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心、身、相之叁種清淨。乃大智度論卷四十叁釋集散品所立修般若之菩薩所具有者,即:(一)心清淨,不生染心、嗔心、憍慢心、悭貪心、邪見心。(二)身清淨,心得清淨,故不再受後身,常得化生。(叁)相清淨,心身既皆清淨,則能具足相好莊嚴之身。
(術語)身語意之叁業,遠惡行離惑垢也。俱舍論十六曰:“諸身語意叁種妙行,名身語意叁種清淨,暫永遠離一切惡行煩惱垢故,名爲清淨。”探玄記四曰:“叁業無過雲清淨。”
(名數)智度論所謂修般若之菩薩叁種清淨也。一、心清淨。不生染心,嗔心,憍慢心,悭貪心,邪見心。二、身清淨。心清淨故,不再受後身,常得化生。叁、相清淨。心身既皆清淨,則能具足相好莊嚴其身。
[出大智度論] 一心清淨謂修學般若菩薩。不生染心。不生嗔心。不生橋慢心。不生悭貪心。不生邪見心。是名心清淨。(梵語般若。華言智慧。)二身清淨謂修學般若菩薩。心既清淨。再後受身。常得化生。是名身清淨。叁相清淨謂修學般若菩薩。身心既皆清淨。則能具足相好。莊嚴其身。故名相清淨。 - 明·一如等 撰
心清淨、身清淨、相清淨。心清淨是不生染心、嗔心、憍慢心、悭貪心、邪見心等;身清淨是由于心清淨之故,所以不再受後生,常得化生;相清淨是由于心身都已清淨,所以能得具足的相好莊嚴其身。 - 陳義孝編
即心清淨、身清淨、相清淨。
心清淨是不生染心、瞋心、驕慢心、悭貪心、邪見心。
身清淨是由於心清淨之故,所以不再受後生,常得化生;
相清淨是由於身心都已清淨,所以能得具足的相好莊嚴其身。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