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二乘異同?二乘異同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二乘異同”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二乘異同”的解釋

  乃指聲聞與緣覺修行之異同。據法華玄贊卷五謂,此有叁同七異。叁同者:(一)同斷煩惱障,(二)同悟生空之理,(叁)同得假之擇滅無爲。七異者:(一)聲聞根性鈍,緣覺根性利。(二)聲聞依佛而出離,緣覺自覺而出離。(叁)聲聞藉聲教,緣覺觀法理。(四)聲聞觀四谛,緣覺觀十二因緣。(五)聲聞分四果,緣覺唯一果。(六)聲聞練根(磨煉、修行之意)叁生乃至六十劫,緣覺練根四生乃至百劫。(七)聲聞爲說法,緣覺現神通。

  此外,大乘義章卷十七末有五同六異之說,嘉祥大師法華經疏卷八有七同十一異之說,法華文句卷七有六同十異之說。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二乘異同”的解釋

  (雜語)法華玄贊五論叁同七異,謂叁同者:一、同斷煩惱障,二、同悟生空之理,叁、同得假之擇滅無爲。七異者:一、聲聞根性鈍,緣覺根性利,二、聲聞依佛而出離,緣覺自覺而出離,叁、聲聞藉聲教,緣覺觀法理,四、聲聞觀四谛,緣覺觀十二因緣,五、聲聞分四果,緣覺唯一果,六、聲聞練根叁生乃至六十劫,緣覺練根四生乃至百劫,七、聲聞爲說法,緣覺現神通。大乘義章十七末辨五同六異,謂五同者:一、見理同,同見生空之理也。二、斷障同,同斷四住之惑也。叁、修行同,同修行叁十七道品也。四、得果同,同得盡智無生智之果也。五、證滅同,同證有余無余之涅槃也。六異者:一、根異,利與鈍也,二、所依異,依師與不依師也。叁、藉緣異,藉教法與藉事相也。四、所觀異,四谛與十二因緣也,五、向果異,四向四果與一向一果也。六、通用異,神通之境界狹與廣也。法華嘉祥疏八判七同十一異,謂七同者:一、斷惑同。同斷見思之二惑也,二、出義同,同出叁界也。叁、智同,依大品則同得一切智,依小乘則同得盡智無生智也。四、涅槃同,同得有余無余之涅槃也。五、見同,同見四谛之理也。六、同知,同知過去未來八萬劫之事也。七、同名。同名小乘也。十一異者:一、根有利鈍,二、修因有短長,叁、時有異,聲聞與佛同世,緣覺不然,四、有悲無悲,聲聞如鹿,但見自身,故無悲,緣覺如羊,顧念其子,故有少悲,五、福德厚薄,聲聞之身或有相好,或無相好,緣覺之身,必有相好,六、印字有無,緣覺手中有十二因緣之因字,聲聞手中無四谛之印字,七、現通說法異,緣覺爲人現通,聲聞爲人現法,八、利益淺深,聲聞之化度,能使人得七賢七聖,緣覺之化度,不能使人得煗法已上之益,其所以然者,聲聞與佛同世,衆生福德利根,緣覺出于無佛世,衆生薄福鈍根,且不堪多說也。九、神通之境界,聲聞狹而緣覺寬,十、出處異,聲聞出于人世而緣覺隱處山林,十一、漸頓異,聲聞漸得四果,緣覺頓證一果。法華文句七,明六同十異,謂六同者:一、同出叁界,二、同證盡智無生智,叁、同斷見思之正使,四、同得有余無余之涅槃,五、同得一切智,六、同名小乘。十異者:一、行因之久近,二、根之利鈍,叁、從師與獨悟,四、悲之有無,五、相好之有無,六、觀之略廣,謂四谛與十二因緣也。七、利益之淺深,聲聞使人得四界,緣覺不能得煗法,八、一在佛世,一不然,九、緣覺頓證一果,聲聞漸證四果,十、緣覺多現通,少說法,聲聞不定也。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二乘異同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