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什麼是法衣?法衣是什麼意思?

在佛學大詞典、丁福保佛學大詞典、佛學常見辭彙中都找到了“什麼是法衣”在不同出處下的解釋,請查閱下面的答案。
【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法衣”的解釋

又作法服、僧服、僧衣。即僧尼所著之服。指佛所製定之衣服而言,即如法衣、應法衣之意。釋尊所製定之衣服有叁衣、五衣等,通稱法衣。中國、日本等地,由于氣候風土異于印度,故法衣之範圍較廣,形式多樣,凡僧尼所穿,被認爲不違背戒律、佛法之衣服,皆可稱爲法衣。又于叁衣(即袈裟)之下,另著之衣,亦並稱爲法衣。于禅宗,則特稱傳法時所授與之金襕衣爲法衣

  在印度,規定比丘有僧伽梨、郁多羅僧、安陀會等叁衣,比丘尼除上述叁衣外,另加僧祇支、厥修羅,則有五衣。此外,並允許隨時可穿用襯衣(下著)。叁衣即支伐羅(梵ci^vara  ,意譯爲衣)之總稱,又由其染色而稱爲袈裟(梵ka^s!a^ya  ,意譯爲不正色、壞色、不美而濁之色),或稱福田衣、降邪衣、幢相衣(解脫幢相衣)、間色衣、離塵服、無垢衣、無相衣、勝幢衣、無上衣、解脫服、道服、出世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衣、慈悲服、忍辱铠、忍铠衣、功德衣、消瘦衣、蓮華衣、蓮華服、田相衣等。

  叁衣之中,僧伽梨(梵sam!gha^t!i  ),又稱大衣、重衣、雜碎衣、高勝衣、入王宮聚落衣等,乃至王宮及上街時所穿用者,系用九條乃至二十五條布所縫製,因布之條數有九種類,故又稱九品大衣。郁多羅僧(梵uttara^san%ga  ),又稱七條袈裟、七條衣、七條、上衣、中價衣(叁衣之中位)、入衆衣等,乃禮誦、聽講、布薩之際所穿用者,系用七條布所製。安陀會(梵antarva^sa  ),又稱五條衣、內衣、中宿衣,乃日常生活及就寢之時所穿用者,系用五條布所製。有關叁衣之製法,十誦律卷二十七及四分律卷四十等,均有所規定,首先割截成小布片,而後再縫合所成。此乃爲杜防法衣之他用,並使僧尼舍離對衣服之欲心

,以及避免他人之盜取而有此製法。依規定所裁之衣,稱爲割截衣;反之,若不依規定所裁之衣,則稱缦衣。縱之縫合,稱爲豎條;橫之縫合,稱爲橫堤;由于兩者縱橫交錯縫合而呈

田形,故稱田相。至于裁縫亦有所規定,禁止直縫,布料太薄者則需重疊縫製,其重疊層數亦有一定。

  法衣之顔色,由于諸律所說各異,大抵諸律贊同叁種壞色之說,即以青、泥、木蘭(又作茜、棧、赤、乾陀、不均色)等叁色爲如法色;稱爲叁

如法色。又四分律刪繁補阙行事鈔卷下一舉青、黃、赤、白、黑等五正色及绯、紅、紫、綠、碧等五間色爲不如法色,故禁用之。亦有一說,認爲青、黃、赤、黑、木蘭爲五如法色。至于如何穿著法衣,亦有規定,通常系將衣之兩端,由左肩披至右脅下後,將環挂于扣或鈎上固定,稱爲搭衣。坐禅時則可覆搭兩肩,稱爲通肩相、福田相;而在禮佛時,則必露出右肩,稱爲偏袒右肩、偏露右肩。此外,當法衣不穿著時,則用衣囊(又作叁衣囊、袈裟行李、袈裟文庫)裝盛,以便攜行。後世則改用叁衣筥(至今,叁衣筥則變成裝盛經卷等之居箱  )。

  叁衣之外,有穿著于叁衣之內,而覆蓋左肩及兩腋之僧祇支(梵sam!kaks!ika^  ),及覆于腰部之厥修羅(梵kusu^la  )。僧祇支,又作僧腳崎、僧竭支、僧腳差,意譯爲掩腋衣、覆肩衣等。一般簡稱爲只支。乃尼五衣之一,比丘亦可用之。即掩腋之長方形下衣,可覆蓋胸部。長度自左肩而至腰下。一說覆肩衣與覆右肩者有所區別。厥修羅,又作俱蘇羅,意譯爲圌衣、圌衣、下裙。爲長方形之布片,縫合其兩端而成。此爲尼五衣之一,比丘不用。此外,尚有涅槃僧(梵niva^sana  )與舍勒(梵s/a^t!aka  )。涅槃僧,又作泥洹僧,意譯爲裙、下裙、內衣。乃長方形之布片而穿著于腰上,並以腰紐固定之。爲十叁資具衣之一,系比丘所穿用者。舍勒,乃比丘所穿用之襯衣,猶如犢鼻褲。

