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大善地法?大善地法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法相辭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大善地法”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大善地法”的解釋

  梵語kus/ala-maha^-bhu^mika^  dharma^。俱舍家所立六位心所之一。即與一切善心相應而俱起之心理現象。共有十種,即:(一)信(梵s/raddha^  ),使心澄淨。(二)不放逸(梵aprama^da  ),專注修諸善法。(叁)輕安(梵prasrabdhi  ),使心輕妙安穩。(四)舍(梵upeks!a^  ),使身心舍離執著諸法之念,而住于平等。(五)慚(梵hri^  ),對有德敬崇從屬,或對自己所造之罪,內省自恥。(六)愧(梵apatra^pya  ),恐懼罪果;或自己所造之罪,于他人前感到羞恥。(七)無貪(梵alobha  ),于順境無貪染之性。(八)無嗔(梵adves!a  ),于逆境無嗔恚之性。(九)不害(梵ahim!sa^  ),不損惱他人。(十)勤(梵vi^rya  ),修善法使心勇悍之性。以上十法,周遍于一切善心,故稱大善;而心王則爲彼大善所行之依處,故稱大善地;此等十法又爲彼大善地所有之法,故稱大善地法

  順正理論卷十一于上記十法之外,別加“厭”、“欣”二法,而成十二法。厭,厭離過失;欣,欣求功德。于俱舍家之主張,“厭”系緣于四谛中之苦、集二谛而生起,“欣”系緣于滅、道二谛而生起,不能于一心之中相互俱起,故無法周遍一切善心,而唯有十法可言。此外,成唯識論卷六于上記十法之外,另加“無癡”,共成十一善法,然以“欣、不忿、不恨、不惱、不嫉”等五項與“欲”俱起,而爲“無嗔”之一分(部分);以“厭、不悭、不憍”等叁項與“慧”俱起,而爲“無貪”之一分;以“不覆、不诳、不谄”爲“無癡”之一分,而與俱舍家之說有所不同。[俱舍論卷四、大毗婆沙論卷四十二、雜阿毗昙心論卷二、顯揚聖教論卷一、成唯識論述記卷六]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大善地法”的解釋

  (術語)謂俱舍之心所法四十六中,信等善心所十個也,以是與一切之善心相應俱起故也。一切之善心,名爲大善地。此十個心所,爲彼大善地所有之法。故曰大善地法。一信,二勤,叁行舍,四慚,五愧,六無貪,七無嗔,八不害,九輕安,十不放逸。見俱舍論四。

【法相辭典】對“什麼是大善地法”的解釋

俱舍論四卷四頁雲:已說十大地法;大善法地,名大善地。此中若法,大善地所有;名大善地法。謂法、恒于諸善心有。彼法是何?頌曰:信及不放逸,輕安舍慚愧,二根及不害,勤唯遍善心。論曰:如是諸法,唯遍善心。此中信者:令心澄淨。有說:于谛實業果中,現前忍許;故名爲信。不放逸者:修諸善法,離諸不善法。複何名修?謂此于善,專注爲性。余部經中,有如是釋:能守護心,名不放逸。輕安者:謂心堪任性。豈無經亦說有身輕安耶?雖非無說;此如身受,應知亦爾。如何可立此爲覺支?應知此中身輕安者,身堪任性。複如何說此爲覺支?能順覺支,故無有失。以身輕安,能引覺支心輕安故。于余亦見有是說耶?有如經說:喜、及順喜法,名喜覺支。瞋、及瞋因緣,名瞋恚蓋。正見,正思惟,正勤,名慧蘊。思惟及勤,雖非慧性;隨順慧故,亦得慧名。故身輕安,順覺支故;得名無失。心平等性,無警覺性,說名爲舍。如何可說于一心中,有警覺性,無警覺性,作意與舍,二相應起?豈不前說諸心心所,其相微細,難可了知。有雖難了,由審推度,而複可知。此最難知。謂相違背而不乖反。此有警覺;于余則無。二既懸殊;有何乖反。若爾;不應同緣一境。或應一切皆互相應。如是種類所余諸法,此中應求如彼理趣。今于此中,應知亦爾。慚愧二種,如後當釋。二根者:謂無貪無瞋。無癡善根,慧爲性故。前已說在大地法中,不重說爲大善地法。言不害者,謂無損惱。勤、謂令心勇悍爲性。
二解  大毗婆沙論四十二卷十八頁雲:大善地法,有十種。一、信。二、精進。叁、慚。四、愧。五、無貪。六、無瞋。七、輕安。八、舍。九、不放逸。十、不害。若法、唯在一切善心中可得;名大善地法。謂若有漏,若無漏,若生得善,若加行善,若叁界系,若不系,若學,若無學,若非學非無學,若在意地,若五識身,一切善心皆可得故;名大善地法。 - 朱芾煌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大善地法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