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二谛?二谛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叁藏法數、佛學常見辭彙、法門名義集、法相辭典、佛學次第統編、唯識名詞白話辭典、阿含辭典中都找到了“什麼是二谛”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二谛”的解釋

  指真谛與俗谛。並稱真俗二谛。谛,謂真實不虛之理。真谛,梵語parama^rtha-  satya,巴利語paramattha-sacca,又作勝義谛、第一義谛,即出世間之真理。俗谛,梵語  sam!vr!ti-satya,巴利語sammuti-sacca,又作世俗谛、世谛,即世間之真理。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謂,世俗之事乃覆蔽世間之真理者,故俗谛又譯作覆俗谛、覆谛。二谛之意義于大小乘諸經論所說不一,玆將其較具代表性者胪列于下:  

  (一)小乘之說:(一)原始佛教之經典如阿含經中,所說之四谛(苦、集、滅、道)頗多,然甚少論及二谛,僅于中阿含經卷七分別聖谛經中舉出“真谛”一詞,然未與俗谛並用。又于增一阿含經卷叁載有“二谛”一語,惜其內容不明。

  (二)俱舍論卷二十二不僅舉出真俗二谛之名,且舉例說明其意義。例如瓶、衣等物,其外形、狀態一旦毀壞,則不能再稱爲瓶、衣等。又如水、火等,若以勝慧分析之,即成爲“色、香、味”等各種之要素,故亦不能再稱爲水、火等。凡此,給予假名(施設有),而爲世間一般常識所認可者,稱爲世俗谛。對此,色、香、味等乃構成萬物存在之要素,其形態縱然碎至極微,或以勝慧分析之,其本質恒常存在而不變,故被視作出世間之佛教真理,稱爲勝義谛。  

  (叁)據成實論卷十一立假名品之說,色、香、味等法與涅槃俱爲真谛;反之,由色等各種基本要素形成的瓶、水等,以因緣和合,僅有假名而無實體,故稱俗谛。例如“人”系由五蘊和合而成,故亦屬俗谛。

  (四)經部主張,依無漏之出世間智及後得之世間正智所認可之諸法,稱爲勝義谛;反之,依有漏智所認可之諸法,稱爲世俗谛。

  (五)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七之說,以世間常識所能理解之事物,或世間一般約定俗成之道理等,稱爲世俗谛;依無漏之聖智所澈見的真實之理,稱爲勝義谛。

  至于苦、集、滅、道四谛與真俗二谛之關系,小乘各部派之看法亦極紛歧,有主張苦、集爲世俗谛,滅、道爲勝義谛;有主張苦、集、滅叁谛爲世俗谛,僅以道谛爲勝義谛;有主張四谛均爲世俗谛,而以“空”、“非我”爲勝義谛。大毗婆沙論則主張四谛各具世俗與勝義二谛。  

  (二)大乘經典有關真俗二谛之說甚爲豐富,曆來諸家亦各創新義,互別門戶,頗有蘭菊競美,相得益彰之妙:  

  (一)北本涅槃經卷十叁聖行品謂,一般世人所能知者爲世谛;出世之人所證知者爲第一義谛。複次,“有名有實”者爲第一義谛,“有名無實”者爲俗谛。如四谛之理爲第一義谛;旋火之輪、熱時之炎、乾闼婆城、龜毛、兔角等則爲世俗谛。  

  (二)中論卷四觀四谛品之說,一切事物無固定不變之本性(即實體、自性),爲無生無滅之空;了知此等空無之理,是爲第一義谛。又一切事物之空性,爲保持空性之作用必須于假現之事物上顯現,而由其相依相待之關系産生認識作用;了知此等假名之法,是爲世俗谛。世俗谛雖爲不究竟之法,然可藉之探索、趨近勝義谛。例如吾人之言語、思想、觀念等,均屬世俗谛,然若不藉言語、思想、觀念等世俗谛,則無從向衆生解說超越世俗谛之第一義谛;而無法了知第一義谛,即無法證得涅槃。  

