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以現代知識解讀佛經中的各種世界▪P2

  ..續本文上一頁的一些世界,這是毗盧遮那法身佛所化的報身佛所住的世界;其上的各個「佛世界」,則是毗盧遮那應身佛或其他有緣的應身佛所教化的世界。而此「華藏世界海」全體,則是法身佛毗廬遮那如來無數劫清淨菩薩行願所化之淨土。

  

  這些「世界種」有如前面文章所說的各種不同安住方法、不同形狀、不同體性、不同莊嚴方法、不同劫住時間及不同轉變因緣等。依本經所說,華藏世界大輪圍山內的香水海無數,本經中例舉110個香水海,其皆有名稱。海中有無數「世界種」與「佛世界」,經中也舉很多例子,說明在其世界種或佛世界中住世渡生的佛及其特性。經中提到在華藏世界所住的大蓮花中央,有一香水海名叫「無邊妙華光香水海」,其上有蓮花,花上有世界種,名叫「普照十方熾然寶光明世界種」,有無數佛世界安住其中,此世界種由下往上有20層,無數的佛世界分布其中,這些世界有不同形狀,不同依住及不同性質。其最下層中央有一佛世界,周圍有「微塵數佛世界」圍繞。其第二層中央有一佛世界,周圍有「二微塵數佛世界」圍繞,如此往上,直到第二十層,其周圍有「二十微塵數佛世界」圍繞。依筆者了解,所謂「二微塵數佛世界」就是有兩團、兩堆或「兩群」,每一群中有很多佛世界所集合而成;就如同今日星團或星雲,由很多星體集合成群。在此世界種的第十叁層,有一個世界叫「娑婆世界」,周圍有「十叁微塵數世界」圍繞,其佛即毗盧遮那如來世尊。由于這一段文字,使很多人認爲毗盧遮那如來與釋尊是同一佛,其實這是誤會;依筆者所知,此第十叁層含周圍十叁群佛世界,全體是應身佛毗盧遮那所教化的世界,而其中央佛土才是釋尊所教化的娑婆世界。毗盧遮那佛以淨土之相現此娑婆世界,而釋尊則爲教化剛強頑劣衆生,以穢土之相現此中央的娑婆世界。

  

  又在《華嚴經》卷十二第七如來名號品中,對釋尊的名號有如是之說:「如來于此娑婆世界,諸四天下,種種身、種種名……,或名一切義成,或名獅子吼,或名釋迦牟尼,或名第七仙,或名毗盧遮那,或名瞿昙氏……,此四天下東或名金剛……,如是等,其數十千,令諸衆生各別知見。此娑婆世界有百億四天下,如來于其中有百億萬種種名號……,此娑婆世界東,次有世界名密訓,如來于彼,或名平等……,或名大仙師……,諸佛子,如娑婆世界,如是東方百千億不可數世界,如來名號種種不同,南西北方上下四維亦複如是」,這一段經文中也提到釋尊亦有時名號爲毗盧遮那,因此,有些人就認爲釋尊即毗盧遮那佛,二者相同(即有同一如來藏之義);但依筆者所知,此爲誤會,此段經文只是說釋尊以各種名號,在各世界依衆生根器不同而爲其說法渡生,只是有時亦叫毗盧遮那佛,如此而已,不是指二佛爲同一佛。依筆者所知,此乃當釋尊要對與毗盧遮那佛因緣較深的衆生說法時,會以此名號較爲方便。此段經文亦說明一個娑婆世界有百億四天下,一百億是1010,而叁千大千世界有109個四天下(即小世界),因此,娑婆世界的大小大概是「叁千大千世界」的10倍。但依筆者所知,此娑婆世界是指華藏世界中央世界種之上第十叁層所有的國土,不是只指中央釋尊所化的國土;釋尊所化娑婆穢土的範圍,大概有百個中千世界到一個叁千大千世界。在《華嚴經》中,並沒有「詳細」描述我們所住娑婆世界的詳細情況,此在《長阿含經》與世親的《俱舍論》中有詳述,下文再予說明。

  

  四、《無量壽經》中的西方極樂世界

  

  釋尊在阿彌陀經與無量壽經中都有詳細開示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在無量壽經中,釋尊開示,此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在因地時,以法藏比丘身修菩薩行,累積功德無量無邊,完成誓願而圓滿成就之淨土。此淨土「具足一切莊嚴,永無衆苦,亦無諸難、惡趣、魔惱之名。無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荊棘沙礫。亦無鐵圍、虛彌等山。唯以自然七寶、黃金爲地,寬廣平正,不可限極。微妙奇麗、清淨莊嚴……」,經文中又說此淨土有很多「寶樹」,由一寶或多寶所成,又有「菩提樹」,高四百萬裏,衆寶所成,此樹在微風吹動時會演「無量妙法聲音」。無量壽佛的講堂精舍七寶莊嚴,周圍有泉池交流,地上有菩薩、羅漢等在修行。泉池之畔有香樹無數,出種種香。此水或急或緩或溫或冷,隨衆生意而現,且其水波皆演微妙法音。此土又有「七寶池」,中有蓮花,十方世界往生此淨土者,皆于此蓮花中自然化生。此土所有衆生,容色微妙,超世希有,所處宮殿衣服飲食猶如他化自在天王,一切所需皆隨意念,一切所食,但見色聞香,「以意爲食」。此土之堂宇房舍或在平地或在虛空皆極莊嚴,皆隨意現。衆生皆在幽隱的房舍中修行。此爲西方極樂淨土之相狀,其結構甚爲簡單,不像華藏世界那麼複雜。

