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語)悟位謂之果。以是爲對于修行之因之結果也。阿羅漢爲小乘之極果。
顯揚叁卷十一頁雲:八、阿羅漢果。謂永斷一切非想非非想地煩惱故得。
二解 如四沙門果中說。
叁解 俱舍論二十四卷十一頁雲:如是盡智、至已生時,便成無學阿羅漢果。已得無學應果法故。爲得別果所應修學,此無有故。得無學名。卽此唯應作他事故。諸有染者、所應供故。依此義立阿羅漢名。
四解 品類足論七卷五頁雲:阿羅漢果雲何?此有二種。一、有爲,二、無爲。有爲阿羅漢果雲何?謂證阿羅漢果所有無學法,已正當得。無爲阿羅漢果雲何?謂證阿羅漢果所有結斷,已正當得。是名阿羅漢果。
五解 法蘊足論二卷十四頁雲:阿羅漢果者:謂現法中,貪瞋癡等、一切煩惱、皆已永斷;名阿羅漢果。又雲:雲何阿羅漢果?謂阿羅漢果、略有二種。一者、有爲,二者、無爲。所言有爲阿羅漢果者:謂彼果得及彼得得。無學根力、無學屍羅、無學善根、十無學法、及彼種類諸無學法,是名有爲阿羅漢果。所言無爲阿羅漢果者:謂于此中貪瞋癡等一切煩惱、皆已永斷,超一切趣,斷一切道,叁火永靜,渡四暴流,憍逸永離,焦渇永息,窟宅永破,無上究竟,無上寂靜,無上愛盡離滅涅盤;是名無爲阿羅漢果。 - 朱芾煌
爲聲聞四果之一,如來十號之一。又作阿盧漢、阿羅诃,略稱羅漢。意譯應、應供、殺賊、不生、無學。指斷盡叁界見、思之惑,證得盡智,而堪受世間大供養之聖者。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皆作狹義之解釋,專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若廣義言之,則泛指大、小乘佛教中之最高果位。 - 于淩波居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