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梵語kaukr!tya。心所(心之附屬作用)之一。與“悔”同義。爲說一切有部所立七十五法之一,屬不定地法,又爲法相宗四不定之一。惡,即厭惡;作,即所作。即厭惡所作,于作惡事後追悔之心。俱舍論卷四對惡作一名提出叁種解釋,其一謂緣惡所作之事而追悔,稱爲惡作,即于能緣之追悔上立所緣境之名;其二謂追悔系以惡作爲所依而生,故在能依之追悔上立所依之名;其叁謂追悔爲惡作之果,故在果之追悔上立因之名。此叁解中,惡作之“惡”皆讀入聲,其義皆爲追悔所作之惡。但惡作之性並非必爲不善,不論善或不善,凡屬不合情理之所作,皆稱爲惡作。又大毗婆沙論卷叁十七舉出四句惡作,即:(一)追悔已作之惡業,(二)追悔已作之善業,(叁) 追悔已作善業之未滿,(四)追悔已作惡業之未滿。此四句系由已作之業而說。俱舍論卷四則對于追悔未作之事,亦稱爲惡作,如追悔“我何故不作如是事”亦爲惡作。
說一切有部認爲追悔善之不作業爲善之惡作,追悔不善之不作業爲不善之惡作,主張惡作僅限于善與不善,而不通于無記。但據俱舍論卷四載,外方諸師中有說惡作通于無記者。成唯識論述記卷七本亦以惡作通于善、不善、無記叁性。又唯識家稱惡作爲“悔”,其解釋亦與俱舍等不同。成唯識論卷七說明“悔”即嫌惡所作之業,以追悔爲性,障奢摩他爲業,且“惡作”是于果上假立因之名,“悔”則系就當體而立其名者。另據成唯識論述記卷七之意,惡作之“惡”讀去聲,爲嫌惡之意。[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十一、瑜伽師地論卷十一、顯揚聖教論卷一、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七、俱舍論光記卷四、俱舍論寶疏卷四、百法問答鈔卷一]
(二)即戒律中之突吉羅(梵dus!kr!ta )。指身體之微細惡行,有時亦包括口舌之微細惡行。[善見律毗婆沙卷九](參閱“突吉羅”3924)
(術語)作惡事後之追悔,忏悔之心也。俱舍論四曰:“惡作者,謂緣惡作心追悔性。”唯識論七曰:“悔謂惡作,惡所作事,追悔爲性。”又惡作法也。七聚之一。突吉羅罪也。
瑜伽十一卷四頁雲:惡作者:謂因尋思親屬等故;心生追悔。謂我何緣離別親屬。何緣不往如是國土。何緣棄舍如是國土;來到于此,食如是食,飲如是飲,唯得如是衣服臥具病緣醫藥資身衆具。我本何緣少小出家;何不且待至年衰老。或因追念昔所曾經戲笑等事,便生悔恨。謂我何緣于應受用戲樂嚴具朋遊等時,違背宗親朋友等意,令其悲戀、涕淚、盈目、而強出家。由如是等種種因緣,生憂戀心,惡作追悔。由前掉舉、與此惡作、處所等故;合說一蓋。又于應作不應作事,隨其所應,或已曾作,或未曾作,心生追悔。雲何我昔應作、不作,非作、反作。除先追悔所生惡作,此惡作纏、猶未能舍;次後複生相續不斷憂戀之心,惡作追悔。此又一種惡作差別。次前所生非處惡作,及後惡作。雖與掉舉、處所不等;然如彼相、騰躍喧動,今此亦是憂戀之相。是故與彼、雜說一蓋。
二解 如悔中說。
叁解 顯揚一卷十頁雲:惡作者:謂于已作未作善不善事、若染不染、怅怏追變爲體。能障奢摩他爲業。乃至增長惡作爲業。如經說:若懷追悔;則不安隱。乃至廣說。
四解 集論一卷十頁雲:何等惡作?謂依樂作,應作不應作,是愚癡分,心追悔爲體?或善,或不善,或無記;或時,或非時;或應爾,或不應爾。能障心住爲業。
五解 五蘊論五頁雲:雲何惡作?謂心變悔爲性。
六解 廣五蘊論十二頁雲:雲何惡作?謂心變悔爲性。謂惡所作,故名惡作。此惡作體、非卽變悔。由先惡所作,後起追悔故。此卽以果從因爲目,故名惡作。譬如六觸處,說爲先業。此有二位。謂善不善。于二位中,複各有二。若善位中,先不作善,後起悔心;彼因是善。悔亦是善。若先作惡,後起悔心;彼因不善,悔卽是善。若不善位,先不作惡,後起悔心;彼因不善。悔亦不善。若先作善,後起悔心;彼因是善。悔是不善。
七解 法蘊足論八卷十四頁雲:雲何惡作?謂心變心懊心悔、我惡作惡作性,總名惡作。
八解 發智論二卷九頁雲:雲何惡作?答:諸心燋灼懊變惡作心追悔性,是謂惡作。 - 朱芾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