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子戒讲义

  佛子戒讲义

  无著菩萨 著

  索达吉堪布 讲释

  顶礼:南无如意宝上师,大智仁慈无垢戒。

  虚礼礼敬求加持,圆满如意尽障碍。

  首序

  这位无著菩萨并非有些经中所说的那位无著,他是藏地一位大菩萨。他曾经作了一个《入心论》讲义,谁念此《入心论》,定会自然发起菩堤心,我们的上师如意宝也是这样讲过的。上师曾在五十多位善知识面前听讲过佛子戒,而且是近传,故此我们的传承是很殊胜的,每一位佛子都要有严持佛子戒的必要。

  整个佛子戒分三大科目:一、初义;二、论义;三、末义。

  一、初义分三:I、题义,2、礼供,3、誓愿。

  l、释题义《佛子戒》“佛子”指释迦牟尼佛的后起之秀,佛之弟子,谓继承释迦佛二千五百多中文化遗产,也就是续佛慧命,绍隆佛种,肩负如来家业弘法利生者,此为佛子。“戒”指戒律,义规律作。一个真正佛子,无论作什么事,都不能超越戒的范围。为佛子,一个真正的学佛者,要以戒定慧三学为修道基础,首先要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如果无戒就无定,无一切慧。持戒者定能圆满一切理想的果位,所以一个真正的学佛者,他无论何时何地,乃至行、住、坐、卧都是以戒作为准绳的,以戒为根本,戒是一切慧根,故无戒则无一切。2、礼供分二:A、略言;B、广言。

  A、略言:南无路格学侥叶!

  意为顶礼观世音菩萨,此菩提萨,应是真正悟一切法性的,并且证了法界与证得涅槃,但他为了一切有情,他依然显现报身的方式来救度众生。B、广言:谁知诸法无来去,然为众生奋发者,殊胜师与观自在,恭敬三门常顶礼。

  观世音菩萨知道一切诸法无来无去,其世俗凡者则不可能知,虽然观世音菩萨证悟了一切法性,然而他为了一切众生,还是显现各种方法勇猛发心救度众生,从而向自己根本上师与观自在菩萨。我等以恭敬三门常作祈祷、礼敬。龙树菩萨的有些经论中说,有些人作论先礼敬,是为了消除违缘;有些人在一部论调圆满时依然礼拜求吉样加持。一般礼敬时,必须三门具足才行,如身礼心想外境式或跟左右顾盼,这非为三门具足,在扎拜时,必须身作礼拜,言作祈祷,心生恭敬,此称三门具足之礼。在顶礼本尊与根本上师时,需要一个诀要,如要做什么事,没有诀要不能得到成功。3、誓愿:利乐之源圆佛果,修行正法而成就。

  彼亦依赖知彼戒,由此我说佛子戒。

  一切安乐与利益,都是成佛的果。安乐有两种,究竟安乐与暂时安乐,一切究竟安乐都是靠佛菩萨的加持和自身不懈的修持而来,究竟安乐的来源是佛果成佛的基础为三学,作精进等觉果是因此而未。然面三学戒为首,其它皆由戒而生,依修正法而来。暂时安乐是变幻无常的圣者云;必须懂得佛子戒,极为重要,因究竟的菩提果都是依佛子戒而来的,故有持佛子戒的必要由此原因说佛子戒。

  二、论义分二: 1、前行; 2、正行。

  1、前行分七:(1)观人身难得;(2)三毒之源远离家乡;(3)功德之源依止寂静;(4)现无常而舍今世;(5)修道无违缘远离愚伴;(6)修道顺缘依止善师;(7)入教之门为依经。

  (1)观人身难得:获得暇满人身时,为度众生轮回海。

  日日夜夜无懒散,闻思修行佛子戒。

  此上要诀方法讲是很难的,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不然。这里讲的人身难得是暇满人身,非一般人身,得到十个圆满(自圆满五,他圆满五)远离八无暇满人身,如获得可度大海之船。若转生到三恶趣中,根本没有机会闻法,或生存长寿天处,沉于享受之中,他们处于五欲快乐之中,亦无有机会闻法,更不可能有信心,边地等无缘闻法。《大圆满前行》颂云:地狱、饿鬼及傍生,蔑利车与长寿天,邪见不逢佛出世,暗哑共为八无暇。若人在地狱里受寒热之苦,无暇闻法修行。生饿鬼则受饥饿之苦,无暇修法;生边地,无佛锑教法,无暇闻法。于外道家成随顺彼之邪见而受生者,则自相续染着邪见,无暇闻法,故八无暇。如此无暇我等皆以远离,而具足一切闻法条件,逢于无上极密之法。善知识等具足了十种圆满,处于佛教圣地(法之中圆)诸根具足,无宿业颠倒,对一切法具有正信,为自圆满五。佛出世,说正法,教法住世,*轮随转。得逢善知识(他圆满五)。在有些劫中无佛出世,这时人身无意义,有时佛出世但不转*轮,此时逢佛亦无有益。以前印度有一班智达,准备在藏地弘法,在半途中随身所带翻译者病死,他到藏地后语言不通,无法转*轮,只好为别人放牧。阿底峡尊者得知后,非常难过,言藏地人士无福,那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班智达。由于因缘不具足,不可能转*轮。可这种不足我们没有遇到,我们所遇到的殊胜炒法,一切万缘留已具足。释边牟尼佛的*轮也在继续旋转。如正法己灭,则一切没有意义。若正法虽住世,而你无信心,不入佛教,也没什么意思,比如大海有水,但你一滴不喝,从何解渴。我们都生到了佛教之中国,得到了大根具足的暇满人身,亦没有生在边地,假如虽得人身而生邪见,这也是没有意义,观在我们的信心,十今圆满都具足了。无垢光尊者说:汹涌的大海面上有浮木窥,海底盲龟,欲触其孔。获得人身教此为难, 得到这样暇满人身,如渡海之船,因过海必须乘船,一切众生犹如典沉沦在生死苦海,为他们脱离生死苦海,想他们的苦难有我们才能救度,而我们的苦难唯有精进努力修行,将来才有能力救渡他们,继而猛力发心等。过去 有一个坚更瓦格西,他在三年之中没有睡过一点觉,别人劝他睡一会,他说一想起人身难得就不能入睡,最后他获得大成就,按理说一个出家人每天应该休息一段时间,但无懒散,日日夜夜无懒散地修行。精进的闻思修,用八大正理的方法(八正道)在善知识面前闻思修,一切智慧从中而来。