  比丘之五衣爲叁衣、僧祇支、覆肩衣,或叁衣、僧祇支、水浴衣二種。僧祇支一般意譯爲覆肩衣,然四分律卷二十七、卷四十八則並舉僧祇支、覆肩衣二名,南山一派遂以此二種爲不同之物。又叁衣、五衣均爲佛所製定之衣,故稱製衣。對此,佛應對方需要而允許其穿著之衣,稱爲聽衣,以上二者合稱二衣。通常系將棄于糞塵中之布洗淨後製成,故稱糞掃衣(梵pa^m!su  -ku^la  ),又作衲衣,有冢間衣(包裹亡者後而棄于墓地之布所製之衣)、出來衣(布施予比丘的包裹亡者之布所製成之衣)、無所屬者之無主衣與土衣(舍棄于冢間或糞塵中之布所製之衣)四種(亦有分爲十種者)。又由著衲衣之意,故稱僧侶爲衲、衲僧、衲子、老衲、野衲、布衲、小衲等;僧衆則稱衲衆。所謂五衲衣、百衲衣,即是由五色或多色之布片所縫製之衣。又五種糞掃衣,即有施主衣、無施主衣、往還衣、死人衣、糞掃衣。

  法衣之材料(衣體)有六種、七種、十種規定,並絕對禁止使用絹布類,但亦有異說。依四分律卷叁十九載,拘舍衣(絹)、劫貝衣(綿)、欽婆羅衣(羊毛)、刍摩衣(麻)、叉摩衣(麻)、舍■衣(樹皮)、麻衣、翅夷羅衣(樹皮)、拘攝羅衣(鳥毛)、嚫羅缽尼衣(草)等十種衣,乃佛陀所准許僧衆穿用者。于中國及日本,叁衣日趨形式化,故有各種袈裟之製作,而袈裟內所穿著之法衣,亦有多種,其布之質料、色彩等亦日趨華麗。尤其于日本,安陀會出現各種變形,包括諸宗所用之五條袈裟、疊五條(折五條),或由頭陀袋(衣囊)變形之輪袈裟以及絡子(又作挂絡、挂子,乃禅宗所用)、威儀細(淨土宗所用)、種子袈裟(又作咒字袈裟,主要系真宗所用)、結袈裟(亦作不動袈裟,乃修驗道所用)、叁緒袈裟、小五條等。又一般稱郁多羅僧爲七條,僧伽梨爲九條。此外,另有平袈裟、甲袈裟、衲袈裟、遠山袈裟等種類。而依袈裟之色,則有赤袈裟、青袈裟、黃袈裟、墨袈裟等類。

  法衣系始于中國北魏時之慧光,有縫合僧祇支與覆肩衣,另加襟而成之褊衫(偏衫)以及褊衫與裙子(裳)縫合之直綴。在日本,褊衫與直綴之外,另有袍服(袍裳)、鈍色、裘代、素絹、裳附、裳無衣等。又簡略褊衫或直綴而改製者有道服(又稱直綴)、布袍、褊綴、十德等。十德可作俗服穿用。以金襕製作之法衣,稱爲金襕衣、金色衣,于律中並無此規定,據中阿含經卷十叁所載,金襕衣系佛之養母摩诃波阇波提奉施佛者。

  中、日之法衣,多爲灰色或黑色,故稱缁衣、黑衣;依此故稱僧侶爲缁衣、缁流、缁門。僧俗即並稱爲缁素,素乃白衣之意。此外,法衣尚有紫衣、香衣等種種色衣。紫衣系由中國古時官服而來,傳說唐代武則天即曾授與法朗等紫袈裟;肅宗時,亦曾授紫袍于道平,曆代均有賜紫衣、賜绯衣之例。香衣爲佛所允許之如法色之一種,其色赤黃,本由乾陀樹皮所染,但至後世,尤其日本,除紫、绯色法衣以外,尚有青、黃、赤、湘等色之法衣,亦皆稱香衣。[毗尼母經卷八、梵網經卷下、四分律卷十六、十誦律卷十五、大比丘叁千威儀卷下、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卷四、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卷下一之一、南海寄歸內法傳卷二、佛製比丘六物圖](參閱“袈裟”4784)

【丁福保佛學大詞典】對“什麼是法衣”的解釋

  (雜名)叁衣之通名。應法而作,故名法衣。釋氏要覽上曰:“西天出家者衣,律有製度。應法而作,故曰法衣。”六物圖曰:“或名袈裟,或名道服,或名出世服,或名法衣。”然禅林特稱表傳法之信之金襕衣爲法衣,但于說法時被此衣,故名法衣,即九條乃至二十五條之大衣也。見象器箋十七。

【佛學常見辭彙】對“什麼是法衣”的解釋

  叁衣的通稱。 - 陳義孝編

如果您發現我們提供的“法衣是什麼意思”的答案有錯誤,歡迎在線留言告訴我們,感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