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語dha^ran!i^。音譯陀羅尼。真言之異名。大日經疏卷九稱,持明者,梵雲陀羅尼,即總持一切明門明行。
(二)謂受持傳持真言陀羅尼。持即受持傳持之義,明即真言之義。真言現于本尊之光明輪中,故稱明。又真言之功力,以大慧光明照破無明,顯現實智,故稱明。
(術語)梵語陀羅尼Dh&amacron;ra&ndotblw;i,譯曰持。明者,真言之異名,持明者,陀羅尼即真言也。又受持真言,謂之持明。演密鈔一曰:“明者明咒,真言之別稱,梵語尾尼也。此譯雲明,破闇爲義。(中略)亦持亦明,持即是明。”大日經疏九曰:“持明者,梵雲陀羅尼,持明謂總持一切明門明行。”同叁曰:“聲聞經中以毗尼爲秘藏,要擇人簡衆方便授之,若未發律儀不令聽聞修習。摩诃衍中亦以持明爲秘藏,未入曼荼羅者不令讀誦受持,還同盜聽布薩反招重罪。”
1.即陀羅尼,亦即真言。2.受持真言的意思。 - 陳義孝編
梵語陀羅尼,譯曰持明者,真言之異名。持明者,陀羅尼即真言也。又受持真言,謂之持明。演密鈔曰:“明者明咒,真言之別稱,梵語尾尼也。此譯雲明,破闇爲義。”又雲:“亦持亦明,持即是明。”大日經疏曰:“持明者梵雲陀羅尼,持明謂總持一切明門明行。”又曰:“聲聞經中,以毗尼爲秘藏,要擇人簡衆,方便授之。若未發律儀,不令聽聞,修習摩诃衍中,亦以持明爲秘藏。未入曼荼羅者,不令讀誦受持,還同盜聽布薩,反招重罪。”
“陀羅尼”陀羅尼又曰陀羅那陀鄰尼。譯作持總持能持能遮,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惡法不使起之力用。分之爲四種:
一、法陀羅尼 于佛之教法聞持而不忘也,又名聞陀羅尼。
二、義陀羅尼 于諸法之義,總持而不忘也。
叁、咒陀羅尼 依禅定發秘密語,有不測之神驗,謂之咒,咒陀羅尼者,于咒總持而不失也。
四、忍陀羅尼 于法之實相安住,謂之忍,持忍名忍陀羅尼。
聞義咒忍之四者,爲所持之法也。由能持之體言之,法義之二者,以念與慧爲體,咒以定爲體,忍以無分別智爲體。大乘義章曰:“陀羅尼者,是外國語,此翻爲持,念法不失,故名爲持。”佛地論曰:“陀羅尼者,增上念慧,能總任持無量佛法,令不忘失。”智度論曰:“陀羅尼者,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集種種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惡不善心生,能遮不令生。若欲作惡罪,持令不失,是名陀羅尼。”法界次第曰:“陀羅尼此翻能持,或言能遮,又翻爲總持。隨有若名若義若行地功德,皆悉能持,故名總持。”瑜伽略纂曰:“論雲陀羅尼有四種:一、法,二、義,叁、咒,四、能得忍。”又曰:“法陀羅尼,以法爲境,即能诠名言,以念慧爲體。義陀羅尼,其體同法,唯境界異,其異者何?所诠義爲境。謂無量義意,越等即唯在意地咒。陀羅尼,以定爲體,依定持咒,令不忘故,以咒爲境也。能得忍陀羅尼者,以無分別智爲忍體,即證真如。今日常指咒陀羅尼曰陀羅尼。”
“咒陀羅尼”此乃四種陀羅尼之一,真言教之所謂陀羅尼也。佛菩薩從禅定所發之秘密言句也。陀羅尼者,總持之義。總持有二釋,一就人,二就法。
就人釋者 佛菩薩之定力,能持神咒之功德,故名持。如上四種中所擇者是也。大乘章曰:“菩薩依禅,能起咒術,爲衆除患,第一神驗,名咒陀羅尼。菩薩依禅,備起多用,隨用別論,即有無量陀羅尼門,良以咒術傳益義多,故遍論之。”
就法釋者 神咒之言句,總持無量之文義,無盡之功德,故名。佛地論曰:“于一法中,持一切法;于一文中,持一切文;于一義中,持一切義;攝藏無量諸功德故,名無盡藏。”
明已上二釋中神咒之功德,必依後釋。諸經中顯此咒陀羅尼有五名:一、陀羅尼,二、明,叁、咒,四、密語,五、真言。此中後四者爲義翻也。秘藏記曰:“諸經中說陀羅尼,或陀羅尼,或明、或咒、或密語、或真言,如是五義,其義雲何?”
一、明 陀羅尼者,佛放光,光之中所說,是故陀羅尼與明,其義不異。
二、咒 咒者,佛法未來漢地前,有世間禁咒法,能發神驗除災患。今持此陀羅尼人,能發神通,除災患,與禁咒法相似,是故曰咒。
叁、密語 密語者,凡夫二乘不能知,故曰密語。
四、真言 真言者,如來言真實無虛妄,故曰真言,然皆是舉一邊所名也。 - 明·楊卓
即陀羅尼,亦即真言,受持真言的意思。
- 梵心居士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