  (叁)仁王般若經卷上二谛品中,更進一步舉出“二谛相即、真俗不二”之說,亦即自谛理而言,有真俗二谛之別;但若以真實智慧觀照之,則二谛不二之理昭然自現。

  (四)叁論宗之說,我國自從成實論與中論之講習展開之後,有關二谛之論究極爲興盛,叁論宗之祖吉藏于所著二谛章卷下詳述古來對于“二谛之體”之十四家異說,其中最具代表性者爲如下叁說,即:(1)二谛之體爲一,(2)二谛之體個別,(3)二谛之體爲中道。

  其次,吉藏于二谛章、大乘玄論卷一揭出“于教二谛”與“四重二谛”之說,以赅攝各種二谛之教說。于教二谛即指“于之二谛”(于谛)與“教之二谛”(教谛)。分別言之:(1)“于”,即“所依”之義,系指諸佛說法所依之六塵境界(即現實之世界)。同一六塵境界,凡夫見之,視爲實有,稱爲“于俗谛”;聖者灼鑒,知其爲空,稱爲“于真谛”。于谛複分本末二種,諸佛未出世以前本即存在,諸佛乃依之而宣說教法者,是爲“所依于谛”(本);聽聞諸佛說法,而衆生得以理解者,是爲“迷教于谛”(末  )。(2)“教”,即“能依”之義,系指諸佛依六塵境界所說之教法。宣說真空妙有之教,稱爲“教俗谛”;超越言語思慮而宣說無所得之理者,稱爲“教真谛”。上記之本末二種“于二谛”,與“教之二谛”,合稱叁種二谛。  

  此外,又有說明毗昙、成實及大乘(二種)之四種二谛,此即四重二谛。(1)第一重以“有”爲俗谛,“空”爲真谛,此系指毗昙家之說。(2)第二

重以“有、空”爲俗谛,“非有非空”爲真谛,此系指成實家之說。(3)第叁重以“有空、非有非空”的二、不二爲俗谛,以“非有非空、非非有非非空”的非二、非不二爲真谛。(4)第四重以前叁重爲俗谛,而以“言亡慮絕”之絕對境界爲真谛。第叁重與第四重皆指大乘之地論家、攝論家。如下表所示:



  吉藏評論曆來之二谛說爲“鼠喽栗二谛”(猶如老鼠食栗,盡食栗肉而殘余栗皮;即指真谛爲空,俗谛爲假有之說),與“案  二谛”(猶如探水取瓜,複將瓜沈入水中;即指以俗谛爲假有,其“假有原來即空”爲真谛之說)二種。

  (五)法相宗之說,窺基于所著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將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所舉之四種世俗谛,與成唯識論卷九所說之四種勝義谛歸納成“四真四俗”(四勝義四世俗)之四種二谛。表解于後。

  詳言之:(1)瑜伽師地論舉例謂,“瓶”與“我”等並無實體存在,但由凡夫之迷情視爲實有,遂依照世間一般之見解給予假名,稱爲世間世俗谛。相對于此,成唯識論謂,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系由因緣所生者,雖會崩壞(故稱世間),但因有實體與

作用,聖者依後得智即可了知,稱爲世間勝義谛。窺基乃歸納以上二說,而以二谛之“體”之“有”、“無”立二谛之別,稱爲名事二谛。名,指有名無實,如幻化存在;事,指有名有實之現象之存在。(2)瑜伽師地論謂,五蘊等事乃本來之道理,因有差別,故其相可以判然別之,稱爲道理世俗谛。對此,成唯識論謂,四谛之理雖有迷悟因果之別,但依無漏智即能了知,稱爲道理勝義谛。窺基乃依“事”與“理”立二谛之別,稱爲事理二

谛。(3)瑜伽師地論謂,四谛之理能令修行者趨入涅槃,但須假藉言說以說明迷悟因果之差別,始能了知其相,稱爲證得世俗谛。對此,成唯識論謂,“我空”與“法空”之二空真如須由聖者之智慧觀照始能彰顯其真實之理,而非凡夫所能了知者,稱爲證得勝義谛:窺基乃依道理之“淺”、“深”立二谛之別,稱爲淺深二谛。(4)瑜伽師地論謂,二空真如超越一切有爲法,僅由聖者之智慧所證知,故須假藉二空之名,而以言語表诠其道理,稱爲勝義世俗谛。對此,成唯識論謂,非安立之“一真法界”系超越言語思慮之絕對境界,乃聖者之根本無分別智所證悟者,稱爲勝義勝義谛。窺基遂依“言诠”與“超言诠”立二谛之別,稱爲诠旨二谛。四世俗谛中之世間世俗谛是“唯俗非真”;四勝義谛中之勝義勝義谛是“唯真非俗”。其他之叁世俗谛、叁勝義谛本爲同一,但由于自真俗兩面而觀,故有所別。  

