂換取衆生一切痛苦,必須一切靜下來,乃能換取他人的一切痛苦。
世間人生的一切痛苦,以及生死流轉之來源,都各人希求貪欲人天福報,及世間暫短的幻化的快樂而來,皆由愛欲所至,一切衆生于無始無終的生命之流中生滅流轉不息,而由于業力的招感而顯示不同的果報,之所以形成六道輪回中及其錯綜複雜,萬有不齊,苦樂愚智的境象。
然而成就殊勝的佛果,是由修菩提心而來的,爲他之樂令帶來一切殊勝妙果。這裏交換他人的痛苦,是靜天菩薩的竅決。阿底峽尊者雲:“發心之時,首先要知道一切衆生是自已的父毋,一般學者應以《入菩薩行》論的方法發心,修大乘求大圓滿者,必須發菩提心,修大乘法,發小乘心,就有犯根本戒之罪,無論做何事,不能以自已當先,于一切安樂,理應將一切衆生放在前面,把自己放在後面,應這樣發心,大忍辱這個砍頭之苦,相反還要以自能悲憫對方,因他殺人有無量的罪過,不僅如此,還要將一切善根和忍辱的功德,皆回向于對方。菩薩者願將他人的一切罪過由自己承擔,這也可以說是菩薩戒,修大乘的應如是做,上師了二波功常雲,每個學佛者應該常發菩提心,由此一定時,自心很自然的産生出離心,然後漸漸入密訣,發心較重要,發心可以說是一切道的基礎作任何事都要從發心開始。
a2、後得時違緣轉爲道用甲1:不譽轉爲道用,何者等。
何者于我各種語,低毀傳遍叁千界,然以悲他之功得,又複傳言佛子戒。
無論是誰,對我各種不同的語言,好與壞各種誹謗之語,乃至傳遍整個叁千大千世界,哪怕受再大侮辱,不但不于之計較反而悲憫他,將他的一切功德贊揚傳頌(應當言衆生功德,不言其過失,固佛菩薩將一切衆生看成自己的兒女一樣,父母不宣揚兒女的過失,對菩薩、善知識,上師等及一切衆生,看成自己的過去父毋。自己過去父母的過失,特別對上師及善知識更不能觀其過,否則將導致喪失信心和加持)。
入菩薩行論雲;“自已不論受別人怎樣誹謗或侮辱,都是過去劫所感”。阿底峽尊者雲:別人給你不好聽的語言,猶如空谷回聲一樣,如別人說一點難聽的話,自已生氣或動真心,即違犯了菩薩戒,一個修大乘法者,融于修道之中。
甲2:挖苦傳爲道用,衆人等衆人聚中有些人,揭發罪惡說相續。
然他作想自身師,恭敬頂禮佛子戒。
在彼多人聚處,有人當衆揭發你所作的罪過,或以粗言惡語辱罵諷刺譏笑你,以及用各種誹謗之語,逢遇凡夫無道者,肯定會生氣,如果一個有道行的人成是菩薩,被等一定不但不生氣,反而生起喜樂心。然發大乘心者,理應將一切怨者,做想成自己的上師,以清淨心對待一切,非但不生氣反而頂禮恭敬如巳師。實際揭發你一切罪過的人是你唯一助道者,這是阿底峽遵者的訣竅。《入行論》雲:自已所作罪過,別人理應揭發無疑,自已未做過的罪過,別人說亦不要緊,可利用爲道用,也是忍辱的對象。葛當派對徒弟…
《佛子戒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