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sarvatraga。(一)爲唯識宗所立六位心所之一。與“別境”相對。指任何認識作用發生時,所生起之心理活動,因其具有普遍性,故稱遍行。包括:觸、作意、受、想、思等五種心所,稱爲五遍行。(參閱“五遍行”1170)
(二)爲“非遍行”之對稱。于九十八根本煩惱中,可大別爲遍行、非遍行兩大類;而于自界自地之五部(四谛、修道)諸法中,經由遍緣、遍隨增、遍隨因,而遍生之五部染法(煩惱),稱爲遍行惑。遍行惑共含叁十叁種煩惱,分屬欲界、色界、無色界等叁界,每一界各具十一種。欲界遍行惑即指:見道苦谛以下之五見(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疑、無明,與集谛以下之邪見、見取、疑、無明等十一種。[俱舍論卷十九]
指心所的遍行,有的心所,遍于善惡無記叁性,遍于叁界九地,遍于有漏無漏,世出世間,遍與八識心王相應,因爲遍于上述四者,所以名遍行。遍行心所有五種,即作意、觸、受、想、思,此五種皆與五識心王,初念相應。 - 陳義孝編
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觸,叁受,四想,五思。具四一切,名爲遍行,謂遍于善惡無記叁性,遍于叁界九地,遍于有漏無漏世出世時,遍于八識心王相應也。
一、作意 作意者,警覺心種,令起現行,以爲體性,引現起心,趣所緣境,以爲業用。
二、觸 觸者,于根境識叁和之時,令心心所觸境,以爲體性,受想思等所依,以爲業用。
叁、受 受者,領納順違非順非違境相,以爲體性,起于欲合欲離欲不合不離之愛,以爲業用。
四、想 想者,于境取像,以爲體性,施設種種名言,以爲業用。
五、思 思者,令心造作,以爲體性,于善惡無記之事役心,以爲業用。 - 明·楊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