  (六)地論宗之說,慧遠(淨影寺)于所著大乘義章卷一,判立立性宗、破性宗、破相宗、顯實宗等四宗之名,以說明二谛之義有深淺不同。(1)立性宗,系指研究有部教說之毗昙宗。毗昙宗主張事理相對,而以“事”爲世谛,以“理”爲真谛。例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事彼此隔礙,是爲世谛;無常、苦等十六聖谛彼此相通,是爲真谛。此宗以事理相對立其教說,故又稱因緣宗,屬于小乘中之淺說。(2)破性宗,系指成實宗。此宗以“因緣生之假有”爲世谛,以“無自性之空”爲真谛,又稱假名宗,屬于小乘中之深說。(3)破相宗,系指叁論宗。此宗以“一切諸法妄相之有”爲世谛,以“無相之空”爲真谛,又稱不真宗,屬于大乘中之淺說。(4)顯實宗,系指慧遠自身所屬之地論宗。其要旨可分爲依持與緣起二義。自依持之義而言,以妄相之法爲能依,乃妄有理無之世谛;以真如爲所依,其相雖空,然有實體之存在,故爲真谛。自緣起之義而言,真如之自體即爲真谛,其依緣起所顯出之迷悟世界則爲世谛。以此宗辨明真如之體,故稱真宗,屬于大乘中之深說。

  (七)天臺宗之說,天臺大師智顗于法華玄義卷二下,就化法四教及叁種被接,判立“七種二谛”之說:(1)藏教之二谛,以“諸法爲實生實滅之實有法”爲俗谛,以“滅了此實有法而歸于空無之理”爲真谛。系指小乘教之說,又稱生滅二谛。(2)通教之二谛,以“諸法爲因緣所生之幻有法”爲俗谛,以“既非實有,故即是空”爲真谛。系指通于聲聞、緣覺、菩薩等叁教之說。又稱無生二谛。(3)別接通之二谛,以“諸法爲幻有”爲俗谛,以“幻有即空、不空”爲真谛。此系別教接于通教所說之二谛,又稱含中二谛、單俗複真二谛。(4)圓接通之二谛,以“諸法爲幻有”爲俗谛,以“幻有即空而不空、諸法趣入空而不空”爲真谛。此系圓教接于通教所說之二谛,與別接通二谛同稱含中二谛。(5)別教之二谛,以“幻有、幻有即空”爲俗谛,以“不有不空之平等法界”爲真谛。此系別受大乘菩薩教說之二谛。又稱複俗單中二谛、無量二谛。(6)圓接別之二谛,以“幻有、幻有即空”爲俗谛,以“不有不空、諸法趣入不有不空”爲真谛。此系圓教接于別教所說之二谛。與別教二谛同稱複俗單中二谛。(7)圓教之二谛,以“幻有、幻有即空”爲俗谛,以“諸法趣入有、趣入空、趣入不有不空”爲真谛。亦即有空之外,別立中道,有空中叁谛隔曆,是爲俗谛;不偏有空中,叁谛相即,圓融無礙,是爲真谛。此即天臺圓教之二谛,又稱無作二谛、和合二谛、不可思議二谛,其真俗二谛,互爲一體,圓融不二,其體爲中道,此乃曆來各家所未論及者。參見本文末之表解。

  (八)末法燈明記轉用二谛之意義,稱佛法爲真谛,王法爲俗谛。日本淨土真宗承襲此說,謂宗教之信仰(安心)面爲真谛,世間之道德面爲俗谛,此二者具有相依相資之關系。[菩薩本業璎珞經卷上、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五、辯中邊論卷中、顯揚聖教論卷六、

大乘莊嚴論卷二、成實論卷二無相品、卷十五見一谛品、雜阿毗昙心論卷十、摩诃止觀卷叁上、四教義卷一]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二谛”的解釋

  (名數)一真谛,真理上之實義,又聖者所見之實義也。二俗谛,俗事上之實義,又凡夫所知之實義也。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二谛”的解釋

