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賴耶,梵語a^laya之音譯。爲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等識)之一,九識(八識及阿摩羅識)之一。又作阿羅耶識、阿黎耶識、阿剌耶識、阿梨耶識。略稱賴耶、梨耶。舊譯作無沒識,新譯作藏識。或作第八識、本識、宅識。無沒識意謂執持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爲諸法之根本,故亦稱本識;以其爲諸識作用之最強者,故亦稱識主。此識爲宇宙萬有之本,含藏萬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稱藏識。又因其能含藏生長萬有之種子,故亦稱種子識。
此外,阿賴耶識亦稱初刹那識、初能變、第一識。因宇宙萬物生成之最初一刹那,唯有此第八識而已,故稱初刹那識。而此識亦爲能變現諸境之心識,故亦稱初能變。由本向末數爲第一,故稱第一識。由于有阿賴耶識才能變現萬有,故唯識學主張一切萬有皆緣起于阿賴耶識,此亦爲唯心論之一種。至于阿賴耶識爲清淨之真識,或染汙之妄識,乃佛學界所爭論之一大問題。
據攝大乘論本卷上所引增一阿含經之說,及俱舍論卷十六所引契經(或即指雜阿含經)之說,可知阿賴耶思想之萌芽,源于原始佛教時代。據轉識論、攝大乘論本卷上、佛本行集經卷叁十叁、俱舍論卷十六、大毗婆沙論卷一四五等所舉,部派佛教時代之諸師皆依愛欲緣起說,將阿賴耶解釋爲愛著、貪愛,或爲愛、樂、欣、喜等。然至大乘佛教時代,則先後有馬鳴造大乘起信論以論釋阿賴耶識之義,彌勒、無著、世親等亦分別造論闡述唯識緣起說,以一切萬有皆緣起于阿賴耶識,遂成立唯識哲學之思想系統。其中,無著依阿毗達磨大乘經、解深密經等,解說第八根本識(阿賴耶識)爲有情總報之果體,並于所著顯揚聖教論卷十七中,舉出八種理由以論證阿賴耶識之存在。
無著于其另一著作攝大乘論本卷上,將阿賴耶識分爲自相、因相、果相叁種,並提出迷、悟二種境界,皆由熏習于阿賴耶識中之種子所生起,此即“種子熏習說”,亦即主張阿賴耶識爲真妄和合之說。又世親著之唯識叁十頌,至唯識分流時代,有二十八家之注釋,而較聞名者則爲護法、安慧等十大論師之注釋;玄奘即以護法之注釋爲主,糅合其余諸師之說,編譯出成唯識論十卷,對我國、日本、韓國之唯識思想影響甚深。
據成唯識論卷二所舉,阿賴耶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叁義。即︰(一)能藏,謂第八識善于自體中含藏一切萬法之種子。(二)所藏,指現行熏種子義而說,亦即此識爲七轉識熏習諸法種子之場所。(叁)執藏,謂第八識恒被第七末那識妄執爲實我、實法,故又稱我愛執藏。
此外,窺基根據成唯識論所述,于所著成唯識論述記卷二末,就自相、因相、果相叁相,舉出阿賴耶識體之叁位,即︰(一)我愛執藏現行位,指第八識之自相而言。因第八識自無始以來,恒被第七識愛執爲我,故稱我愛執藏現行位。下自凡夫,上至七地以前之菩薩,或二乘中之有學聖者皆屬此位。(二)善惡業果位,指第八識之果相而言。因第八識系由無始以來之善惡業所招感之異熟果,故稱善惡業果位。此位通至十地菩薩之金剛心,或二乘之無學聖者。(叁)相續執持位,指第八識之因相而言。此位通至佛果以及盡未來際。因第八識執持色心之萬法種子,令五根不斷失,故稱相續執持位。依此,從凡夫以至佛之轉迷開悟,第八識爲衆生所依止,故阿賴耶識又稱所知依。護法之唯識思想,由其弟子戒賢論師傳予玄奘,而盛行于我國。
我國各宗派對阿賴耶識亦有多種說法,如︰(一)地論宗,以世親之十地經論爲主要根據。主張阿賴耶識爲真常淨識,視同于佛性如來藏。(二)攝論宗,以無著之攝大乘論爲主要根據,乃由真谛所譯。主張如來藏緣起,阿賴耶識則爲無常有漏法,乃一切煩惱之根本,並于前八識外加上阿摩羅識成爲第九識,而以前八識爲虛妄,九識爲真實。然真谛亦參酌大乘起信論,而以阿賴耶識爲無記無明隨眠之識,乃真妄和合之識,以第八識具有解性義爲真,具有果報義爲妄,故真谛之思想,乃融合真、妄二說而成。 (叁)法相唯識宗,以成唯識論爲主要根據。玄奘爲新譯唯識之代表,排斥如來藏緣起,主張阿賴耶緣起,並立五種種姓,說人、法二空。此種新論說,不僅使我國之唯識思想發生新的大轉變, 亦影響日本之唯識思想。[入楞伽經卷二、卷七、決定藏論卷上、法華經玄義卷五下、中觀論疏卷七本、大乘義章卷叁末、華嚴孔目章卷一、唯識了義燈卷四本](參閱“賴耶叁相”6314、“賴耶四分”6314)
八識中之第八識,由如來藏與無明和合而生。參考阿賴耶條。 - 陳義孝編
