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子戒講義

  佛子戒講義

  無著菩薩 著

  索達吉堪布 講釋

  頂禮:南無如意寶上師,大智仁慈無垢戒。

  虛禮禮敬求加持,圓滿如意盡障礙。

  首序

  這位無著菩薩並非有些經中所說的那位無著,他是藏地一位大菩薩。他曾經作了一個《入心論》講義,誰念此《入心論》,定會自然發起菩堤心,我們的上師如意寶也是這樣講過的。上師曾在五十多位善知識面前聽講過佛子戒,而且是近傳,故此我們的傳承是很殊勝的,每一位佛子都要有嚴持佛子戒的必要。

  整個佛子戒分叁大科目:一、初義;二、論義;叁、末義。

  一、初義分叁:I、題義,2、禮供,3、誓願。

  l、釋題義《佛子戒》“佛子”指釋迦牟尼佛的後起之秀,佛之弟子,謂繼承釋迦佛二千五百多中文化遺産,也就是續佛慧命,紹隆佛種,肩負如來家業弘法利生者,此爲佛子。“戒”指戒律,義規律作。一個真正佛子,無論作什麼事,都不能超越戒的範圍。爲佛子,一個真正的學佛者,要以戒定慧叁學爲修道基礎,首先要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如果無戒就無定,無一切慧。持戒者定能圓滿一切理想的果位,所以一個真正的學佛者,他無論何時何地,乃至行、住、坐、臥都是以戒作爲准繩的,以戒爲根本,戒是一切慧根,故無戒則無一切。2、禮供分二:A、略言;B、廣言。

  A、略言:南無路格學僥葉!

  意爲頂禮觀世音菩薩,此菩提薩,應是真正悟一切法性的,並且證了法界與證得涅槃,但他爲了一切有情,他依然顯現報身的方式來救度衆生。B、廣言:誰知諸法無來去,然爲衆生奮發者,殊勝師與觀自在,恭敬叁門常頂禮。

  觀世音菩薩知道一切諸法無來無去,其世俗凡者則不可能知,雖然觀世音菩薩證悟了一切法性,然而他爲了一切衆生,還是顯現各種方法勇猛發心救度衆生,從而向自己根本上師與觀自在菩薩。我等以恭敬叁門常作祈禱、禮敬。龍樹菩薩的有些經論中說,有些人作論先禮敬,是爲了消除違緣;有些人在一部論調圓滿時依然禮拜求吉樣加持。一般禮敬時,必須叁門具足才行,如身禮心想外境式或跟左右顧盼,這非爲叁門具足,在紮拜時,必須身作禮拜,言作祈禱,心生恭敬,此稱叁門具足之禮。在頂禮本尊與根本上師時,需要一個訣要,如要做什麼事,沒有訣要不能得到成功。3、誓願:利樂之源圓佛果,修行正法而成就。

  彼亦依賴知彼戒,由此我說佛子戒。

  一切安樂與利益,都是成佛的果。安樂有兩種,究竟安樂與暫時安樂,一切究竟安樂都是靠佛菩薩的加持和自身不懈的修持而來,究竟安樂的來源是佛果成佛的基礎爲叁學,作精進等覺果是因此而未。然面叁學戒爲首,其它皆由戒而生,依修正法而來。暫時安樂是變幻無常的聖者雲;必須懂得佛子戒,極爲重要,因究竟的菩提果都是依佛子戒而來的,故有持佛子戒的必要由此原因說佛子戒。

  二、論義分二: 1、前行; 2、正行。

  1、前行分七:(1)觀人身難得;(2)叁毒之源遠離家鄉;(3)功德之源依止寂靜;(4)現無常而舍今世;(5)修道無違緣遠離愚伴;(6)修道順緣依止善師;(7)入教之門爲依經。

  (1)觀人身難得:獲得暇滿人身時,爲度衆生輪回海。

  日日夜夜無懶散,聞思修行佛子戒。

  此上要訣方法講是很難的,看起來很簡單,其實不然。這裏講的人身難得是暇滿人身,非一般人身,得到十個圓滿(自圓滿五,他圓滿五)遠離八無暇滿人身,如獲得可度大海之船。若轉生到叁惡趣中,根本沒有機會聞法,或生存長壽天處,沈于享受之中,他們處于五欲快樂之中,亦無有機會聞法,更不可能有信心,邊地等無緣聞法。《大圓滿前行》頌雲:地獄、餓鬼及傍生,蔑利車與長壽天,邪見不逢佛出世,暗啞共爲八無暇。若人在地獄裏受寒熱之苦,無暇聞法修行。生餓鬼則受饑餓之苦,無暇修法;生邊地,無佛銻教法,無暇聞法。于外道家成隨順彼之邪見而受生者,則自相續染著邪見,無暇聞法,故八無暇。如此無暇我等皆以遠離,而具足一切聞法條件,逢于無上極密之法。善知識等具足了十種圓滿,處于佛教聖地(法之中圓)諸根具足,無宿業顛倒,對一切法具有正信,爲自圓滿五。佛出世,說正法,教法住世,*輪隨轉。得逢善知識(他圓滿五)。在有些劫中無佛出世,這時人身無意義,有時佛出世但不轉*輪,此時逢佛亦無有益。以前印度有一班智達,准備在藏地弘法,在半途中隨身所帶翻譯者病死,他到藏地後語言不通,無法轉*輪,只好爲別人放牧。阿底峽尊者得知後,非常難過,言藏地人士無福,那是一位多麼了不起的班智達。由于因緣不具足,不可能轉*輪。可這種不足我們沒有遇到,我們所遇到的殊勝炒法,一切萬緣留已具足。釋邊牟尼佛的*輪也在繼續旋轉。如正法己滅,則一切沒有意義。若正法雖住世,而你無信心,不入佛教,也沒什麼意思,比如大海有水,但你一滴不喝,從何解渴。我們都生到了佛教之中國,得到了大根具足的暇滿人身,亦沒有生在邊地,假如雖得人身而生邪見,這也是沒有意義,觀在我們的信心,十今圓滿都具足了。無垢光尊者說:洶湧的大海面上有浮木窺,海底盲龜,欲觸其孔。獲得人身教此爲難, 得到這樣暇滿人身,如渡海之船,因過海必須乘船,一切衆生猶如典沈淪在生死苦海,爲他們脫離生死苦海,想他們的苦難有我們才能救度,而我們的苦難唯有精進努力修行,將來才有能力救渡他們,繼而猛力發心等。過去 有一個堅更瓦格西,他在叁年之中沒有睡過一點覺,別人勸他睡一會,他說一想起人身難得就不能入睡,最後他獲得大成就,按理說一個出家人每天應該休息一段時間,但無懶散,日日夜夜無懶散地修行。精進的聞思修,用八大正理的方法(八正道)在善知識面前聞思修,一切智慧從中而來。