  (術語)一、俗谛,迷情所見世間之事相也。是順凡俗迷情之法,故雲俗。其爲凡俗法之道理,決定而不動,故雲谛。又此事相,于俗爲實,故雲谛。二、真谛,聖智所見真實之理性也,是離虛妄,故雲真。其理決定而不動,故雲谛。又此理性,于聖爲實,故雲谛。經論所說,其名稱不一,涅槃經仁王般若經謂之世谛,第一義谛,金剛不壞假名論謂之真谛,俗谛,瑜伽論唯識論謂之世俗谛,勝義谛,南海寄歸傳謂之覆俗谛,勝義谛,或謂之覆谛,真谛。其中以真俗之名最爲通行。出二谛之法,諸家各異。法華玄義二曰:“夫二谛者,名出衆經,而其理難曉,世間紛纭,由來碩诤。”南山之廣弘明集二十四,明二谛,列古來之異說二十叁家,而淨影于大乘義章一,舉四宗而辨相宗之二谛,天臺于法華玄義二就藏通別圓四教,辨七種之二谛,嘉祥于二谛章,辨叁種之二谛,慈恩則在義林章二末,于真俗辨四重。蓋真俗之名,如言長短輕重,隨于所對而重重不同也。大乘義章一曰:“俗謂世俗,世俗所知,故名俗谛,真者是其絕妄之稱。”義林章二末曰:“體相、顯現,目之爲俗。”二谛章中曰:“俗,是浮虛義;真,真實義。”中論觀四谛品曰:“諸佛依二谛爲衆生說法,以一世俗谛,二第一義谛。”百論下曰:“諸佛說法常依俗谛第一義谛。”智度論叁十八曰:“佛法中有二谛:一者世谛,二者第一義谛。爲世谛故說有衆生,爲第一義谛故說衆生無所有。”已上真俗二谛,于涉一切諸法,而分別事理淺深之義門也。梵,真Param&amacron;rtha-satya俗Sa&mdotabv;v&rdotblw;ti-satya。

【叁藏法數】對“什麼是二谛”的解釋

  [出翻譯名義]  一真谛真谛者。彰一性本實之理也。所謂實際理地。不受一塵。是非雙泯。能所俱亡。指萬象爲真如。會叁乘歸實際也。(叁乘者。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也。)二俗谛俗谛者。顯一性緣起之事也。所謂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勸臣以忠。勸子以孝。勸國以治。勸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樂。懲惡顯地獄之苦也。 - 明·一如等 撰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二谛”的解釋

  俗谛和真谛。俗谛又名世谛,或世俗谛,即凡夫所見的世間事相;真谛又名第一義谛,或勝義谛,即聖智所見的真實理性,亦即內證離言法性。 - 陳義孝編

【法門名義集】對“什麼是二谛”的解釋

一者世谛。亦名俗谛。二者第一義谛。亦名真谛。謂緣法不目名用萬差別言顯相。皆是世谛。谛者實也。于凡是實。于聖非實。故名世谛。第一義谛真妄平等垢淨不二。凡是無實無相無诠。皆是第一義谛所攝。出世聖人乃證斯理。最實無比。故言。第一義谛。諸佛說法是依二谛。共表一法。不相違反。故維摩經雲。無我無造。無受善惡之業。亦不之。上明無造受。下說有善惡。上下句豈相反樂。故有理有會通。不可偏取。世人有著空而背教者。豈不迷惑哉 - 唐·李師政 撰

