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佛學常見辭彙、俗語佛源中都找到了“什麼是本來面目”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本來面目”的解釋

  禅林用語。乃人人本具,不迷不悟之面目。又作本地風光、本分田地、自己本分、本分事。即身心自然脫落而現前之人人本具之心性。與顯教之“本覺”、密教之“本初”意義相同。六祖壇經(大四八·叁四九中):“能雲:“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無門關第二十叁則、正法眼藏辨道話]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本來面目”的解釋

  (公案)又曰本地風光,自己本分等。示禅門法道極度之語也。顯教之本覺,密教之本初,亦不外乎是。然則何物爲本來之面目,請參之。六祖壇經曰:“能雲: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本來面目”的解釋

  即自己的自性,離開了一切的煩惱和染汙,就是自己的本來面目。 - 陳義孝編

【俗語佛源】對“什麼是本來面目”的解釋

  指不加飾僞的真相。宋·蘇轼《老人行》詩:“一任秋霜換鬓毛,本來面目常如故。”顯示出詩人曠達而真率的性格。“本來面目”原是禅家語,源于《壇經·行由品》,謂六祖惠能接受衣缽後,南行到大庾嶺,被惠明和尚追上。惠明聲明“我爲法來,不爲衣來”。惠能先讓他“屏息諸緣,勿生一念”。然後,惠能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當下大悟。“本來面目”在禅門中指真心、本性;見到“本來面目”也就是“明心見性”。從《壇經》的故事中可知,不思是非善惡,一念不生,即所謂“本來面目”。(李明權) -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 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本來面目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