  (2)叁毒之源遠離家鄉親方貪心如沸水,敵方嗔心似烈火,難取舍忘之癡暗者,抛棄故鄉佛子戒。

  一般大多數人,對自已的親屬近人多生食心,如沸水,無論什麼事情總希望自已的親屬一切都好,面尋敵方仇人,放然生起猛烈的安心,由此事、安之念,一切獸惡取舍亦妄心,謂因果取舍更難,對叁惡業沒有正確認識,故叁毒增長。因而一個真正的學佛者,而常時在家中根本沒意義。坐在家中只能增長修行的障礙,故瑜伽士應抛棄故鄉外出參學嚴持佛子戒。一個真正的出家人,他一定會離一切家庭事務,從上師竅訣方面來講,坐在家裏一定修不好,如同魔鬼纏身一樣。

  那班智達在自已的家裏最多只住七日,一位上師說,上根一年應該遠離故鄉,中根者應一月離家,下根者要一天內遠離。

  (3)功德之源依止寂靜遠離環境惑漸滅,因無懶散增善行。

  明智于法起深信,依止寂靜佛子戒。

  遠離環境,是指遠離不利于聞思修的不良環境,這樣無明煩惱漸漸滅盡;假如曾處于一個不好的環境,對修道會有極大的障礙,遠離不良之境,處于利益修行的環境之中,對精進聞思修沒有障礙,從而善行增上,斷盡一切煩惱惑業。

  無垢光尊者雲:末法時期挽救衆生很難,因自已都無法度,度人何談容易。所以,應依止寂靜。在寂靜的山中好好修菩提心較好。

  阿底峽尊者雲:“在末得菩提果以前,救度衆生根本不可能,應在靜處自修爲好。”如自已沈淪在一個環境之中,一定會受影響,無垢光尊者雲:“如果你依止寂靜後,天天這樣。那樣修法等這不稱依止寂是無意義,應遠離這些不良環境。無懶散面住,無明煩惱定然漸滅。正邪之法綁由于智慧,抉擇具有明清智慧者,在妙法中定深信不疑,他也會抛棄世間的一切,去依止寂靜修行。

  (4)觀無常而舍今世長結親友各分離,積累財物留人間。

  身之客堂被識掉,舍棄此世佛子戒。

  故是以觀無常而言,世同上的一切沒有什麼可貪欲的。首先從自已今生的親戚,朋友來講,你和他長時結伴交往等,乃至自己的妻子兒女,死時到來時,也不得不分離,況且轉生差異極大,有的轉生到善趣,有的轉生之時各道不同,有極大的差別,在今生之中,只是暫時的聚合。有人喻人生如一場夢,有何可樂之事,暫時的居住,待無常到來,不得各奔東西,今生之中與自己的父母居住在一起,也不過只是短暫的片段而已,過後必得離別而去,在這個世間上沒有不別之言。

  觀在許多人最喜歡積累財産,他們不知此事實際無意義,死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跟隨,一切財産都留在人間,不得不分離。在世時,一點舍不得上供下施,且乞者來時,施下一點西深生痛惜,如割身上之肉,這些人如此悭吝 財産。比如彌勒日巴尊者看人家拼命集財,非常可憐他們,而他們也看到到彌勒日巴尊者坐在山洞一點吃的都沒有,他們也可憐彌勒日巴尊者,而誰是真正可憐者呢?在這個世界上,人越富貪心越重,有了這個,還貪心那個,可知各人的欲望是不可滿足的,就是送黃金萬兩,他也不會滿足。這樣積聚財富,真是一點意義也沒有。無論是誰在一生當中,有機會只要有一點財産,應該多做上供下施乃爲最佳辦法,否則一切財産都無留在人間的意義,何爲此言?因自已的身體你如同客堂一樣,房子必有壞劫之時,人們的意識也不過是在這個身體裏歇息一會兒而已,今後必將離開此體而去,沒有辦法能使它永恒。如果你住客店一樣,也是暫息將來必離去,對于—修行者而言,要以“無常”作准繩,一般入佛教者,都以觀無常而來,修無常心是很殊勝的。因有無常心,就易生厭世心,有厭世心,容易發出離心,以及救衆生之心,我們根本上師如是言。常言道:修無常最好,修近點,想今日死不可明,明日之死不可計,死亡到來,誰也無法知道,這樣就易發心修行。無常對一位出家人來說,對今生的各類財産,福報、不遠離的話,根本不算一位出家人。人世間的事,萬事…

《佛子戒講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