【法相辭典】對“什麼是二谛”的解釋

  如谛施設建立中說。
  二解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二十二頁雲:複言世尊!若有如是四聖谛者;何緣世尊複說二谛?謂世俗谛,及勝義谛。世尊告曰:卽于如是四聖谛中,若法住智所行境界;是世俗谛。若自內證最勝義智所行境界,非安立智所行境界;名勝義谛。
  叁解  俱舍二十二卷十頁雲:如是世尊說谛有四。余經複說谛有二種。一、世俗谛,二、勝義谛。如是二谛,其相雲何?頌曰:彼覺破便無。慧析余亦爾。如瓶水世俗。異此名勝義。論曰:若彼物,覺彼破,便無彼物;應知名世俗谛。如瓶被破,爲碎凡時,瓶覺則無,衣等亦爾。又若有物,以慧析余,彼覺便無;亦是世俗。如水被慧析色等時,水覺則無。火等亦爾。卽于彼物未破析時,以世想名,施設爲彼。施設有故,名爲世俗。依世俗理,說有瓶等。是實非虛,名世俗谛。若物異此,名勝義谛。謂彼物覺,彼破不無;及慧析余,彼覺仍有。應知彼物,名勝義谛。如色等物,碎至極微,或以勝慧析除味等,彼覺恒有。愛等亦然。此真實有,故名勝義。依勝義理,說有色等是實非虛;名勝義谛。先軌範師作如是說:如出世智及此後得世間正智所取諸法,名勝義谛。如此余智所聚諸法,名世俗谛。
  四解  大毗婆沙論七十七卷十四頁雲:余契經中,說有二谛。一、世俗谛,二、勝義谛。問世俗勝義二谛,雲何有作是說:于四谛中,前二谛是世俗谛,男女行住,及瓶衣等,世間現見諸世俗事,皆入苦集二谛中故。後二谛,是勝義谛。諸出世間真實功德,皆入滅道二谛中故。複有說者,于四谛中,前叁谛是世俗谛。苦集谛中,有世俗事;義如前說。佛說滅谛如城如宮,或如彼岸。諸如是等世俗施設,滅谛中有。是故滅谛亦名世俗。唯一道谛,是勝義谛。世俗施設,此中無故。或有說者,四谛皆是世俗谛攝。前叁谛中有世俗事;義如前說。道谛亦有諸世俗事。佛以沙門婆羅門名,說道谛故。唯一切法空非我理,是勝義谛。空非我中,諸世俗事,絕施設故。評曰:應作是說:四谛皆有世俗勝義。苦集中有世俗谛者,義如前說。苦谛中有勝義谛者,謂苦非常空非我理。集谛中有勝義谛者,謂因集生緣理。滅谛中有世俗谛者。佛說滅谛如園如林如彼岸等。滅谛中有勝義谛者,謂滅靜妙離理。道谛中有世俗谛者,謂佛說道如船栰、如石山、如梯隥、如臺觀、如花、如水。道谛中有勝義谛者,謂道如行出理。由說四谛皆有世俗勝義谛故;世俗勝義俱攝十八界十二處五蘊。虛空非擇滅,亦二谛攝故。如彼廣說。 - 朱芾煌

【佛學次第統編】對“什麼是二谛”的解釋

  二谛者:
  一、俗谛  迷情所見世間之事相也。是順凡俗迷情之法,故雲俗。其爲凡俗法之道理,決定而不動,故雲谛。又此事相,于俗爲實,故雲谛。
  二、真谛  聖智所見真實之理性也。是離虛妄,故雲真。其理決定而不動,故雲谛。又此理性于聖爲實,故雲谛。
  經論所說,其名稱不一。涅槃經仁王般若經,謂之世谛第一義谛。金剛不壞假名論,謂之真谛俗谛。瑜伽論唯識論,謂之世俗谛勝義谛。 - 明·楊卓

【唯識名詞白話辭典】對“什麼是二谛”的解釋

指真谛與俗谛,並稱真俗二谛。谛者真實不虛之理,真谛又作勝義谛、第一義谛,即出世間的真理。俗谛又作世俗谛、世谛,即世間的真理。《南海寄歸內法傳》卷四謂,世俗之事乃覆蔽世間的真理,故俗谛又譯作覆俗谛、覆谛。二谛的意義于大小乘諸經論所說不一,今僅舉唯識宗的二谛如下:窺基于所著《大乘法苑義林章》卷二,將《瑜伽師地論》卷六十四所舉的四種世俗谛,與《成唯識論》卷九所說的四種勝義谛,歸納成“四真四俗”(四勝義四世俗)之四種二谛,此稱之爲“四谛二重”。四谛二重的世俗谛,是世間世俗谛,道理世俗谛,證得世俗谛,勝義世俗谛。四谛二重的勝義谛,是世間勝義谛,道理勝義谛,證得勝義谛,勝義勝義谛。見“四谛二重”條。 - 于淩波居士著

【阿含辭典】對“什麼是二谛”的解釋

「真谛」(出世間真理)與「俗谛」(世間真理)。 - 莊春江居士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二谛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