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語a^ca^rya,巴利語 a^cariya,西藏語 slob-dpon。又作阿舍梨、阿阇梨、阿只利、阿遮利耶。略稱阇梨。意譯爲軌範師、正行、悅衆、應可行、應供養、教授、智賢、傳授。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爲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爲弟子楷模之師,故又稱導師。
在印度古代,阿阇梨本爲婆羅門教中教授弟子有關吠陀祭典規矩、行儀之師,此一名詞後爲佛教所采用,且于佛世時已普遍使用。據五分律卷十六、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上載,阿阇梨有五種:(一)出家阿阇梨,受戒時之授十戒師,故又作十戒阿阇梨。(二)受戒阿阇梨,受具足戒時之羯磨師,故又作羯磨阿阇梨。(叁)教授阿阇梨,受具足戒時之授威儀師,故又作威儀阿阇梨。(四)受經阿阇梨,教授經典讀法、意義之師。(五)依止阿阇梨,與比丘共居,指導比丘起居之師;或比丘僅依止從學一宿之師,亦可稱依止阿阇梨。以上五種加上剃發阿阇梨則爲六種阿阇梨。西域另有一種稱君持(梵kun!d!ika^ ,水瓶、賢瓶)阿阇梨,乃灌頂之師。
受具足戒時,須有叁師、七證師等十位。叁師,指得戒和尚、羯磨阿阇梨、教授阿阇梨。小乘受戒法必須有叁師親臨;而大乘受戒法,根據觀普賢經,得以釋尊、文殊、彌勒像替代。如大乘圓頓戒,即以釋尊爲戒和尚,以文殊爲羯磨阿阇梨,以彌勒爲教授阿阇梨。另據大智度論卷十叁載,在家衆欲出家作沙彌、沙彌尼,必須要有戒和尚及阿阇梨,以此諸師比喻爲出家父母。禅宗沙彌之受戒,必定有戒師、作梵阇梨(誦梵呗之師)以及引請阇梨(指導起居之師)參加。
在密教,對通達曼荼羅及一切諸尊、真言、手印、觀行悉地、傳法灌頂者,即稱之爲阿阇梨,有時亦稱佛、菩薩爲阿阇梨。據大日經卷一具緣品載,阿阇梨須具足如下十叁德:(一)發菩提心。(二)妙慧慈悲。(叁)兼綜衆生。(四)善巧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五)通達叁乘。(六)善解真言實義。(七)知衆生心。(八)信諸佛菩薩。(九)得傳授灌頂等妙解曼荼羅畫。(十)調柔其性,遠離我執。(十一)于真言行善得決定。(十二)究習瑜伽。(十叁)住于勇健之菩提心。准此,故謂如能殷重服侍阿阇梨,即可獲得極大之福報,正如勤耕田地,必能豐收,故又稱阿阇梨爲阿阇梨田,列爲八福田之一。
又密教之阿阇梨即一般所習稱之上師、金剛上師。如上記所說能任灌頂授法之阿阇梨,又稱大阿阇梨。然據密教諸經軌所載,一般阿阇梨亦可分爲學法灌頂之阿阇梨與傳法灌頂之阿阇梨,兩類皆有多種之別。下表爲大日經疏卷叁所示之十六重阿阇梨。[大日經秘密漫荼羅品、秘密大教王經卷七、大日經疏卷六、卷十五、四
分律卷叁十四、四分律開宗記卷七、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卷上、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叁、玄應音義卷十五、卷二十一、慧苑音義卷上]
(二)爲日本平安朝以來的一種僧官職稱。系由政府所任命。可分叁種:(一)七高山阿阇梨,指住于比睿、比良、伊吹、愛宕、金峰、葛木、神峰等七山之寺院奉敕祈禱之高僧,是後其他各大寺亦設有此種阿阇梨。(二)傳法阿阇梨,司掌臺密、東密傳法灌頂之職。(叁)一身阿阇梨,多爲貴族名門出身者,僅限其一身有傳法灌頂之權。此叁種阿阇梨又各分爲大阿阇梨及小阿阇梨之別。此外,尚有悉昙阿阇梨、聲明阿阇梨等。
又在宮中真言院後七日作禦修法之阿阇梨,稱作後七日阿阇梨。禦修法之大阿阇梨系由東寺第一長者擔任,故又稱一阿阇梨;另有奉敕願作結緣灌頂之小阿阇梨,稱爲已灌頂阿阇梨;擬于第二年奉敕作結緣灌頂者,則稱爲擬灌頂阿阇梨。[大日經疏演奧鈔卷二、釋家官班記卷上]
(術語)&Amacron;c&amacron;rya,舊稱阿阇梨,阿只利。譯曰教授。新稱阿遮利夜,阿遮梨耶。譯曰軌範正行。可矯正弟子行爲,爲其軌則師範高僧之敬稱。玄應音義十五曰:“阿阇梨,經中或作阿只利,皆訛也。應言阿遮利夜,此雲正行,又言阿遮梨耶,此雲軌範。舊雲:于善法中,教授令知,名阿阇梨也。”南海寄歸傳叁曰:“阿遮利耶,譯爲軌範師,是能教弟子法式之義,先雲阿阇梨,訛也。”案阿阇梨又譯悅衆。
華譯爲教授,或軌範正行,或悅衆,即是矯正弟子們行爲的比丘。四分律五種的阿阇梨,即出家、受戒、教授、受經、依止等。 - 陳義孝編
爲音譯,義譯爲「軌範、教授」,指匡正弟子行爲的老師。 - 莊春江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