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儀式之一。又作法事、佛事、齋會、法要。乃爲講說佛法及供佛施僧等所舉行之集會。即聚集淨食,莊嚴法物,供養諸佛菩薩,或設齋、施食、說法、贊歎佛德。印度古來即盛行此類集會,其種類名目甚多。茲分印度、中國、日本等叁方面敘說如下:
(一)印度:十誦律卷五載有紀念佛陀五歲時剪頂髻之般阇婆瑟會(梵pan~ca -va^rs!ikamaha )。玄應音義卷十七譯之爲般遮于瑟會、五年一大會,意即五年舉行一次之無遮大會。無遮,即不分聖賢、道俗、貴賤、上下,無遮平等行財法二施之法會。大唐西域記卷五羯若鞠阇國條即記載該國五年一度舉行無遮大會。娑婆瑟會(梵sad -va^rs!ikamaha ),則爲紀念佛陀六歲時頂髻再立之集會,每六年一會,又稱六歲會。此外,尚有慶祝一般人民剪頂髻之二月會。
摩诃僧祇律卷叁十叁則舉有佛陀誕生、成道、初轉法輪等法會。佛生日大會又稱灌佛會(一般稱浴佛節,星馬一帶稱衛塞節),爲紀念佛陀誕生之集會。菩提大會,即成道會,乃慶贊佛陀于菩提樹下金剛座上,成就正等正覺之會。轉法輪大會,爲紀念佛陀于鹿野苑對五比丘說法初轉法輪之會。另有供養佛陀弟子羅侯羅、阿難等之羅侯羅大會、阿難大會。據高僧法顯傳摩頭羅國條載,在印度,從羅侯羅、阿難、文殊、觀音,乃至經、律、論叁藏及般若波羅蜜等,均設有諸種供養法會。因布施乃祈福之要道,故帝王、富豪長者,每向廣大群衆行施舍大會。
(二)中國:後漢時即有皇帝行齋會之事。曆代叁寶紀卷四載,光和叁年(180),後漢靈帝于洛陽佛塔寺飯諸沙門,懸缯燒香,散花燃燈。或設會討論佛義、講經等,以達祈福增慧之目的。齋請僧侶之法會稱爲千僧會、萬僧會。南朝梁武帝中大通元年(529),于同泰寺設救苦齋;中大通五年,又于同泰寺設無遮大會,帝親自講金字般若經。此外,行于我國之法會尚有水陸會,即設齋食供養水陸有情之法會;梁武帝時,始行于金山寺。放生會,乃由他處買進受捕之魚鳥牲畜,于叁寶前爲其說法,授叁皈五戒,再放之于山野沼澤、泉池河水,此即放生會。華嚴會,乃講贊華嚴經之法會。盂蘭盆會,即于每年七月十五日,以百種物供養佛法僧叁寶,以報父母長養慈愛之恩。獅子會,九月重陽,諸僧皆坐獅子座,作法事講說。此外,據荊楚歲時記龍華會條載,四月八日諸寺各設齋,以五香水浴佛,以爲彌勒下生之征,稱爲龍華會。
又依敕修百丈清規、幻住清規等所製,禅宗例年應修之法會如下:慶祝聖壽萬歲之祝聖會,紀念佛陀誕生或成道等之佛降誕會、成道會、涅槃會,帝王忌日所修之國忌會,祈求晴雨之祈禱會,祈安居如意之楞嚴會,祈禾苗生長之青苗會。其他尚有 觀音菩薩聖誕會、達摩忌會、百丈忌會、開山曆代祖忌會等。
目前一般較常舉行之法會爲光明燈會、報恩會、金剛禅坐會、婦女法座會、念佛會、消災會、福壽會等。此類法會大多于農曆初一、十五舉行;其進行程序,先由僧衆諷誦經典,信徒隨衆禮拜,再由有德師僧開示佛法,其後並于寺院中用齋。又有傳授叁壇大戒之法會,每年由各寺院輪流承辦。此法會之目的在使有志于深入經藏,或從事弘法利生之佛子,經叁師七證爲授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等叁大戒,俾使成爲正式之出家人。戒期由一個月至五十天。另有祈求國泰民安之仁王護國法會(由中國佛教會舉辦)、紀念先總統 蔣公逝世紀念法會。