  

  五、長阿含經中的娑婆世界

  

  釋尊在《長阿含經》中卷第十八世紀經閻浮提品中,就詳細開示有關我們所住的娑婆世界,釋尊所開示的娑婆世界,是由「小世界」爲最小單位擴充而成。在經文中,「佛告諸比丘: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千須彌山王、四千天下、四千大天下、四千海水、四千大海水,四千龍、四千大龍、四千金翅鳥、四千大金翅鳥、四千惡道、四千大惡道、四千王、四千大王、七千大樹、八千大泥梨(地獄之義)、十千大山、千閻羅王、千四天王、千忉利天、千焰摩天、千兜率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千梵天,是爲小千世界,如一小千世界,爾所小千千世界,是爲中千世界,如一中千世界,爾所中千千世界,是爲叁千大千世界,如是世界周匝成敗,衆生所居名一佛剎」,在此段經文中說明此娑婆世界的空間分布狀況,一千個小世界集合成一群,稱爲「小千世界」,依筆者所知這些小世界在此群中的分布不一定很均勻。一千個「小千世界」又集合成一群,稱爲一個「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之集合,則稱爲一個「叁千大千世界」,這是衆生所住之處,稱爲一個「佛剎」。此即一佛在教化之處,此處是指釋尊自己所化的「娑婆世界」,也就是《華嚴經》中所述「華藏世界」中央世界種上,第十叁層的中心部份。一個「叁千大千世界」有十億個須彌山,四十億個南贍部洲,十億個日月。而《華嚴經》中所說毗盧遮那如來所化的娑婆世界有百億個須彌山,百億個日月,故它是第十叁層含周圍十叁群佛土的總合,由《長阿含經》與《華嚴經》相對照,可知釋尊所化的娑婆世界「約爲」毗盧遮那佛所化娑婆世界的十分之一。

  

  在《長阿含經》世紀經中也開示「小世界」的狀況,經文中說小世界是由地、水與風叁輪所支持,最下爲風輪,依虛空而住。小世界的中央是「須彌山」,此山高出水面84000由旬(約110萬公裏),其水下部份亦同高。須彌山半山腰有四大天王宮殿,山頂有叁十叁天宮,帝釋住在其中,在叁十叁天之上虛空中有欲界、色界與無色界諸天宮,包括焰摩天宮、兜率天宮、他化自在天宮、梵加夷天宮、光音天宮……色究竟天宮,空無邊處天……,有想無想處天。經文上說非想非非想天(即有想無想處天)是衆生邊際,衆生世界,一切生、老、病、死、受陰、受有、齊此不過。

  

  經上說在須彌山周圍大海中,有八重大山,離須彌山最近的叫「伽陀羅山」,此山高42000由旬,依次降低,最外圍的山叫「金剛山」,此山只有300由旬高。在須彌山的四面有四個洲,其南邊即人類居住的「南贍部洲」,又名「閻浮提」。經上說此土南狹北廣,縱廣7000由旬。經文中又說四洲各有一棵大樹王,南洲大樹王名「閻浮」,此樹高百由旬(約1300公裏),其樹圍700由旬。經上又說在此小天下中,有各種植物,例如木瓜、甘蔗、竹子、栴檀等,有很多水池,也有很多動物,例如象王、龍王等。經上說雪山頂上的阿耨達池,七寶合成,阿耨達龍王居住此中,此龍王沒有一般龍族的叁種痛苦:即被熱風灼身燒膚之苦、惡風吹龍所住宮殿使龍失去寶衣之苦與被金翅鳥吃食之苦。又說雪山之東有毗舍離城,其附近有洞穴名「善晝」,妙音幹達婆王及五百眷屬居其中,在此洞穴北面有一棵大樹,名「善住」,其下有大象王,身純白,力能飛行,隨行有八千象王。

  

  《長阿含經》中,對四洲的北洲有詳細描述,此洲名叫「郁單日洲」,其土正方,縱廣10000由旬,有大樹王高百由旬,此土的土地平整如常,沒有坑坎,沙丘等,有自然而生的梗米可吃,其人住在天然的樹下,有莊嚴樹、衣樹等自然提供衣服及莊嚴之用具。其人民沒有病痛、蚊蟲之苦,到處香花異草,無有冬夏之分,人的長相皆相同,不會衰老,皆如南洲二十幾歲的年青人。大小便時,此土地自然開,結束後地又合起來。男女若相愛則嬉戲七日即懷胎,七日後就生産,胎兒放在街道中,由過路人以手指給小孩吸吮,即出乳汁,七日就長大成人。人死之後,不哭泣,也沒有葬禮,只要放在街上,自然有鳥將屍體接到其他處所。經中說此土之人不受十善,但自然行十善,壽命千歲,死後往生天上。至于我們所住的南贍部洲,在《起世經忉利天品》有簡單說明,只說人壽約百歲,以販賣各種物品爲生及人類有嫁娶等,其余未詳說。《長阿含經》世紀經地獄品有提到娑婆世界中有各種地獄,有所謂「八大地獄」,每一個大地獄又有十六個小地獄,其位置在世界外圍的兩「大金剛山」之間,經中說此二山中間窈窈冥冥,日月光所不能照。此二山中,除了八大地獄外,還有較輕罪所受的「十地獄…

《以現代知識解讀佛經中的各種世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