瑜伽七十六卷一頁雲:亦名阿賴耶識,何以故?由此識、于身攝受藏隱,同安危義故。
二解 攝論一卷叁頁雲:此中最初、且說所知依、卽阿賴耶識。世尊何處說阿賴耶識名阿賴耶識?謂薄伽梵、于阿毗達磨大乘經伽他中說: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盤證得。卽于此中、複說頌曰: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如是且引阿笈摩證。複何緣故此識說名阿賴耶識?一切有生雜染品法、于此攝藏爲果性故。又卽此識、于彼攝藏爲因性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或諸有情、攝藏此識爲自我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
叁解 顯揚一卷一頁雲:阿賴耶識者:謂先世所作增長業煩惱爲緣,無始時來戲論熏習爲因,所生一切種子異熟識、爲體。此識、能執受了別色根、根所依處、及戲論熏習。于一切時,一類生滅,不可了知。又能執持了別外器世界。與不苦不樂受等相應。一向無覆無記。與轉識等作所依因。與染淨轉識受等俱轉。能增長有染轉識等爲業,及能損減清淨轉識等爲業。雲何知有此識?如薄伽梵說:無明所覆,愛結所系,愚夫感得有識之身。此言顯有異熟阿賴耶識。又說:如五種子,此則名爲有取之識。此言顯有一切種子阿賴耶識。又說: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
四解 成唯識論二卷八頁雲:論曰:初能變識、大小乘教、名阿賴耶。此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義故。謂于雜染、互爲緣故。有情執爲自內我故。此卽顯示初能變識所有自相。攝持因果爲自相故。此識自相,分位雖多;藏識過重,是故偏說。
五解 成唯識論叁卷九頁雲:此第八識,或名阿賴耶。攝藏一切雜染品法,令不失故。我見愛等、執藏以爲自內我故。此名唯在異生有學。非無學位不退菩薩有雜染法執藏義故。
六解 成唯識論叁卷十二頁雲:由此本識、具諸種子,故能攝藏諸雜染法。依斯建立阿賴耶名。非如勝性、轉爲大等。種子與果,體非一故。能依所依,俱生滅故。與雜染法互相攝藏,亦爲有情執藏爲我;故說此識名阿賴耶。
七解 五蘊論七頁雲: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一切種子,又能攝藏我慢相故。又複緣身爲境界故。卽此亦名阿陀那識。執持身故。 - 朱芾煌
爲梵語 alaya 之音譯。唯識宗立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八識,此即八識之一。又作阿黎耶識、阿梨耶識。略稱賴耶。舊譯作無沒識,新譯作藏識。或作第八識、本識、宅識、無沒識。意謂執持諸法種子而不失不壞。此識爲宇宙萬有之本,含藏萬有,故稱藏識。又因其能含藏生起萬法的種子,故亦稱種子識。在“叁能變”中,此稱爲“初能變識”。
《大乘廣五蘊論》稱:“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一切種子,又攝藏我慢相故,又能緣身爲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識,執持身故。”如論文所言,阿賴耶識攝藏一切種子,生起萬法,故稱之爲宇宙人生本源。阿賴耶識義譯爲藏識。藏有叁義,曰能藏、所藏、執藏。能藏者,此識貯藏萬法種子,此識是能藏,種子是所藏;所藏者,種子起現行,受七轉識熏習,受熏的新種子再藏入此識,此時新種子是能藏,此識是所藏;執藏者,第七識妄執第八識見分爲“我”,就第七識執持此識來說,稱爲執藏,亦稱我愛執藏。阿賴耶識攝持萬法種子,生起萬法,此稱之爲“賴耶緣起”。事實上,所謂識者,祗是一種功能。此功能在潛伏狀態時,不稱識而稱種子,當種子發生作用,生起“現行”時,不稱種子而稱識。種子是潛在的功能,識是此潛在功能發生作用的名稱。種子生現行,生出阿賴耶識的識體,這在識變中稱爲“因能變”;因能變的同時,阿賴耶識生出前七識,同時各各識體上生起相見二分,這在識變中稱爲“果能變”。相分是宇宙萬法的差別相狀,見分是主觀的認識作用。由主觀的認識作用的見分,去認識客觀的萬法相狀的相分,此時始有所謂宇宙人生。這種阿賴耶識中的萬法種子、仗因托緣生起現象世界的作用,就是阿賴耶緣起。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