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語samartha。指功用能力。即産生有爲法之果的功用勢力。義與“功用”略同。唯功用限于現在、未來,功能則通過去、現在、未來叁世。有時將功用或作用認爲是直接之力量,而將功能視爲間接之力量。依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卷十四載,爲“因”而能引攝自果之力用,稱爲作用;爲“緣”而能攝助異類之勢力,稱爲功能。于經部及唯識,種子生果的力用,稱爲功能。對此,有部之主張雖大致相同,然大毗婆沙論等無“種子”之說,故不就此而論述其功能與功用。又因種子有生果之功能,故功能亦爲種子之異稱。唯識演秘卷二(大四叁·八叁六上):“能生果法,名爲功能。(中略)功能即是種子異名。”
(雜語)功用能力也。以能生結果而名。唯識演秘二本曰:“能生果法,名爲功能。(中略)功能即是種子異名。”
此大菩提五相之一。瑜伽七十四卷十頁雲:雲何功能?謂若略說,有十自在,說名功能。謂壽自在等。如本地分已說。
二解 如如來功德六相中說。 - 朱芾煌
功能,指有功用的能力,以能生結果而名。《成唯識論演秘》卷二曰:“能生果法,名爲功能。(中略)功能即是種子異名。”熊十力《唯識名相新釋》卷下有雲︰“攝論始立功能,而未詳所由。世親以後,十師疊起,遂以此爲興诤之事。……”事實上,“功能”二字不自《攝論》始,早在《大毗婆沙論》中即有此一名詞的出現。《婆沙論》卷叁十九有雲:
“謂有爲法,得勢時生,失勢時滅。得力時生,失力時滅。得士用時生,失士用時滅。得增上時生,失增上時滅。得功能時生,失功能時滅。熾然時生,萎歇時滅。增進時生,衰退時滅。與舉時生,墮落時滅。猛利時生,遲鈍時滅。滋茂時生,枯萃時滅。和合時生,離散時滅。故有轉變。複次轉變有二種,一者自體轉變,二者作用轉變。(中略)若依功能轉變說者,應言諸行亦有轉變。謂未來世有生等功能,現在世有滅等功能,過去世有與果功能。故有轉變。”
《阿毗達磨順正理論》十四亦雲︰“謂有爲法,若能爲因,引攝自果,名爲作用,若能爲緣,攝助異類,是謂功能。如前已辯。一切現在,皆能爲因,引攝自果,非諸現在,皆能爲緣,攝助異類。謂闇中眼,或有功能被損害者,便于眼識不能爲緣攝助令起。然其作用非闇所損,定能爲因引當眼故。由斯作用、功能有別。然于同類相續果生有定不定,攝引勢力名爲作用,亦名功能。若于異類相續果生,但能爲緣攝助令起。此非作用,但是功能。”
此謂能引生自果的力用稱爲作用,此種作用,也是引生自果的因。能攝助異類的勢力稱爲功能,此種作用是緣,不是因。經部及唯識家將生種子之果的力用稱爲功能。有部所說與此大致相同,也是將生果的一種力用稱爲功能。 - 于淩波居士著