從農曆元月至十二月,正式之佛教法會如下:元月一日彌勒佛聖誕法會、元月九日供佛齋天法會、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聖誕法會、四月八日佛陀聖誕法會、六月十九日觀音菩薩成道紀念法會、七月十五日盂蘭盆會、供僧會、七月二十九日地藏菩薩聖誕法會、九月十九日觀音菩薩出家紀念法會、九月二十九日藥師佛聖誕法會、十一月十七日阿彌陀佛聖誕法會(舉辦彌陀佛七)、十二月八日佛陀成道紀念法會。
(叁)日本:宮中常修禦齋會、仁王會、季禦讀經等。平安時代,有所謂南京叁會(宮中禦齋會、興福寺維摩會、藥師寺最勝會)與北京叁會(法勝寺大乘會、圓宗寺法華會、圓宗寺最勝會);其他,諸大寺年中之行事,從正月之修正會、禦齋會、比睿忏法、溫室、布薩,以至年終之佛名會,其間尚有各種法會。這些法會多爲祈皇室及國家之安泰而修,采用說鎮護國家的金光明最勝王經、仁王般若經等,前者于禦齋會、最勝會;後者于仁王會上講說。並且,除了臨時、例時之仁王會外,亦有天皇在位中一度所修之一代一度仁王會(大仁王會)。
修供養經論之法會,有大般若會、華嚴會(知識供)、唯識會、俱舍會等。講說經典之法會,稱爲講;而後世廣指講說經典以外之法會,例如舍利講,又稱舍利會,爲供養佛遺骨之法會。遺迹講,爲供養佛足石等,以示渴仰釋尊遺迹之講會等。講說法華經之法會,一般有將八卷分八座而講之法華八講,或加開結二經(無量義經、觀普賢經)爲十座之法華十講,以及講二十八品加上開結二經,而爲叁十座之法華叁十講。
法會之儀式每視其性質而有不同,一般進行之方式乃以各種法物幢幡莊嚴佛殿,複于佛前獻上香華、燈燭、四果等,並行表白、願文、諷誦經贊等。
又參列法會,從事贊呗誦經等職者,稱爲職衆。一般謂七僧系指導師(講師)、讀師(讀誦經論者,與導師合稱講讀師)、咒願師、叁禮師、呗師、散華師與堂達(傳達願文者)等。凡具此等七衆之法會,均稱爲七僧法會。此外,導師、咒願師、呗師、散華師、梵音師、錫杖師、引頭、堂達、衲衆等合稱九僧(大法會叁九僧)。司掌法會一切行事之職者,稱作會行事,密教則稱壇行事。而梵呗、散華、梵音、錫杖等四者,合稱四個法要。[摩诃僧祇律卷叁、卷二十七、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二十四、卷叁十叁、卷四十、有部目得迦卷八、卷十、佛祖統紀卷叁十叁、東大寺要錄卷叁至卷五]
(二)(1500~1579)明代僧。浙江嘉善(嘉興西南)人,俗姓懷。字雲谷。初習儒業,博通經史,後剃染于大雲寺,專習天臺小止觀法門。時值法舟濟禅師于杭州天甯寺掩關,師乃前往參叩,法舟示以止觀要旨,並令參“念佛者是誰”之話頭,師依教而行,日夜參究。一日,受食之際,食器墮地,豁然有省,蒙法舟之印可,遂入天界毗盧閣隱居叁年,笃志勵學。複至鎮江棲霞山千佛嶺下結庵寓止,久之,名士達貴多往護法,興建禅堂,江南叢林之興起于焉肇基,四方風從者不計其數,憨山大師與明代通儒袁了凡等,皆從師受教悟旨。師平日常坐不臥,四十年如一日。開示學人時,特以“唯心淨土”法門爲修行之要。每至一道場講習,必先舉揚百丈規矩,時人稱爲禅道中興之祖。萬曆七年示寂,世壽八十,法臘五十五。[攝山志卷叁]
(儀式)爲說法及供佛施僧之集會也。法華經隨喜功德品曰:“若人于法會得聞是經典。”圓覺經曰:“與諸眷屬皆入叁昧,同住如來平等法會。”
演講佛法或是供佛施僧的集會。 - 陳義孝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