  (2)三毒之源远离家乡亲方贪心如沸水,敌方嗔心似烈火,难取舍忘之痴暗者,抛弃故乡佛子戒。

  一般大多数人,对自已的亲属近人多生食心,如沸水,无论什么事情总希望自已的亲属一切都好,面寻敌方仇人,放然生起猛烈的安心,由此事、安之念,一切兽恶取舍亦妄心,谓因果取舍更难,对三恶业没有正确认识,故三毒增长。因而一个真正的学佛者,而常时在家中根本没意义。坐在家中只能增长修行的障碍,故瑜伽士应抛弃故乡外出参学严持佛子戒。一个真正的出家人,他一定会离一切家庭事务,从上师窍诀方面来讲,坐在家里一定修不好,如同魔鬼缠身一样。

  那班智达在自已的家里最多只住七日,一位上师说,上根一年应该远离故乡,中根者应一月离家,下根者要一天内远离。

  (3)功德之源依止寂静远离环境惑渐灭,因无懒散增善行。

  明智于法起深信,依止寂静佛子戒。

  远离环境,是指远离不利于闻思修的不良环境,这样无明烦恼渐渐灭尽;假如曾处于一个不好的环境,对修道会有极大的障碍,远离不良之境,处于利益修行的环境之中,对精进闻思修没有障碍,从而善行增上,断尽一切烦恼惑业。

  无垢光尊者云:末法时期挽救众生很难,因自已都无法度,度人何谈容易。所以,应依止寂静。在寂静的山中好好修菩提心较好。

  阿底峡尊者云:“在末得菩提果以前,救度众生根本不可能,应在静处自修为好。”如自已沉沦在一个环境之中,一定会受影响,无垢光尊者云:“如果你依止寂静后,天天这样。那样修法等这不称依止寂是无意义,应远离这些不良环境。无懒散面住,无明烦恼定然渐灭。正邪之法绑由于智慧,抉择具有明清智慧者,在妙法中定深信不疑,他也会抛弃世间的一切,去依止寂静修行。

  (4)观无常而舍今世长结亲友各分离,积累财物留人间。

  身之客堂被识掉,舍弃此世佛子戒。

  故是以观无常而言,世同上的一切没有什么可贪欲的。首先从自已今生的亲戚,朋友来讲,你和他长时结伴交往等,乃至自己的妻子儿女,死时到来时,也不得不分离,况且转生差异极大,有的转生到善趣,有的转生之时各道不同,有极大的差别,在今生之中,只是暂时的聚合。有人喻人生如一场梦,有何可乐之事,暂时的居住,待无常到来,不得各奔东西,今生之中与自己的父母居住在一起,也不过只是短暂的片段而已,过后必得离别而去,在这个世间上没有不别之言。

  观在许多人最喜欢积累财产,他们不知此事实际无意义,死时万般带不去,唯有业跟随,一切财产都留在人间,不得不分离。在世时,一点舍不得上供下施,且乞者来时,施下一点西深生痛惜,如割身上之肉,这些人如此悭吝 财产。比如弥勒日巴尊者看人家拼命集财,非常可怜他们,而他们也看到到弥勒日巴尊者坐在山洞一点吃的都没有,他们也可怜弥勒日巴尊者,而谁是真正可怜者呢?在这个世界上,人越富贪心越重,有了这个,还贪心那个,可知各人的欲望是不可满足的,就是送黄金万两,他也不会满足。这样积聚财富,真是一点意义也没有。无论是谁在一生当中,有机会只要有一点财产,应该多做上供下施乃为最佳办法,否则一切财产都无留在人间的意义,何为此言?因自已的身体你如同客堂一样,房子必有坏劫之时,人们的意识也不过是在这个身体里歇息一会儿而已,今后必将离开此体而去,没有办法能使它永恒。如果你住客店一样,也是暂息将来必离去,对于—修行者而言,要以“无常”作准绳,一般入佛教者,都以观无常而来,修无常心是很殊胜的。因有无常心,就易生厌世心,有厌世心,容易发出离心,以及救众生之心,我们根本上师如是言。常言道:修无常最好,修近点,想今日死不可明,明日之死不可计,死亡到来,谁也无法知道,这样就易发心修行。无常对一位出家人来说,对今生的各类财产,福报、不远离的话,根本不算一位出家人。人世间的事,万事…

《佛子戒讲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