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一卷。又作洞山良價禅師寶鏡叁昧、寶鏡叁昧。唐代曹洞宗祖洞山良價(807~869)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冊(筠州洞山悟本禅師語錄)與大正藏第四十八冊(人天眼目卷叁)。
本篇系詠敘曹洞正偏回互之玄旨。然偏正回互之說實淵源于石頭希遷所撰之參同契。其後,石頭傳藥山,藥山傳雲岩,雲岩傳洞山,至洞山始集五位說之大成。故本歌與參同契同爲曹洞宗之宗典而備受重視。全篇由四言九十四句、叁七六字所組成。
其注解書有:(一)寶鏡叁昧玄義一卷,附錄于重編曹洞五位顯訣卷下。宋代雲外雲岫(1242~1324)著。雲岫將寶鏡叁昧歌詳予注釋,以闡明其原義。(二)寶鏡叁昧本義一卷,清代行策著。以寶鏡叁昧、偏正回互、叁疊分卦、五變成位、二喻顯法、六爻攝義等六種圖說,揭示重離六爻、偏正回互之精義;又詳解五位說,並駁覺範、永覺之見解。(叁)寶鏡叁昧原宗辨謬說一卷,清代雲淙淨讷著。淨讷論述寶鏡叁昧本義,並論及:(1)力說雲岩之重離六爻、偏正回互,(2)以洞山良價之正偏爲根本而建五位功勳, (3)以曹山本寂之功勳爲根本,而立五位君臣,(4)以石霜之正偏功勳君臣之製爲根本而立五位王子等,以彰顯寶鏡叁昧歌之原旨,而辯駁覺範、大慧等人之說。上記叁書皆收于卍續藏第一一一冊。其他尚有日僧指月慧印所撰之寶鏡叁昧不能語、面山瑞芳之寶鏡叁昧吹唱等。
(書名)洞山大師所作。比心于明鏡也。會元十叁洞山章曰:“因曹小辭,師遂囑曰:吾在雲嚴先師處,親印寶鏡叁昧,事窮的要,今付示汝。”寶鏡才命論曰:“心徹寶鏡。”注曰:“夫心以鑒物,庶品不遺。洞徹幽明,同乎寶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